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65)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65)

1. 消渴

有一等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飲亦不過若此,不若消渴者飲水無厭也。此是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故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若得至中焦,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治法如面紅煩躁者,理中湯送八味丸(評曰:予用附子理中加麥冬、五味,亦效)。

又有一等口欲飲水,但飲下少頃即吐,吐出少頃復求飲,藥食毫不能下,此是陰盛格陽,腎經傷寒之症。用仲景之白通湯加人尿、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醫貫》)

清火生津諸方,消渴內消小便熱中,六物丸。

栝蔞(六分),麥門冬(六分),知母(六分),人參,土瓜根,苦參(各四分)

搗下以牛膽和為丸,服如小豆二十丸,溺下之,三日不止,稍加之。咽乾加麥門冬,舌乾加知母,脅下滿加人參,小便難加苦參,數者加土瓜根,隨病所在倍一分加之。(《肘後》)《外臺》:《近效論》療消渴方,於本方去土瓜根,加黃連、牡蠣粉、黃耆、乾地黃,以牛乳丸。又熱中雖能食多,小便多,漸消瘦方,於上方去黃耆。

治胃腑實熱,引飲常渴,泄熱止渴,茯神湯方。

茯神(二兩《外臺》作茯苓),栝蔞根,生麥門冬(各五兩),生地黃(六兩),葳蕤(四兩),小麥(二升),淡竹葉(切三升),大棗(二十枚),知母(四兩)

上九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小麥、竹葉取九升,去滓下藥,煮取四升,分四服,服不問早晚,但渴即進,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患熱即主之。(千金)又治渴利虛熱,引飲不止,消熱止渴方,於本方去小麥,加地骨皮、石膏、生薑。

治消渴方。

栝蔞根,麥門冬,鉛丹(各八分),茯神(一作茯苓),甘草(各六分)

上五味治下篩,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外臺》無茯神)(《千金》)(按:《外臺》名栝蔞散。)

又方。

黃耆,茯神,栝蔞根,甘草,麥門冬(各三兩),乾地黃(五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佳。(同上)

天花散,治消渴。

天花粉,生乾地黃(洗各一兩),乾葛,麥門冬(去心),北五味子(各半兩),甘草(一分)

上粗末,每服三錢,粳米百粒,同煎服。(《直指》)

枸杞湯(主證見三消形證中)。

枸杞枝葉(一斤),栝蔞根,石膏,黃連,甘草(各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劇者多合,渴即飲之。(《千金》)

治脾胃中熱煩渴,身漸消瘦,宜服此方。

黃連,川升麻,麥門冬,黃芩,栝蔞根,知母(各一兩),茯神(半兩),梔子仁(一兩),甘草(一兩),石膏(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消渴

有一種情況是,患者很渴想喝水,但喝一兩口就覺得不想喝了,過一會又覺得渴,喝水的情況也一樣,不像消渴病患者那樣喝水沒完沒了。這種情況是因為中氣虛弱寒冷,寒水往上泛濫,把體內虛浮的火氣逼到咽喉和舌頭之間,所以上焦這段才會想喝水來緩解。如果水能到達中焦,水碰到水反而會加劇不適。治療方法是,如果患者臉色紅潤、煩躁不安,可以用理中湯搭配八味丸來治療(編者按:我用附子理中湯加上麥冬、五味子,效果也不錯)。

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想喝水,但喝下去沒多久就吐出來,吐完沒多久又想喝,藥物和食物都難以下嚥,這是陰氣過盛、陽氣被逼在外的假象,是腎經受寒的症狀。可以用張仲景的白通湯,加入人尿和膽汁,用熱藥冷服的方法,喝一劑就會好。這種情況在女性身上比較常見。

清火生津的方子

針對消渴病,包括內熱消渴、小便熱等症狀,可以使用六物丸:

栝蔞根(六分)、麥門冬(六分)、知母(六分)、人參、土瓜根、苦參(各四分)

把藥材搗碎,用牛膽汁調和製成藥丸,像小豆大小,每次服用二十粒,能促進排尿。如果三天沒有好轉,可以稍微增加劑量。如果咽喉乾燥,可以加麥門冬;如果舌頭乾燥,可以加知母;如果胸脅脹滿,可以加人參;如果小便困難,可以加苦參;以上幾種情況都有,可以加土瓜根,按照病情輕重,每種藥材加一到二分。

《肘後方》與《外台秘要》中記載《近效論》治療消渴的方子,是在原方基礎上去掉土瓜根,加入黃連、牡蠣粉、黃耆、乾地黃,用牛奶製作成藥丸。還有一種情況是,患者雖然能吃很多東西,但小便也多,並且逐漸消瘦,這種情況是在原方基礎上去掉黃耆。

治療胃腑實熱,導致口渴想喝水,用茯神湯來清熱止渴:

茯神(二兩,有的版本用茯苓)、栝蔞根、生麥門冬(各五兩)、生地黃(六兩)、葳蕤(四兩)、小麥(二升)、淡竹葉(切碎三升)、大棗(二十枚)、知母(四兩)

把以上九味藥材切碎,用水三斗,先煮小麥和竹葉,取汁九升,去掉藥渣,再把剩餘的藥材放入煮,取汁四升,分四次服用。服用時間不限,只要感到口渴就喝,不僅能治療胃部引起的口渴,也能治療其他因為熱引起的口渴。還有一個治療口渴不止、虛熱的方子,是在原方基礎上去掉小麥,加入地骨皮、石膏、生薑。

治療消渴的方子

栝蔞根、麥門冬、鉛丹(各八分)、茯神(有的版本用茯苓)、甘草(各六分)

把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米漿水沖服一勺,每天服用三次。《外台秘要》中沒有茯神,此方在《千金方》中記載,叫做栝蔞散。

還有一個方子:

黃耆、茯神、栝蔞根、甘草、麥門冬(各三兩)、乾地黃(五兩)

把以上六味藥材切碎,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掉藥渣,分三次服用,每天一劑,服用十劑就能見效。

天花散,治療消渴

天花粉、生乾地黃(洗淨,各一兩)、乾葛、麥門冬(去心)、北五味子(各半兩)、甘草(一分)

把以上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一百粒粳米一起煎服。

枸杞湯(主治症狀見三消形證中)

枸杞的枝葉(一斤)、栝蔞根、石膏、黃連、甘草(各三兩)

把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五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兩次。病情嚴重的可以多煎一些,感到口渴就喝。

治療脾胃中熱,導致煩渴,身體逐漸消瘦,可以用這個方子:

黃連、川升麻、麥門冬、黃芩、栝蔞根、知母(各一兩)、茯神(半兩)、梔子仁(一兩)、甘草(一兩)、石膏(二兩)

把以上藥材搗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杯,煎至六分,去掉藥渣,不限時間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