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61)
內因類 (161)
1. 消渴
然肺病本於腎虛,腎虛則心寡於畏,妄行凌肺而移寒與之,然後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腎氣丸補腎救肺,後人因名之腎消及下消也。(《綱目》)
消渴腳力盛衰時月,凡此疾與腳氣,雖同為腎虛所致,其腳氣始發於二三月,盛於五六月,衰於七八月,凡消渴始發於七八月,盛於十一月十二月,衰於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腳氣者,壅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陽氣上,故壅疾發,即宣疾愈也;秋冬陽氣下,故宣疾發,即壅疾愈也。審此二者,疾可理也。(《外臺》引《近效》祠部李郎中論)
重證,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氣,在溺桶中滾湧,其病為重。更有浮在溺面如豬脂,濺在桶邊如桕燭淚,此精不禁,真元竭矣。(《要訣》)
病變癰疽,其病變多發癰疽,此坐熱氣留於經絡不引(按:此二字《外臺》作經絡不利),血氣壅澀,故成癰膿。(《病源論》)(按:又渴病候曰:或成水疾。)
消渴之人,愈與未愈,常須思慮有大癰。何者?消渴之人,必於大骨節間發癰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癰也,當預備癰藥以防之。(《千金》)
癰疽科謂有先渴而後瘡者,先瘡而後渴者,或有二證俱發,其危尤甚焉。愚且嘗親見有不幸而遭此者,故每療渴為之防瘡,療瘡為之防渴,不過用八味丸、忍冬丸之類。(《澹寮》)(按:忍冬丸系忍冬、甘草。)
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痱之類,皆腸胃燥熱怫鬱,水液不能浸潤於周身故也。或熱甚而膀胱怫鬱,不能滲泄,水液妄行而面上腫也。(《三消論》)
病變腫脹,脾土製水,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消渴飲水過度,內潰脾土,土不制水,故胃脹則為腹滿之疾也。《內經》謂水為陰,腹者至陰之所居,是以水飲之證,先見於腹滿。(《聖濟》)
脾土也,土氣弱則不能制水,消渴飲水過度,脾土受濕而不能有所制,則泛溢妄行於皮膚肌肉之間,聚為浮腫脹滿而成水也。(同上)
消渴後成水氣,方書雖有紫蘇湯、瞿麥湯、葶藶丸,皆克泄之劑,不若五皮飲送濟生腎氣丸,及東垣中滿分消諸方為妥。(《準繩》)
治例,凡治消之法,最當先辨虛實。若察其脈證,果為實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則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火不足,則悉屬陰虛,無論上中下,急宜治腎,必使陰氣漸充,精血漸復,則病必自愈。若但知清火,則陰無以生,而日見消敗,益以困矣。(《景岳》)
上消善渴,中消善飢,雖曰上消屬肺,中消屬胃,然總之火在中上二焦者,亦無非胃火上炎而然,但當微為分別以治之。若二焦果由實火,則皆宜白虎湯主之。若渴多飢少,病多在肺者,宜人參白虎湯主之。若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有不得不清者。宜玉女煎(用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或加減一陰煎(用生地、芍藥、麥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之類主之。(同上)
白話文:
消渴
