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5)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5)

1. 汗證

脈候,診其脈寸口弱者,陽氣虛,為多汗脈也。(《病源論》)

脈來微而澀,濡而虛,虛而弱,皆主自汗。(《濟生》)

汗脈浮虛,或澀或濡。(《崔氏脈訣》)

大都自汗之脈,則必微而弱;盜汗之脈,則必細而澀。微主陽氣衰,細主陰氣弱,王氏之論,豈欺我乎。(《痰火點雪》)(按:王氏當考。)

白話文:

通常自汗的人,脈搏一定微弱無力;盜汗的人,脈搏一定細數有力。脈搏微弱主陽氣衰竭,脈搏細數主陰氣虛弱,王氏的論述,難道是騙我的嗎?(註:王氏的出處待考。)

晝則自汗而夜盜汗者,固為陰陽兩虛。惟脈大虛緩不數者,則為陰未甚虛,胃氣尚存。借使脈來細數無力者,則為陰敗陽頹,即倉扁復起,又何施耶。(同上)

白話文:

白天自汗,到了晚上又盜汗的人,基本上是陰陽兩虛。但如果脈搏跳動得大且虛緩而不快的話,那麼就是陰虛得並不嚴重,胃氣還存在。假如脈搏來得細小快而無力,那麼就是陰敗陽衰,即使是扁鵲再世,又能怎樣呢?(同上)

源由總說,夫自汗多因傷風傷暑,及喜怒驚恐,房室虛勞,皆能致之。無間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名曰盜汗,或云寢汗。若其飲食勞役,負重涉遠,登頓疾走,因動汗出,非自汗也。人之氣血,猶陰陽之水火,平則寧,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如水熱自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如水溢自流。考其所因,風暑涉外,喜怒驚恐涉內,房室虛勞涉不內外,理亦甚明。其間如歷節、腸癰、腳氣、產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無使混濫。如《經脈別論》所載,但原其汗所出處,初非自汗證也,不可不知。(《三因》)

白話文:

源由總述,自汗通常是由於傷風受暑、情緒激動、驚嚇恐懼、房事過度或身體虛弱所引起的。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汗水不斷冒出,都被稱為自汗。又或者在睡夢中出汗,稱為盜汗或寢汗。如果因為飲食勞累、負重跋涉、爬山快走等運動而出的汗,這不屬於自汗。人的氣血就像陰陽的關係,平衡則安寧,偏頗則生病。陰虛陽必湊,所以會發熱自汗,就像水熱自湧一樣。陽虛陰必乘,所以會發厥自汗,就像水滿自流一樣。檢視其原因,風暑來自外界,喜怒驚恐來自內心,房事虛勞既來自內部也來自外部,道理也很明顯。其中,像歷節病、腸癰、腳氣、產後等疾病,都有自汗的症狀。治療時應找出其致病原因,不可混淆。就像《經脈別論》所載,只探討汗液從哪裡而出,並非真正的自汗證狀,這一點不可不知。(《三因》)

自汗盜汗俱因陽虛屬心,諸陽主表,在於膚腠之間。若陽氣偏虛,則津液發泄,故為汗。汗多則損於心,心液為汗故也。盜汗者,因眠睡而身體流汗也,此由陽虛所致。久不已,令人羸瘠枯瘦,心氣不足,亡津液故也。(《病源論》)(按:此出《虛勞諸候》中。更有大病後虛汗候、風虛汗出候,今不錄。)

白話文:

自汗和盜汗都是因為陽氣虛弱,屬於心臟虛弱。諸陽主導表證,在於皮膚腠理之間。如果陽氣偏虛,則津液會發泄出來,所以會出汗。汗出が多就會損害心臟,因為心液是汗液的來源。盜汗是指在睡覺時身體出汗,這是由於陽氣虛弱所致。久治不愈,會導致人體羸弱消瘦,心氣不足,津液枯竭。

《難經》云:心之液為汗。凡自汗出者,皆心之所主也。更有盜汗一證,睡著而汗自出,亦由心虛所致。(《濟生》)

白話文:

《難經》上說:心的液體是汗。一切自發的出汗,都是心的作用。還有一種盜汗證,睡著了汗自己就出來了,也是因為心虛造成的。(《濟生》)

自汗盜汗俱屬陰虛,成無己因《金匱要略》敘雜病云:平人脈虛弱微細,善盜汗。又以《巢氏病源》以虛勞之人,盜汗有陽虛所致。因即謂雜病之盜汗,悉由於陽虛也。且以《金匱要略》言之,脈虛弱者乃陽氣之虛,細弱者乃陰氣之虛,何獨舉陽而遺其陰,亦智士之一失也。然虛勞之病,或得於大病後,陰氣未復,遺熱尚留。或得之勞役七情色欲之火,衰耗陰精。或得之飲食藥味,積成內熱。皆有以傷損陰血,衰憊陰氣。陰氣既虛,不能配陽,於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灼而不已,陽能久存而不破散乎。(《準繩》)

白話文:

自汗和盜汗都屬於陰虛。成無己在《金匱要略》中敘述雜病時說:健康的人脈搏虛弱細微,容易盜汗。又根據《巢氏病源》中說,虛勞的人盜汗是由陽虛引起的。因此就認為雜病的盜汗,都是由於陽虛造成的。但根據《金匱要略》所說,脈搏虛弱是陽氣虛弱,細弱是陰氣虛弱,為什麼只提陽虛而忽略陰虛,這也是聰明人犯的錯誤之一。然而,虛勞之病,有的可能在大病之後,陰氣未復,遺熱尚存。有的可能由於過度勞累、七情色慾之火,損耗陰精。有的可能由於飲食藥味,積成內熱。這些都會損傷陰血,使陰氣衰弱。陰氣既然虧虛,便不能維持陽氣平衡,於是陽氣內蒸,外為盜汗,灼熱不已,陽氣能長久存在而不破散嗎?

