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25)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25)

1. 中暑

生脈散,滋生精氣,培養真元,補心潤肺。

人參,麥門冬(各三分),五味子(十五粒),加白朮(二兩)

上劑水煎,不拘時服,渣再煎則可充百茶湯。(《回春》)五六月體弱氣衰,精神不足,煩熱懶食,以生脈散主之。(《原病集》)《方考》生脈散加香薷,治人本陰虛,復途遇暑,飢困勞倦,暴僕昏絕。

有因冒暑,吐極胃虛,百藥不入,粒米不下,入口即吐,病甚危篤。急用人參一錢,黃連五分,薑汁炒焦糯米一撮,水一鍾,煎一小酒盞,候冷用茶匙徐徐潤下,少頃再入一匙,得入數匙不吐,盡一小盞,便可投藥食矣。(《醫貫》)

中暑,循衣摸床,以手撮空,本是死症,然而可救者,以暑氣之在心,解心中之熱,則五臟即有生氣。方用獨參湯三兩,加黃連三錢灌之,而循衣摸床撮空等症遽止者即生,蓋人參救心氣之絕,而黃連散心中之火,火散氣回,其生也必矣。(《石室秘籙》)

元氣空虛,暑邪直中,即時昏悶,汗出如雨,脈脫而渴,身雖有大熱,不可用清暑等藥,急用大劑參麥湯,破格挽回。(《醫約》)

溫中方法,大順散,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甘草(三十斤銼寸長),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上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隔淨後,入肉桂一處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下,不拘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得。(《和劑》)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醫方考》)

冷香飲子,治老人虛人伏暑煩躁,引飲無度,噁心疲倦,服涼藥不得者。

草果仁(三兩),附子(炮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碗,生薑十片,煎至半碗,去滓沉冷,旋旋服,不拘時候。(《濟生》)

夏月因暑致病,而醫有不知伏陰,誤投寒劑,以致吐瀉腹痛,或外熱內寒,煩躁多渴,狀若傷寒,但察其脈微神困,便是陰盛格陽之證,速宜溫藥以救其內。(《景岳》)

夏月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者,當專以內寒為主,有滯者清其滯,無滯者益其氣,但溫中理脾,脾氣既復而暑無不退也。(同上)

卒倒證治,夏月炎熱,人冒涉途路,熱毒入內,與五臟相併,客邪熾盛,或郁瘀不宣,致陰氣卒絕,陽氣暴壅,經絡不通,故奄然悶絕,謂之暍。然此乃外邪所擊,真藏未壞,若便遇治救,氣宣則蘇。夫熱暍不可得冷,得冷便死。此謂外卒以冷觸,其熱蘊積於內,不得宣發故也。(《病源論》)

白話文:

中暑

生脈散這個方子,可以滋養身體的精氣,培養體內的元氣,補養心臟並潤澤肺部。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人參、麥門冬各三分,五味子十五粒,再加入白朮二兩。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不論何時都可以服用。藥渣可以再煎一次,當作茶水飲用。《回春》中提到,五六月時身體虛弱、氣虛、精神不足、感到煩熱、食慾不振,可以服用生脈散來改善。《原病集》則指出,《方考》裡的生脈散加上香薷,可以治療本身體質就陰虛,又在途中遇到暑熱、飢餓疲勞,導致突然昏倒的人。

有些人因為中暑,嘔吐非常嚴重,導致胃部虛弱,吃不下任何藥物或食物,只要一入口就吐出來,病情非常危險。這時候,可以緊急使用人參一錢,黃連五分,用薑汁炒過的焦糯米一小撮,加入一碗水煎煮,煎好後取一小酒杯的量,放涼後用茶匙慢慢餵服。先餵一匙,過一會兒再餵一匙,如果可以餵入幾匙都不吐,就可以把整小杯喝完,這樣就可以開始吃藥和食物了。《醫貫》

中暑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在床上摸索、手在空中亂抓等情況,這通常是危險的徵兆,但還是可以救治的。原因是暑氣侵入心臟,只要能解除心臟的熱邪,五臟就會恢復生機。可以用獨參湯三兩,加上黃連三錢灌服,如果胡言亂語、摸索、亂抓等症狀立即停止,就表示有救了。這是因為人參可以救回衰竭的心氣,而黃連可以散去心臟的火氣,火氣散去,氣血回流,人就能活過來。《石室秘籙》

如果本身元氣就虛弱,又直接受到暑邪侵襲,會立刻感到昏悶,汗如雨下,脈象微弱且口渴。雖然身體發熱,但不能使用清暑藥,要趕緊使用大量的參麥湯,來挽回危急的狀況。《醫約》

溫中方法

大順散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冒暑受熱,又喝太多冷飲,導致脾胃受濕、消化不良、清濁不分、陰陽失調、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問題。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甘草三十斤(切成一寸長),乾薑、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粗皮)各四斤。

首先將甘草用白砂炒到八分熟,接著加入乾薑一起炒,讓乾薑裂開,再加入杏仁一起炒,直到杏仁不再發出聲音為止。將藥材過篩後,再加入肉桂一起搗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中碗水煎至七分,去渣後溫服。如果感到煩躁,可以用井水調服,不拘時間,也可以用滾燙的開水沖服。《和劑》說明,這個方子不是用來治療中暑的,而是用來治療夏天因為貪涼飲冷而損傷脾胃的。《醫方考》

冷香飲子,可以用來治療年老體虛的人,因為伏暑而感到煩躁,飲水過多、噁心疲倦,又不能服用涼藥的情況。

這個方子的組成為:草果仁三兩,附子(炮製後去皮臍),橘紅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一兩,加入兩碗水和十片生薑一起煎煮,煎到剩下一碗時,去渣放涼,慢慢服用,不拘時間。《濟生》

夏天因為中暑而生病,有些醫生不了解體內潛伏的陰寒,反而誤用寒涼藥,導致患者嘔吐腹瀉、腹痛,或出現外熱內寒、煩躁口渴等症狀,看起來像傷寒。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患者脈象微弱、精神疲憊,這就是陰盛格陽的症狀,要趕快用溫熱藥來挽救體內的虛寒。《景岳》

夏天既受到暑熱侵襲,又貪食生冷,導致外熱內寒的情況,應該以治療內寒為主。如果有積滯,就先消除積滯;沒有積滯,就補益氣血。只要能溫養脾胃,脾氣恢復正常,暑邪自然就會消退。《景岳》

突然昏倒的救治

夏天天氣炎熱,如果有人在路上行走,熱毒侵入體內,與五臟結合,導致邪氣旺盛、氣血瘀滯不暢,造成陰氣突然衰竭、陽氣暴盛、經絡不通,就會突然昏倒,這種情況稱為「暍」。但這種情況是因為外邪侵襲,並非內臟損壞,如果能及時救治,讓氣血流通,就能恢復意識。熱暍的病人絕對不能碰冷的東西,碰冷反而會死亡。這是因為外感風寒會使熱邪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出來。《病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