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60)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60)

1. 消渴

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腎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謂之膈消病也,多飲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濕潤燥。中消者,胃也,渴而飲食多,小便黃,經曰熱能消穀,知熱在中,法云宜下之,至不欲飲食則愈。腎消者,病在下焦,初發為膏淋,下如膏油之狀,至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濁而有脂,治法宜養血以肅清,分其清濁而自愈也。(《保命集》)

復分為三消: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逆調論》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叔和云口乾飲水,多食善飢,虛癉成消中者是也,以調胃承氣、三黃丸治之。下消者,煩躁引飲,耳輪焦乾,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總錄》所謂未傳能食者,必發腦疽背瘡,不能食者,必得中滿鼓脹,皆謂不治之證。

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方白朮散,倍加葛根治之。上中既平,不復傳下消矣。前人用藥,厥有旨哉。(《東垣試效方》)

消渴有三等,肺消、脾消、腎消。肺消、腎消可治,惟有脾消不可治。肺消,熱在上焦,可用涼藥,如黃連等皆可用,此疾多出於飲酒人,冬月盛寒,多以蔥椒鳩鴿煮酒,或加食熱面,遂得此疾,故可用涼藥解之。如脾消則飲食入腹,如湯澆雪,則隨小便而出,落於混僻溝渠中,皆凝結如白脂,日可倍食數食,肌膚日益消瘦,用熱藥則熱愈甚,用涼藥則愈見虛羸,故無治法。

腎消者,渴而多飲水,小便白濁,肌膚雖日消瘦,然小便不如脾消之凝結堅硬,飲食亦不倍多,此是腎虛弱,心氣泮散所致,故可以補心腎,去煩熱,則其疾可愈。(《活法秘方》)

中焦消渴,飲食入胃,傳送太急,不生津液,食已則飢,胃中有熱,宜用黃芩、石膏。(《丹溪纂要》)

三消,小便去多。上消消心,心火炎上,大渴而小便多。中消消脾,脾氣熱燥,飲食倍常,皆消為小便。下消消腎,腎衰不能攝水,故小便雖多而渴。然小便既多,津液必竭,久而未有不渴者,謂之全不渴,未有的論。(《要訣》)

上消者,經謂之膈消,膈消者,渴而多飲是也。中消者,經謂之消中,消中者,渴而飲食俱多,或不渴而獨飲是也。下消者,經謂之腎消(按:經無此名,當作肺消),腎消者,飲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消中之傳變,王注謂肺臟消燥,氣無所持是也。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故飲一溲二而溲如膏油也。筋骨血脈無津液以養之,故其病成,漸形瘦焦乾也。

白話文:

消渴這種疾病,是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功能失調引起的,可以分為上消、中消和腎消。

上消是指上焦功能失調,也叫做膈消病,主要症狀是喝水多但吃得少,大便正常,或者小便清澈量多,這是因為燥熱在上焦,治療應該用滋潤乾燥的方法。

中消是指胃部功能失調,主要症狀是口渴且吃得多,小便顏色偏黃,醫書上說「熱能消化食物」,可知是熱邪在體內,治療方法應該用瀉熱的方法,等到不想吃東西的時候,病情就會好轉。

腎消是指下焦功能失調,初期表現是尿液像油脂一樣,到疾病嚴重時,臉色會變得黝黑,身體消瘦、耳朵枯焦,小便混濁且有油脂,治療方法應該用養血來清除濁氣,使清濁分開,疾病自然會好。

另外,消渴可以再分為三種:高消,表現是舌頭紅裂、口渴難耐、大量喝水,《逆調論》說這是心火傳到肺部,形成的膈消,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中消,表現是吃得多但身體消瘦、容易出汗、大便乾硬、小便次數多,叔和說這是口渴喝水多、吃得多容易餓,是虛熱造成的消中,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和三黃丸治療。下消,表現是煩躁口渴、耳朵邊緣乾燥、小便像膏狀,叔和說這是焦躁導致體內水分虧損的腎消,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治療。《總錄》說如果還能吃東西,就可能長癰瘡或背瘡,如果不能吃東西,就會腹脹如鼓,這些都屬於不治之症。

潔古老人將消渴分開來治療,能吃且口渴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不能吃但口渴的用錢氏的白朮散,再加倍葛根治療。上焦和中焦都治好了,就不會再傳到下消了。古人用藥,真是很有道理。

消渴有三種,肺消、脾消、腎消。肺消和腎消可以治療,只有脾消無法治療。肺消是熱在上焦,可以用黃連等寒涼藥物治療,這種病大多發生在愛喝酒的人身上,冬天寒冷時,他們常以蔥、椒、鳩、鴿等煮酒,或吃熱麵食,因此得了這種病,所以可以用寒涼藥物來解熱。如果是脾消,食物吃進肚子後,就像熱湯澆在雪上,馬上就隨著小便排出,掉在髒水溝裡會凝結成白色油脂狀,每天能吃很多東西,但肌肉越來越消瘦,用熱藥會使熱邪更嚴重,用寒涼藥會更加虛弱,所以沒有治療方法。

腎消,表現是口渴且大量喝水,小便白濁,雖然肌肉會日漸消瘦,但小便不像脾消那樣凝結堅硬,吃東西也沒有增加太多,這是因為腎虛弱,心氣散亂導致的,所以可以用補心腎、去除煩熱的方法,病就可以治好。

中焦的消渴,食物進入胃後,傳送太快,無法產生津液,吃完東西就覺得餓,胃裡有熱,適合用黃芩、石膏等藥物。

三消都會小便增多。上消是心火旺盛導致,口渴且小便多;中消是脾氣燥熱導致,吃很多東西,都變成小便排出;下消是腎功能衰退無法收攝水分,所以小便多且口渴。小便多,津液必定會耗盡,時間久了沒有不口渴的,沒有所謂完全不口渴的道理。

上消,醫書上叫做膈消,膈消的表現是口渴且喝水多。中消,醫書上叫做消中,消中的表現是口渴且吃喝都多,或者不口渴但單純喝水多。下消,醫書上叫做腎消(其實應該是肺消),腎消的表現是喝一杯水就排出兩杯小便,而且小便像油脂,這是膈消和消中傳變而來的,王注說這是肺臟乾燥,無法控制氣所造成的。肺臟可以儲藏氣,肺沒病時氣能管理津液,津液的精華會滋養筋骨血脈,剩餘的成為小便,肺有病時,津液無法被氣管理,精華也隨著小便排出,所以喝一杯水就排出兩杯像油脂的小便。筋骨血脈沒有津液滋養,病情就會加重,身體逐漸消瘦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