自汗陽虛,古今之定論,但真陰衰弱,亦令自汗。蓋陰虛則火動乘於陰位,陰精被火煎熬而出,猶干竹而以火然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參、朮、黃耆桂枝斂之,但補其陰,則火自潛伏而汗自止矣,當兼以脈候辨之。(《錦囊》)

白話文:

自汗是陽氣虛弱的緣故,這是古今以來中醫的定論。但是,如果真陰衰弱,也會導致自汗。這是因為陰虛則火動,火乘於陰位,陰精被火煎熬而出,就像乾枯的竹子被火點燃一樣,也會出油一樣。不能籠統地使用人參、白朮、黃耆和肉桂枝來斂汗,而應該滋補陰精,使火氣自然潛伏,自汗就會停止了。在治療時,應當結合脈象來辨證。

自汗盜汗有陽虛陰虛之別(二證俱有陰陽)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盜汗屬血虛陰虛。(《丹溪纂要》)

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其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大法,陽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正傳》)

白話文:

自汗和盜汗,病症相似,但實際上是不同的。自汗的人,常常無緣無故的汗流不止,尤其在活動時更嚴重,這是屬於陽虛,也就是胃氣虛弱的緣故。盜汗的人,會在睡覺時全身大汗淋漓,醒來後才知道,這是屬於陰虛,也就是榮血虛弱所引起的。總之,自汗應該要補陽氣、調和衛氣,盜汗則應該要補陰血、降低火氣。主要的方法是,若是陽虛而有冷汗出現的人,應該要調理肝臟,增強火氣的來源,以消除陰寒。若是陰虛而火氣旺盛的人,應該要補腎,增強水氣的主導,以控制陽氣。

內傷之汗,非營虛則衛弱也。何則?以陰乘陽分,自然汗出者,曰自汗,法當調營以益衛。以陽乘陰分,睡里汗出者,曰盜汗,法當滋陰以抑陽。若病久而肌脫肉消者,晝則自汗蒸蒸,夜則盜汗襲襲,又屬陰陽兩虛也,法當氣血兩益之云云。要之自汗盜汗,乃亡津奪液之肇端,但見是證,則當警惕以治,毋尋常一例視也。(《痰火點雪》)

白話文:

內傷而出的汗,不是營血虛弱,就是衛氣不強。為什麼呢?因為陰氣侵犯陽氣的領域,自然而然地出汗,就叫作自汗,治療方法應該調養營血,增強衛氣。因為陽氣侵犯陰氣的領域,睡覺時出汗,就叫作盜汗,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抑制陽氣。如果病情已久,肌肉消瘦,白天自汗蒸騰,晚上盜汗襲人,這又是陰陽兩虛所致,治療方法應該同時補益氣血。總之,自汗和盜汗,都是津液虧損的開始,一旦發現這種症狀,就要警惕起來,進行治療,不能把它看成尋常的一般情況。

諸古法云:自汗者屬陽虛。腠理不固,衛氣之所司也。人以衛氣固其表,衛氣不固,則表虛自汗,而津液為之發泄也,治宜實表補陽。盜汗者屬陰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故陽蒸陰分則血熱,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治宜清火補陰。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觀之,則自汗亦有陰虛,盜汗亦多陽虛也。

白話文:

過去的古醫書中提到:自汗症是屬於陽氣虛弱。腠理不堅固,是衛氣掌管的部位。人體有賴於衛氣來固衛體表,衛氣不固,則體表虛弱,而自汗,津液因此而流洩,治療的原則是補實體表、補益陽氣。盜汗症是屬於陰氣虛弱。陰虛則陽氣一定會趨之而湊,所以陽氣蒸騰陰液,則血熱,血熱則液體流洩,於是形成盜汗。治療的原則是清火補陰。這些原則固然不應不知道,但是依我的觀察,自汗症也可能有陰虛之症,盜汗症常常也有陽虛的症狀。

如遇煩勞大熱之類,最多自汗,故或以飲食之火起於胃,勞倦之火起於脾,酒色之火起於腎,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謂非陽盛陰衰者而何。又若人之寤寐,總由衛氣之出入,衛氣者陽氣也,人於寐時則衛氣入於陰分,此其時非陽虛於表者而何。所以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

白話文:

當遇到煩惱、勞累或高溫環境時,很容易流汗,因此飲食不節制可能會導致胃火旺盛,過度勞累可能會導致脾火旺盛,沉迷於酒色可能會導致腎火旺盛,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自汗。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不能算是陽盛陰衰嗎?另外,人的睡眠和清醒是由衛氣的出入決定的,衛氣是陽氣,人在睡覺時,衛氣就會進入陰分,這難道不是陽虛於表嗎?因此,自汗和盜汗都各有陰陽的證據,不能說自汗一定是陽虛,盜汗一定是陰虛。

然則陰陽有異,何以辨之?曰:但察其有火無火,則或陰或陽自可見矣。蓋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爍陰,陰虛可知也。無火而汗出者,以表氣不固,陽虛可知也。知斯二者,則汗出之要無餘義,而治之之法亦可得其綱領矣。(《景岳》)

白話文:

既然陰陽有差別,那麼該怎麼辨別呢?回答是:只要觀察是否有火,那麼是陰還是陽就能自然地看出。因為火旺而汗出的,是火灼燒陰氣,陰虛就能知道。沒有火而汗出的,是表氣不堅固,陽虛就能知道。知道這兩種情況,那麼汗出的要點就沒有其他意思,而治療的方法也能得到綱領。