肺的病根源於腎虛,腎虛則心臟的功能會變得較為薄弱,無法制約住體內的火氣,導致火氣上衝侵犯肺部,使肺受寒而生病,之後才會出現消渴的症狀。因此,張仲景治療消渴時,雖然病人小便反而增多,卻使用腎氣丸來補腎救肺。後人因此稱這種情況為「腎消」或「下消」。
消渴與腳氣的盛衰週期
消渴和腳氣雖然都源於腎虛,但腳氣通常在農曆二三月開始發病,五六月最嚴重,七八月開始減輕;而消渴則通常在七八月開始發病,十一月十二月最嚴重,二三月開始減輕。這是為什麼呢?腳氣是一種阻塞的疾病,而消渴是一種宣洩的疾病。春夏時節,陽氣上升,所以阻塞的疾病容易發作,而宣洩的疾病會相對減輕;秋冬時節,陽氣下降,所以宣洩的疾病容易發作,而阻塞的疾病會相對減輕。理解了這兩種疾病的差異,就能夠對症下藥。
消渴的重症表現
如果消渴病情嚴重,經過一段時間後,小便不會有臭味,反而會帶有甜味,而且在尿桶中翻滾湧動,這表示病情加重。更甚者,尿液表面會浮著像豬油一樣的物質,濺到桶邊會像蠟燭淚一樣凝固,這說明精氣嚴重流失,體內元氣已經衰竭。
消渴引起的癰疽
消渴容易引起癰疽,這是因為體內的熱氣停留在經絡中無法排出,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形成癰膿。 另外,有時消渴也可能導致水腫疾病。
消渴患者應提防癰疽
消渴病患者,無論病情是否好轉,都要注意提防癰疽的發生。因為消渴病人常常會在關節處長出癰疽而突然死亡,所以要特別小心大癰的出現,應預先準備治療癰疽的藥物來預防。
消渴與瘡瘍的關聯
外科醫生認為,有些人的病是先出現消渴然後長瘡,有些人是先長瘡然後出現消渴,還有些人是兩種病同時發作,後者尤其危險。我曾親眼見過有人因這種情況而去世,所以每次治療消渴時,都會同時預防瘡瘍;治療瘡瘍時,也會同時預防消渴,通常會使用八味丸、忍冬丸之類的藥物。
消渴引起的其他病變
消渴容易導致耳聾、失明、皮膚生瘡、癬、痤瘡、痱子等病症,這些都是因為腸胃燥熱,體內的水液無法滋潤全身所致。有時候,體內的熱氣過於嚴重,膀胱功能受到抑制,無法正常排泄,導致水液亂竄,引起臉部腫脹。
消渴引起的腫脹
脾臟負責控制水液的運行,調節水道,將水液輸送到膀胱排出體外。如果因為消渴而過量飲水,導致脾臟功能受損,無法控制水液,那麼胃部就會脹滿,形成腹脹的疾病。《內經》中說,水屬於陰,腹部是陰氣匯聚的地方,所以水液引起的疾病,最先會表現在腹脹上。
脾臟屬土,如果脾臟虛弱,就不能控制水液。消渴病人飲水過多,脾臟受到濕氣的侵擾而功能下降,就不能控制水液的運行,導致水液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到處流竄,聚集成浮腫脹滿,形成水腫。
消渴後出現水腫的治療
消渴後出現水腫,醫書上雖然有紫蘇湯、瞿麥湯、葶藶丸等方劑,但這些都屬於攻瀉的藥物,不如用五皮飲搭配濟生腎氣丸,或使用東垣的中滿分消湯等方劑來治療更為妥當。
治療消渴的原則
治療消渴時,首先要辨別虛實。如果觀察脈象和症狀,確定是實火導致津液耗損,那麼只要去除火氣,津液自然會恢復,消渴也會停止。如果是由於真火不足引起的,則屬於陰虛,無論是上、中、下哪個部位出現問題,都應該立即治療腎臟,使陰氣逐漸充盛,精血逐漸恢復,這樣病自然會痊癒。如果只知道清熱,而忽略了滋養陰液,那麼病情只會日益加重,更加難以治癒。
上消以口渴為主,中消以容易飢餓為主。雖然說上消屬於肺的問題,中消屬於胃的問題,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中上二焦有火,尤其是胃火上炎所導致的。治療時應略加區別。如果確定是實火導致的,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如果口渴嚴重而飢餓感較少,說明病症多在肺部,可以使用人參白虎湯治療。如果屬於腎陰虧虛而導致火氣上炎的,則必須清熱,可使用玉女煎或加減一陰煎等方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