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54)
內因類 (154)
1. 〔附〕黃胖
證治諸說,蓋脾疸之證,濕熱與宿谷相搏故也,俗謂之食勞黃。(《十形三療》)
食勞疳黃,一名黃胖。夫黃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食勞黃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綱目》)
農民黃腫病,因飽作勞,脾氣不舒,宜楊法師勝金丸。(《要訣》)(按:此方不審,先教諭曰:蓋《本事》紫金丹之類。)
黃腫者,或酒疸或谷疸(按:疸字宜削),沉積頑痰,膠固鬱結於其中,故或為痃癖,或為積聚,是以積於中而形於外,蓋因土氣外形而黃也。故宜以蒼朮、厚朴、香附、陳皮之類,以平其土氣之敦阜;用鐵粉、青皮之類,以平其木氣之有餘;加以曲糵,助脾消積;退黃之後,仍用參、術等補脾之劑,以收十全之功,此標而本之之治也。(《正傳》)
黃腫病,即世俗所謂黃胖,起於食積濕鬱而成,由脾濕不行積滯所致,丹溪用大小溫中丸俱效。(《醫統》)
黃腫者,皮肉色黃,四肢怠惰,頭眩體倦,懶於作為,小便短而少,大便溏而頻,食欲善進,不能生力,宜當健脾為主治。(《繩墨》)
人有病黃腫者,不可誤以為黃疸。蓋黃疸者,遍身如金,眼目俱黃,而面無腫狀;黃腫之黃,則其色帶白,而眼目如故。雖同出脾胃,而病形不同,醫者當審而治之。黃疸之起,由於濕熱蒸染。而黃腫之症,則濕染熱未甚,而多因蟲積食積之為害也。或偶吞硬食過多,礙其脾家道路,經久不消,脾胃失運化之權,濁氣上騰,故面部黃而且浮,手足皆無血色(血字據《醫鏡》補)。有蟲者,又吐黃水,毛髮直指,肌膚不澤,且好食生米、茶葉之類者是也。
若腫及四肢者難治,腫及腹者不治,飲食減少者不治,以其無胃氣也。(《玉案》)
食勞疳黃,或由食積,或由勞倦,或由疳積所致。或名黃胖,胖者腫也,濕熱蒸而發胖,如饅頭蒸而起發,礬醋收斂,使之瘦縮,凡收斂即屬伐肝。黃腫多有蟲與食積,有蟲必吐黃水,毛髮皆直,或好食生米、茶葉之類,用使君子、檳榔、川楝、雷丸之類,食積則用消食藥,劑中不可無針砂,消積平肝,其功最速,治法亦與黃癉有別也。(《醫碥》)(按:食勞黃病,食積蟲多,《施丸端效方》磨積食勞丸主治。
)
力役人勞苦受傷,亦成黃胖病,俗名脫力黃,好食易飢,怠惰無力,宜沈氏雙砂丸。(《尊生書》)
黃胖易治於黃疸。(《粹言》)
消積燥濕諸方,加減胃苓湯,治黃胖,飲食無味,四肢無力,行步倦怠,脈澀而濡,或腹有積塊脹滿。
蒼朮(米泔浸),陳皮,厚朴(姜炒),豬苓,澤瀉,白朮(去蘆炒),白茯苓,藿香,半夏(姜炒),大腹皮,山楂,蘿蔔子,三稜,莪朮,青皮,甘草
白話文:
黃胖,是一種脾胃疾病,因濕熱與宿穀積聚而引起,俗稱食勞黃。與急性黃疸不同,它是慢性疾病,病程可長久不癒。
農民因勞作過度,脾氣不暢,引發黃腫病,可用楊法師勝金丸治療(但此方療效存疑,類似於紫金丹)。
黃腫病的成因是酒或穀物積滯,形成頑固的痰飲,阻塞經絡,導致痃癖或積聚,最終外顯為皮膚發黃。治療應以平調脾土之氣為主,用蒼朮、厚朴、香附、陳皮等藥;同時兼顧疏肝理氣,用鐵粉、青皮等藥;再輔以曲糵消積;痊癒後,需服用人參、白朮等補益脾胃之藥,以鞏固療效。
黃腫病即俗稱的黃胖,因食積濕鬱,脾濕不運所致,可用大小溫中丸治療。
黃腫病症狀表現為皮膚發黃,四肢無力,頭暈乏力,小便短少,大便溏瀉,食慾尚可,但體力不足,治療應以健脾為主。
黃腫病與黃疸病症不同。黃疸全身皮膚呈金黃色,眼白也發黃,面部不腫;而黃腫皮膚顏色偏白,眼白正常。雖然都與脾胃相關,但病理不同,需辨證施治。黃疸由濕熱引起,黃腫則多因食積蟲積,或因吞食堅硬食物過多,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濁氣上逆,面部發黃浮腫,手腳蒼白。若伴有蟲積,則會吐黃水,毛髮豎立,皮膚乾燥,並喜食生米、茶葉等。
四肢腫脹者難治,腹部腫脹者不治,飲食減少者也不治,因其已無胃氣。
食勞疳黃,可能是食積、勞倦或疳積引起,又稱黃胖,“胖”指腫脹,因濕熱蒸騰而腫脹,如同饅頭蒸熟後膨脹,用礬醋收斂可使其消腫,但收斂之法有損肝氣。黃腫多伴蟲積或食積,有蟲者會吐黃水,毛髮直豎,喜食生米、茶葉等,可用使君子、檳榔、川楝、雷丸等藥;食積者則用消食藥,並加入針砂,以消積平肝,療效迅速,其治療方法與黃疸不同。
勞力過度也可導致黃胖,俗稱脫力黃,表現為食慾亢進、易飢餓、疲倦乏力,可用沈氏雙砂丸治療。
黃胖比黃疸更容易治療。
治療黃胖的藥方:加減胃苓湯,適用於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行走疲倦,脈象澀滯而濡滑,或伴有腹部腫塊脹滿的患者。藥物組成:蒼朮、陳皮、厚朴、豬苓、澤瀉、白朮、白茯苓、藿香、半夏、大腹皮、山楂、蘿蔔子、三稜、莪朮、青皮、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