汗有因寒致,汗證有陰陽,陽汗者熱汗也,陰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熱能致汗,而不知寒亦致汗。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陽氣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泄。故凡大驚大恐大懼,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則如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必多有汗出者,是豈非氣去而然乎。故經曰: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仲景曰:極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陰汗之謂也。故凡治陰汗者,但當察氣虛之微甚。微虛者,略扶正氣,其汗自收。甚虛者,非速救元氣不可,即薑、桂、附子之屬,必所當用。余別有治案。在《傷寒》門戰汗條中。(《景岳》)

白話文:

汗是有因寒冷而引起的,汗證分為陰陽,陽汗是熱汗,陰汗是冷汗。人們只知道熱能導致出汗,卻不知道寒冷也會導致出汗。所謂寒冷,不是說外界的寒冷,而是體內的陽氣虛弱,導致體內產生寒氣,而陰中沒有陽氣,陰中沒有陽氣,陰就沒有了主導,汗液就會隨著氣血外泄。所以凡是大驚大恐大懼,都能令人出汗,這都是陽氣突然消失、元氣失守的徵兆。到了很嚴重的地步,比如大病初癒、分娩後或大吐大瀉失血後,一定會有很多汗液排出,這難道不是氣血消失而造成的嗎?所以經書上說:陰盛則身寒出汗,身體經常發冷,多次戰慄且寒冷,寒冷就會導致厥冷,厥冷就會導致腹滿而死亡。仲景說:極度寒冷反而會出汗,身體一定會像冰一樣寒冷。這些都是陰汗的表現。所以凡是治療陰汗,只要觀察氣虛的輕重程度就可以。氣虛輕微的人,稍微扶正元氣,汗就會自然收斂。氣虛嚴重的人,如果不趕緊搶救元氣,那像生薑、桂枝、附子之類的藥物就必須使用了。我另外有治療病例,在《傷寒》篇戰汗條中。(《景嶽》)

病後多汗,病後多汗,若傷寒,若瘧疾,凡系外感寒邪汗出熱退,而有汗不即止者,此以表邪初解,必由腠理衛氣開泄,其汗宜然,即數日旬日,亦自無妨,候衛氣漸實,汗必自止,無足慮也。若其他雜證,本非外感之解而有自汗盜汗者,乃非所宜,不容不治。(《景岳》)

白話文:

病後多汗,如果是傷寒、瘧疾等外感寒邪引起的汗出熱退,而汗液不止的情況,這是因為表邪剛剛解除,衛氣開泄,所以出汗是正常的,即使持續數日或十幾天,也沒有什麼妨礙,等到衛氣逐漸充實,汗液自然會停止,不必擔心。

但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盜汗、自汗,這就不是正常現象了,需要及時治療。(《景嶽》)

有病後多汗,服正元散(見《和劑》,系溫補大方)諸重補劑不愈,惟八珍散宜之。(《要訣》)

白話文:

在患病後流汗多的人,服用正元散(參見《和劑》中的溫補類藥方)、諸種重補劑但仍然無法治好,用八珍散是適合的。(《要訣》)

治有三法,汗出於心,熱之所致。汗出於脾,濕氣上騰。汗泄於膚,衛氣不固。所以清心,則液榮於內而為血。和胃,液周流而不騰。實腠理,則衛氣充而液不泄。知斯三者,治汗畢矣。(《醫統》)

白話文:

治療汗症的方法有三個:

  1. 心臟出汗,是熱造成的。

  2. 脾臟出汗,是濕氣上升造成的。

  3. 皮膚出汗,是衛氣固護不全造成的。

因此,需要清心,使津液在體內滋養,成為血液。和胃,使津液周流而不上升。使腠理充實,衛氣充盈,津液不泄。瞭解這三點,就可以治好汗症了。(《醫統》)

疏汗禁汗有法,汗由血液,本乎陰也。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義可知。然汗發於陰而出於陽,此其本根則由陰中之營氣,而其啟閉則由陽中之衛氣。故凡欲疏汗而不知營衛之盛衰,欲禁汗而不知橐龠之牝牡,亦猶盪舟於陸而駕車於海耳,吾知其不敗不已也。(《景岳》)

白話文:

疏通體汗和抑制汗液的分泌都有方法。汗液是由血液衍生而來的,屬於陰的範疇。《黃帝內經》裡說:陽氣的汗液,用天地降落的雨水來形容。由此可以知道,汗液的本源是陰,但是汗液卻產生於陰而外現於陽。汗液的根本來源是陰中的營氣,而汗液的開合則是受陽中的衛氣所控制。因此倘若想要疏通汗液的分泌而卻不知道營氣和衛氣的盛衰,想要抑制汗液的分泌而卻不知道橐龠的牝牡,那就像是在陸地上划船、在海上駕車一樣,結局必然是失敗。

治例諸說,治自汗,用人參黃芩,少佐以桂枝。陽虛者,附子亦可用(按:一作陽虛附子亦可少用,須小便煮)。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丹溪》)

白話文:

治療盜汗的各種方法:

用人參、黃芩來治療盜汗,少量使用桂枝來輔助治療。陽氣虛弱的人,也可以用附子(附子需要用小便煮後才能使用)。火氣上蒸,胃裡面的濕氣也會引起盜汗,用涼膈散來治療。(《丹溪》)

盜汗,用當歸六黃湯甚效(方見《傷寒》中。《本草綱目》曰:加麻黃根甚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又《蒼生司命》陰虛自汗,加浮小麥為至當),但藥性寒,人虛者只用黃耆六一湯(用黃耆、甘草)。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同上)

白話文:

盜汗,使用當歸六黃湯治療效果很好(處方請參考《傷寒論》中的記載。《本草綱目》說:加入麻黃根可以更迅速地治療盜汗。因為麻黃根的藥性能夠運行全身的肌肉表層,所以能夠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衛氣層,並鞏固腠理。此外,《蒼生司命》中記載,如果盜汗是因為陰虛引起的,加入浮小麥是最合適的),但是當歸六黃湯藥性寒涼,身體虛弱的人只服用黃耆六一湯(含有黃耆、甘草)。盜汗伴有發熱,是因為陰虛引起的,使用四物湯加黃柏治療;如果同時有氣虛,則加入人參、黃耆、白朮。(同前)

無病而常自汗出,與病後多汗,皆屬表虛,衛氣不固,榮血漏泄,宜黃耆建中湯加浮麥少許煎,黃耆六一湯玉屏風散防風、黃耆、白朮)。或身溫如常而汗出冷者,或身體冷而汗亦冷,別無他病,並屬本證。有痰證冷汗自出者,宜七氣湯。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須理氣,使榮衛調和,小建中湯木香

白話文:

  1. 無病而常流汗,以及生病後流汗很多,都屬於表虛,衛氣不固,榮血漏泄,應該用黃耆建中湯加上少許浮麥煎服,或者用黃耆六一湯或玉屏風散(防風、黃耆、白朮)。
  1. 或者身體溫暖如常卻流出冷汗,或者身體寒冷而汗液也寒冷,沒有其他疾病,都屬於本證。

  2. 有痰證而冷汗自出的,應該用七氣湯。

  3. 有氣不順而自汗不止的,需要理氣,使榮衛調和,可以用小建中湯加上木香。

若服藥汗仍出者,小建中湯加熟附子一錢不去皮,或正元飲,仍以溫粉撲之。大汗不止,宜於諸藥中入煅牡蠣粉一分,併吞硃砂丹(方可疑,不錄)或茸朱丹。常自汗出,經年累月者,多用黑錫丹。久病及大病新愈汗出者,亦可用此。若不宜熱補,須交濟其陰陽自愈,當以靈砂丹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服藥後汗出不止的,則將小建中湯加附子一錢不去皮,或者正元飲,仍用溫粉撲擦身體。大汗淋漓不止,應該在諸藥中加入煅牡蠣粉一錢,併服硃砂丹(由於方劑有疑點,這裡不再寫出)或者茸朱丹。經常自己出汗,並且一年多月時間的,多用黑錫丹。久病或者重病剛剛恢復的人出汗不止的,也可以使用這個丹藥。如果不能用熱性的補藥,需要調和陰陽使其自己恢復,應該以靈砂丹為主。

凡此皆非為他病而止病於汗者設,非謂有兼病者也。若服諸藥,欲止汗固表而並無效驗,藥愈熱而汗愈不收,可只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用大黃耆湯(系十全大補湯加山茱、五味子肉蓯蓉)加炒酸棗仁半錢。有微熱者,更加炒石斛半錢,兼下靈砂丹。

白話文:

上述這些情況都不是因為其他疾病而以發汗的方式來治療疾病所設定的,這並不表示有合併其他疾病的人。如果服用各種藥物,想讓汗液停止、固護表氣,卻沒有效果,藥物越熱,汗液卻越收不住,就可以只治療心血。因為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心臟沒有東西滋養,就無法收攝血液,所以溢出而成為汗液,應該使用大黃耆湯(就是十全大補湯加上山茱萸、五味子、肉蓯蓉)加上炒酸棗仁半錢。如果有微熱症狀,再加炒石斛半錢,同時服用靈砂丹。

應汗多而發虛熱者,不當泥於熱,宜用收斂之劑。汗出而有邪熱者,其人若不渴,小柴胡加桂枝半錢最良。(《要訣》)

白話文:

如果是因為大量出汗而導致虛熱的人,不應該只針對熱來治療,而是應該使用收斂的藥物。如果是因為出汗而有外邪熱的人,如果這個人沒有口渴,那麼使用小柴胡湯加半錢桂枝是最好的治療方法。(《要訣》)

諸汗雜證,凡飲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虛液耗,令人消渴及半身不遂偏風痿疾,此乃飲食慓悍之氣,亦不可不為早治也。(《醫統》)(按:此安胃湯所主,方見清中諸方中。)

白話文:

各種以汗液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凡是飲食過量,汗出如洗,時間一長,就會心虛液耗,讓人患上消渴症,或半身不遂、偏風痿疾。這種病是由於飲食不節制,導致體內氣血不調和引起的,也需要及早治療。(《醫統》)(按:這種病症的主要治療方法是安胃湯,具體方劑請參閱清朝中期的各種方劑。)

如頭汗邪在諸經,有蓄血亦有頭汗。有頭汗,小便不利者死。關格不能得尿,有頭汗者死。元氣下脫,有頭汗如珠不流者死。(《慈航》)

白話文:

如果頭部出汗是因為邪氣在諸經,有淤血也會頭出汗。頭部出汗,小便不利的人會死。關格不能排尿,還有頭部出汗的人會死。元氣下降耗散,頭部出汗如珠子一樣不流動的人會死。(《慈航》)

有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用心,宜養心血,只依一條用藥(先君子曰:此據《準繩》,蓋系獖豬心、人參、當歸方),仍以艾湯調茯苓末服之,名曰心汗(互見補心方中)。若陰汗,惟密陀僧蛇床子研末,撲之立止。(《要訣》)(按:密陀僧方本出《是齋》。)

白話文:

其他地方不流汗,只有心窩一處流汗,想的事情多,流汗也多,這是心病,應該養護心血,只依靠一條方劑服藥(先君子說:這是根據《準繩》,藥方是大約是豬心、人參、當歸的方子),仍然用艾草湯調服茯苓末,名叫心汗(詳見補心方)。如果出陰汗,只要把密陀僧和蛇牀子研成末,敷在身上就能立馬止汗。(《要訣》)(注:密陀僧方原本出自《是齋》。)

陰汗,下焦濕熱不行,以致陰間及囊俱有汗出,常常不幹是也。治法,去下焦濕熱,利小水滋陰而自止(按:原處青娥丸方,見《腰痛》。又東垣有治陰汗方數首,今不取)。腳汗,為脾經濕熱,內淫於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陽氣內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濕熱內淫也。(《醫統》)(按:手足汗,處有清脾散,出清中方中。

白話文:

陰汗:下焦濕熱難以排出,導致陰部和陰囊都出汗,而且經常不乾爽。治療方法:祛除下焦濕熱,利於小便,滋陰即可止汗(註:原處有青娥丸方,見《腰痛》。張元素也有治療陰汗的方劑多首,在此不採用)。腳汗:由脾經濕熱引起,內淫於四肢,所以手心、腳心經常出汗,到冬天陽氣內伏,汗反而更多,由此可知是濕熱內淫所致。(引自《醫統》)(註:手足多汗,可在《清中方》中找到清脾散方劑。)

又《醫方摘要》曰:男子手足汗,醫用芩、柏、連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用八物湯加白附、川烏,其汗即無。)

白話文:

另外,《醫方摘要》上說:男性手腳多汗,用芩草、柏樹、連翹,以及補陽的中藥,都無法有效治療。腳汗特別多的情況下,後來使用八物湯加上白附子、川烏後,患者的汗就沒有了。

汗證,非惟自汗、盜汗,亦有頭汗者,謂頭面多汗,或食湯飯酒面,使熱蒸於上,則頭面汗出,淋漓疏泄,故謂之頭汗,此陰虛不能以附陽也,宜以當歸六黃湯治之。又有心汗者,當心膻中聚而有汗,皆因多慮,有傷心脾,致汗出心孔,宜以生脈散或本草綱目斂之。又有陰汗者,謂至陰之處,或兩腿夾中,行走動勞,汗出腥穢,宜以澤瀉為末,鹽湯下之。

白話文:

關於汗證,不只有自汗、盜汗這些症狀,還有頭汗。所謂頭汗,是指頭面多汗,或者吃熱湯飯或喝酒,使熱氣蒸發到頭部,因而頭面出汗,淋漓疏泄。這是因為陰虛不能夠附著在陽氣上引起的。適合用當歸六黃湯治療。另外,心汗也是一種汗證,是指心臟膻中部位積聚汗液,主要是因為思慮過多,導致心脾受傷,汗液從心臟的孔竅中排出。適合用生脈散或本草綱目收斂汗液。還有陰汗,是指身體最陰暗的地方,比如兩腿之間,在走動或勞動時出汗,汗液有腥臭味。適合用澤瀉研磨成細末,用鹽湯送服。

或有鼻汗者,凡遇食飲湯飯,則鼻上多汗,此肺虛乘熱也,宜以益肺涼血,可用人參固本丸。又有腋汗者,兩腋之下,遇動作則有汗,此肝虛乘熱也,宜以補肝養血,可用六味地黃丸。亦有手足有汗,遇天寒則汗多,此陽勝其陰也,宜以抑陽補血,可用滋陰補腎丸。(《繩墨》)

白話文:

如果有鼻汗的人,每逢飲食湯飯,則鼻子上多汗,這是肺虛乘熱所致,應當使用補益肺氣、涼血的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人參固本丸。還有腋下有汗的人,在兩腋之下,每逢活動就有汗,這是肝虛乘熱所致,應當使用補益肝氣、養血的藥物治療,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也有手足有汗的人,在天氣寒冷時汗液增多,這是陽氣勝過陰氣所致,應當使用抑制陽氣、補益陰血的藥物治療,可以使用滋陰補腎丸。

死證,汗出如膠之黏,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難治。(《要訣》)

凡汗出不治之證有六:一,汗出而喘甚者不治;二,汗出而脈脫者不治;三,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四,汗出發潤至顛者不治;五,汗出如油者不治,六,汗出如珠者不治。凡見此類,不得妄為用藥。(《景岳》)

白話文:

凡是出汗而不能治好的情況有六種:

一、出汗而喘息特別厲害的,不能治好。

二、出汗而脈搏斷斷續續的,不能治好。

三、出汗而全身疼痛劇烈的,不能治好。

四、出汗從發端流出,一直流到頭頂的,不能治好。

五、出汗像油一樣的,不能治好。

六、出汗像珍珠一樣的,不能治好。

凡是遇到以上情況的,不得亂用藥物治療。

固表諸方,深師療風,多汗惡風,四味防風散方。

防風(五分),澤瀉,牡蠣(熬),桂心(各三分)

上藥搗下篩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再。(《外臺》)

又療風。汗出少氣方。(趙子高法)

防風(十分),白朮(九分),牡蠣(三分熬)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二、三匕。惡風倍防風,少氣倍術,汗出面腫倍牡蠣。(同上)《千金》牡蠣散,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即本方)。止汗之驗,無出於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神驗。《宣明論》漏風,飲酒中風。或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為消渴,白朮散主之(即本方)。

白話文:

將以上三種藥搗碎成粉末,用酒服用,每次一匙,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到每次二、三匙。怕風,加倍防風;氣虛,加倍術;出汗臉腫,加倍牡蠣。(同上)《千金》裡記載的牡蠣散,用於治療睡覺時盜汗、風虛頭痛(即本藥方)。止汗的效果,沒有比本方更好的了。凡是洩汗,服用本方三天都能治癒,十分靈驗。《宣明論》中說,有漏風的人,飲酒之後會中風。或者出汗很多,不能穿單衣,一吃東西就出汗,像水一樣多,久治不愈會變成消渴病,服用白朮散就會治癒(即本方)。

崔氏療盜汗,夜睡中即汗,汗不休必得風方。

黃根(細切),小麥(各二升)

上二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小麥得九升,內麻黃根煮之,得三升,去滓分為三服,常夜服之,不過兩劑即止。(《外臺》)

白話文:

拿以上兩種藥物再加一斗二升的水,將小麥煮至只剩九升,再把麻黃根放入煮,至剩下三升的量,去除渣滓分為三份,每天晚上服用一次,服用兩劑即可停止。(《外臺祕要》)

牡蠣散,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

白話文:

牡蠣散,用於治療各種虛弱不足,以及新發病症導致的虛弱,體液不固,經常自汗,尤其是夜間躺下後更加嚴重,並且長時間無法停止,導致身體消瘦枯萎、心神不寧、驚惕不安、呼吸短促、煩躁疲倦。

麻黃根(淨洗),黃耆(去苗土),牡蠣(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

上三味為粗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小麥百餘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服,不拘時候。(《和劑》)(按:此本《延年》療夜臥盜汗方,今去杜仲,加小麥。)

白話文:

上述三種藥屬於性質較粗而不致於黏滯的藥材,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杯半,並加入一百多粒小麥,一起煎煮至八分滿,去除渣滓後趁熱服用,每天服用兩次,不拘泥於具體時間。(《和劑》)(註:此藥方原本來自《延年》一書,用於治療夜間盜汗,現將杜仲去除,加入小麥。)

白龍湯,治男子失精,女人夢交,自汗盜汗等證。(《回春》)(即桂枝加龍蠣湯)

白話文:

白龍湯,治療男性失精、女性夢交、自汗盜汗等症狀。(出自《回春》)(即桂枝加龍蠣湯)

治盜汗方。吳內翰備方云:余家人服之效。

牡蠣(火煅為末),小麥麩(炒黑焦為末)

上各貼之,每服牡蠣末一錢,麩末二錢,以熟傷寒去盡脂膜煎湯,臨臥調服。(《是齋》)《事證》名牡蠣湯

白話文:

在肚臍以上的位置敷貼以下藥物,每劑用牡蠣末一錢,麩末二錢,用煎過傷寒的熱油,去除油脂後煎湯,在睡覺前調和服用。(《是齋》)《事證》將其命名為牡蠣湯。

治盜汗有效,陳浮麥不拘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取小麥同棗煎湯服亦可。(《大全》)

扶陽諸方救汗湯,治陽虛自汗。(筠翁李侍郎傳。《葉氏》)(即桂枝加附子湯

白話文:

扶陽諸方

救汗湯 ,用來治療陽虛自汗。(出自《筠翁李侍郎傳》、《《葉氏》》)(即桂枝加附子湯)

耆附湯,治盜汗。

附子(二錢炮去皮臍),黃耆(一錢鹽水或蜜拌炙)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魏氏》)

白話文:

上面的中藥方子對於粗略的治療,每次吃三錢,加入一杯半的水、三片生薑和一顆紅棗,煎煮至七分後濾渣,在飯前服用。(出自《魏氏》)

《延年》斷汗湯

黃耆(蜜炙),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芍藥(白者),肉桂(去粗皮不見火),甘草(炙),牡蠣粉

白話文:

  • 黃耆(蜜炙):將黃耆用蜂蜜浸泡後烘乾。

  • 人參(去蘆):將蘆頭去除的人參。

  • 白茯苓(去皮):將外皮去除的白茯苓。

  • 芍藥(白者):白色的芍藥。

  •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將粗皮去除的肉桂,且沒有經過火烤。

  • 甘草(炙):用火烤過的甘草。

  • 牡蠣粉:牡蠣磨成的粉末。

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烏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同上)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分為粗的和末的,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烏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掉渣滓,在吃飯前溫服。(同前文)

一人血氣衰弱羸瘦,大汗如雨不止,諸醫弗效。以十全大補湯,倍加參、耆,以童便制過附子,一劑即效,數劑全愈。(《類按》引《醫鑑》)

白話文:

某人患有血氣衰弱、身體消瘦,汗水如雨般不止,看過很多醫生都不見效。使用十全大補湯,把人蔘、黃耆的用量加倍,用童便來製備附子,一服藥就見效,數服後完全康復。(《類按》引自《醫鑑》)

自汗,用酒滷、人參煎服,峻補衛氣,以固腠理者。(《大還》)

滋陰諸方,治產後體虛羸瘦,四肢少力,不思飲食,心神虛煩,汗出口乾,黃耆飲子方。

白話文:

滋陰諸方,用於治療產後體虛羸瘦,四肢無力,不想飲食,心神煩亂,汗多口乾的症狀,其中有一個方劑叫做黃耆飲子方。

黃耆,人參,生乾地黃,五味子,麥門冬,當歸(各一兩),牡蠣(一兩半燒為粉)

白話文:

  • 黃耆:一兩

  • 人參:一兩

  • 生乾地黃:一兩

  • 五味子:一兩

  • 麥門冬:一兩

  • 當歸:一兩

  • 牡蠣:一兩半,燒成粉狀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薤白五莖,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聖惠》)

白話文:

將上列藥物研磨成細末,均勻地混合,每次服用半兩,加入一大杯水,再加入五根薤白和五十粒豉,一起煎煮至液體減少至原來的五分之一,不要計時,分為兩次溫熱服用。(《聖惠方》)

黃耆散,治虛熱盜汗。

牡蠣(煨),黃耆,生地黃(各等分)

上為末,煎服無時。(《直訣》)

治盜汗,次律云史丞相家方,渠與王叔東母子,皆曾取效。心液為汗,宜服此藥,收斂心經。

人參(去蘆片切),川當歸(去蘆並細者片切)

上二味等分,每服秤五錢,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片,並心肉血煎湯,澄清汁煎藥服。(《是齋》)《魏氏》治盜汗,於本方去豬心,加黃耆,入淡豉、蔥頭,水煎服。

白話文:

將上述兩種中藥材等分,每服稱取五錢。先用一顆豬心,切成數片,連同豬心肉和血一起煎煮湯汁,澄清後煎煮中藥,服用藥汁。(出自《是齋》)。《魏氏》治療盜汗,在原方中去除豬心,加入黃耆、淡豉、蔥頭,用水煎煮服用。

加味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司命》)(即六黃湯加棗仁、牡蠣、麥冬、五味。)

白話文:

「加味當歸六黃湯」用於治療陰虛盜汗的方劑。出自《司命》。「加味當歸六黃湯」是在「六黃湯」的基礎上,加入棗仁、牡蠣、麥冬、五味等藥物而組成的。

清中方法,《延年》療風虛,止汗,石膏散方。

石膏(研),甘草(炙各四分)

上二味合搗,下篩為散,先食,以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外臺》)按:《蘇沈》麥煎散,有治肌熱盜汗之功,《觀聚方》表而出之,宜考《骨蒸》。《聖惠》治風虛汗出,熱悶甚者,人參散,於本方加人參、牡蠣。

白話文:

將上面兩種藥合在一起搗碎,用篩子過濾成藥粉,在吃飯前用漿水服用方寸匕,每天三次,晚上再服用一次。(《外臺》)按語:《蘇沈》麥煎散,有治療肌膚燥熱、盜汗的作用,《觀聚方》將其列為治表證的方劑,應該參考《骨蒸》篇。《聖惠》治療風虛汗出,煩熱悶熱非常嚴重的人,使用人參散,在這個方劑中加入人參、牡蠣。

臨安沈君彰者,病自汗如雨,不少止,面赤身熱,口乾心煩。輿來杭城,舍客樓,盛暑中帷幕周密。自云至虛亡陽,服朮、附藥已數劑。伯仁診其脈,虛而洪數,視其舌上胎黃,曰:前藥誤矣,輕病重治,醫者死之。《素問》云: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朮、附之熱,其可輕用以犯時令邪。

白話文:

臨安有個姓沈的患者(沈君彰),病患多汗如雨,而且總是反覆不止。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口乾、心煩意亂。因此,他坐著馬車前往杭州,住在客棧的樓上。雖然是炎熱的夏天,但他仍然嚴密地把帳幔放下。沈君彰自己說,他是因為體虛陽氣不足,所以服用術、附子等藥物已經有好幾劑了。

伯仁為他診脈,發現脈搏虛弱而洪數,再一看舌苔是黃色的,就說:「先前的藥物都用錯了,輕微的疾病卻用重藥來治療,醫生這樣做無疑是害人。在《素問》中提到:一定要依照當年的氣候,不要違背自然。朮、附子都是熱性的藥物,怎麼能在這樣的時令和環境下輕率地使用,如此這般,肯定會違背自然現象,又哪裡能治病呢?」

又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暑家本多汗,加以剛劑,脈洪數則汗益甚。悉令撤幔開窗,初亦難之,少頃漸覺清爽。為制黃連、人參白虎等湯,三進而汗止大半,諸證亦稍解。既而兼以既濟湯,渴則用冰水調天水散,服七日而病悉去。後遍身發瘍疹,更服防風通聖散而已。(《醫史嬰寧生傳》)

白話文:

原文:又云: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暑家本多汗,加以剛劑,脈洪數則汗益甚。悉令撤幔開窗,初亦難之,少頃漸覺清爽。為制黃連、人參白虎等湯,三進而汗止大半,諸證亦稍解。既而兼以既濟湯,渴則用冰水調天水散,服七日而病悉去。後遍身發瘍疹,更服防風通聖散而已。

又說:脈虛而身熱,是由於暑熱引起的。暑熱體質的人本來就多汗,再加服用辛熱的藥物,脈搏洪數,汗液就會更加增多。於是,全部撤去帳幔,打開窗戶,剛開始時覺得很難受,不久逐漸感到清爽。為他製備了黃連、人參、白虎等湯藥,服用三次之後,汗液已經止住了大半,各種證狀也逐漸緩解。繼而再加服既濟湯,口渴時用冰水調服天水散,服用七天之後,疾病完全消失。後來全身出現了瘡疹,再服用防風通聖散就痊癒了。

龍膽散,治盜汗有熱。

龍膽草,防風(等分日乾)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米飲調下,臨臥服。(《直指》)

當歸龍薈丸,治肝火盜汗。(《丹溪》)(方見《骨蒸》中)

安胃湯,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又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證,當先除其邪,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白話文:

安胃湯,用於治療因飲食後的汗出時間過長,又感受虛邪之風,虛弱邪氣導致半身不遂,出現一邊風濕痺證,應當首先去除邪氣,把暴烈剛強之氣,按壓、收斂。

黃連(揀淨去須),五味子(去子),烏梅(去核),生甘草(以上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白話文:

黃連(挑選乾淨並去除鬚根),五味子(去除種子),烏梅(去除果核),生甘草(以上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

上㕮咀,分為二服,每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脾胃論》)

清脾散,治手足心出汗。

白朮(炒),蒼朮,茯苓,半夏,黃連(各一錢),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

白話文:

白朮(炒熟)、蒼朮、茯苓、半夏、黃連(各一錢重),滑石、柴胡、升麻、甘草、羌活(各五分重)。

水二盞,加燈心煎八分,空心服。(《醫統》)

補心諸方,朱附丸,治心虛,睡而汗出。

附子(二兩炮去皮臍蒸),酸棗仁(半兩去皮炒別研),硃砂(好者酒浸一周時別研),茯神(去木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二兩,炮製後去掉皮臍,蒸熟)

酸棗仁(二錢,去除外皮後炒香, отдельно измельчить)

硃砂(品質好的,用酒浸泡一週後, отдельно измельчить)

茯神(去掉木質部分,各一兩)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鹽湯下,食前服。(一方加鍾乳粉一兩,名朱附鍾乳丸。)(《魏氏》)

白話文:

把上黨人參切成細小的碎末,紅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在飯前服用。(一種藥方添加一兩的鐘乳粉,叫做朱附鐘乳丸。)(出自《魏氏家藏方》)

治睡中汗出。

上酸棗仁、人參、茯苓為細末,米飲下半錢。(《經驗良方》)

養營湯,治汗過多,不語,滋補營衛,收斂心氣。

人參,茯苓,甘草,當歸,芍藥,酸棗,附子,柏子仁紫石英川芎,黃耆,官桂,木香,遠志

白話文: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寧神益智,抗衰老。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

  • 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芍藥: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調經止帶。

  • 酸棗:寧心安神,養血益精,斂汗止瀉。

  • 附子:溫陽益氣,回陽救逆,散寒止痛,消腫止痛。

  • 柏子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益氣補腎。

  • 紫石英: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通便。

  • 川芎: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風止痛。

  • 黃耆:補氣固表,益氣養陰,生肌斂瘡,消腫止痛。

  • 官桂:溫陽補腎,益氣壯陽,散寒止痛。

  • 木香:行氣止痛,理氣化瘀,降逆止嘔。

  • 遠志:寧心安神,益智健腦,補腎固精。

上等分,每服三錢,薑棗煎成,取雄雞冠滴血,旋入竹瀝及童便,同妙香散服。(《示兒仙方》)

白話文:

上等藥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薑和棗煎煮成湯劑,取雄雞冠上的血滴入湯中,再加入竹瀝和童便,與妙香散一起服用。(《示兒仙方》)

陳艾湯,治盜汗只自心頭出者,名曰心汗。

茯苓(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濃煎艾湯調下。(《得效》)

茯苓補心湯,治心汗證。

茯苓,人參,白朮,當歸,生地黃,酸棗仁,白芍,麥門冬,陳皮,黃連(炒各等分),辰砂(研末鹽服調入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茯苓、人參、白朮、當歸、生地黃、酸棗仁、白芍、麥門冬、陳皮、黃連(炒各等分),辰砂(研末鹽服調入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棗二枚,烏梅一個,浮小麥一撮,水煎,食遠服。(《回春》)

外治諸方,麻黃,陶隱居云:其根亦止汗,夏月雜粉用之。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根節能止汗,方曰:並故竹扇,杵末撲之。又牡蠣粉、粟粉並根等分末,生絹袋盛,盜汗出,即撲,手摩之。(《本草》)

白話文:

治療出汗的各種外用藥方:

麻黃:陶隱居說,它的根也能止汗,夏天可以與其他粉末混合使用。臣禹錫等人謹按《藥性論》說,麻黃的根節能止汗。方子說,把它和普通的竹扇搗碎,塗在身上。 牡蠣粉、粟粉和麻黃根各等分,研成細末,裝入生絹袋子中。當盜汗時,取出一些撲在身上,用手按摩。 (《本草》)

粉汗散,止汗出過多。

麻黃根(一兩),牡蠣(一兩燒赤),龍骨(半兩),赤石脂(半兩)

白話文:

  1. 麻黃根(一兩):性味辛溫,具有發散風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水腫等症。

  2. 牡蠣(一兩燒赤):性味鹹寒,具有滋陰潛陽、鎮靜安神、收斂止汗的作用。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失眠多夢、潮熱盜汗等症。

  3. 龍骨(半兩):性味鹹寒,具有鎮靜安神、收澀止血的作用。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盜汗、崩漏等症。

  4. 赤石脂(半兩):性味甘平,具有補腎固澀、止血消瘀的作用。用於治療遺精、尿血、便血等症。

上件為細末,盛以絹袋,如撲粉粉之。(《楊氏》)(按:此本出《肘後》,今加石脂,宜參《傷寒》。)

白話文:

之前所列的是研成細末的藥物,把它貯存在絹子袋子中,像用撲粉袋拍粉末一樣。(《楊氏》)(按:這個藥方最先出自《肘後》,現在加了石脂,應該參考《傷寒》。)

撲汗。

牡蠣粉,入好蛤粉三分之一,用紗帛包了,撲汗處,遇干又撲,以頻撲為佳。(《魏氏》)《醫統》珍珠散,治陰汗(即本方)。

白話文:

牡蠣粉,加入三分之一的好蛤粉,用紗布包好,用來撲汗,汗乾了又撲,撲得越頻繁越好。(《魏氏》)《醫統》珍珠散,治療陰汗(就是這個方子)。

牡蠣散,虛汗不止,玄府不閉。

牡蠣(一兩,坩堝內盛,用鹽泥固濟,木炭火燒,盡夜。),澱粉(半兩研)

上一處同研,令勻及細,用綿裹之,擦於患處。(《御藥》)

治自汗不止,五倍子為末,唾津調填臍中,以帛縛定,即止。(《醫統》)《六要》獨勝散,治盜汗(即本方),加桔礬最效。(五倍子方,《本草綱目》引《集靈》。)治腳汗方。

白話文:

治療自汗不止的古方:將五倍子研成細末,加唾液調和,塗於肚臍中,用布條固定。如此可立即止汗。(出自《醫統》)

《六要》中記載的獨勝散,也能治療盜汗(就是這個方子),如再加入桔礬,效果更好。(五倍子方是《本草綱目》引用《集靈》的方子。)

治療腳汗的古方:

白礬(五錢),乾葛(五錢)

為末,水煎,逐日洗,連五日自然無汗。(《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