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49)
內因類 (149)
1. 黃癉
忌破氣、閉氣、下、咸、滑利、滯膩、潤、燥熱,有瘀血者兼忌酸寒,宜清熱、利水、除濕、養胃氣,有停滯者宜消積滯,有瘀血者宜行血。(《本草經疏》)
治有二端,李思訓論議雜病發黃,脾虛也。黃久不去者,有積也。補脾磨積則可,不可用涼瀉之藥。(《元戎》)
癉病必須分其新久而治。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如茵陳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久病又當變法也,夫脾胃受傷日久,則血氣虛弱,必宜補益,如參朮健脾湯(按:系異功散加歸、芍)、當歸秦艽散(按:系八物湯去參,加秦艽、陳皮、半夏曲),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收功。
又有元氣素弱之人得此癉者,猶恐滲利以虛其元,反投滋補之劑,殊不知邪未除而先補,則濕愈盛,熱愈增,而漸加眼目遍身俱黃,雖欲退之,必得歲月方愈,其不能善治者,終不免於斃矣。(《統旨》)
黃疸之病,多由脾胃不和,濕熱相合,蒸郁成黃,正與盦曲相似。《內經》云: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夫溺黃赤者,熱之徵也。安臥者,濕之徵也。仲景云: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蓋陽明濕熱之邪,既不能從汗而越之於表,又不能從小便而泄之於下,而至心中懊憹,則其濕熱不能外達而反內結,不能下行而反上逆可知。故仲景有茵陳篙湯,用茵陳、梔子清解其熱,微加大黃導之使下。
《千金方》有麻黃醇酒湯,用麻黃一味,開結散邪,且加醇酒,助之外達,如此表裡分消,濕退熱除而黃自愈矣。此特言外感發黃,而未及乎內傷也。仲景云:男子發黃,小便自利,小建中湯主之。夫小便自利,則濕邪去而發黃當愈,而不愈者,里無濕熱,特以中氣不足而虛陽外泛耳。
故用小建中湯,以建立中氣而收拾虛陽為合治。非若本無熱邪,清之必傷其陽;本無濕邪,利之必損其陰。嗚呼!可不慎哉。(《病機匯論》)
趙羽皇曰:治法有汗下之分,補瀉之異焉。今人治此,但用平胃、五苓、茵陳湯之類,清熱滲利之外,並無他說。雖然其濕熱之甚於腸胃者,或可攻之;若鬱於肌膚之間而不得發越,過用疏利,則濕熱反內陷而不出矣。仲景治身熱發黃者,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法,無非急解其表,令熱邪自外而散耳。
方論止知可降,而不知可升者,非理也。至於素患脾虛,寒涼過甚,或小水清白而大便微溏,力倦神疲而脈細少食,皆太陰脾氣虛極而真色外現之候也。惟用補中益氣湯,略加車前、茯苓一二味,熱勝者連理湯尤宜。今此每遇此症,不辨其孰實孰虛,在表在裡,概用寒涼通利。
詎知脾胃虛者不宜寒,寒之則中氣愈敗矣;脾胃弱者不宜降,降之則下多亡陰矣。或攻或補,或升或降,惟隨時變通耳。(《名醫匯粹》)
白話文:
黃疸這個病,要避免使用會耗散氣、使氣鬱滯、攻下、過鹹、滑潤、油膩、滋潤、燥熱的藥物。如果同時有瘀血,還要避免酸冷的藥物。應該用清熱、利水、除濕、養胃氣的藥物。如果有積食,要用消積滯的藥物;如果有瘀血,要用活血的藥物。
治療黃疸,有兩個方向:李思訓認為,各種雜病引起的黃疸,多半是脾虛導致。黃疸久久不退,通常是有積食。應該用補脾和消除積食的方法來治療,不可以只用寒涼瀉下的藥物。
黃疸病必須根據病程新舊來區分治療。新發的黃疸,應該用消導、攻瀉、滲濕的方法,比如茵陳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之類的藥方,往往能很快見效。如果是久病,就要改變治療方法。脾胃損傷時間久了,會導致氣血虛弱,必須用補益的方法,例如參朮健脾湯(其實就是異功散加當歸、芍藥)、當歸秦艽散(其實就是八物湯去掉人參,加入秦艽、陳皮、半夏曲),讓身體的正氣強盛,邪氣自然就會退去,這樣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還有一種情況,是本身體質就虛弱的人得了黃疸,如果用滲利的方法,反而會使體質更虛,如果反過來用滋補的藥物,卻不知道邪氣沒清除就先補益,只會讓濕氣更重,熱氣更盛,導致眼睛和全身都變黃,即使想治好,也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痊癒,如果治療不好,最終還是會死亡。
黃疸這個病,多半是因為脾胃不和,濕熱交織,鬱積而成黃,和酒麴的原理相似。《內經》說:「小便黃赤,喜歡安靜臥床,就是黃疸。」小便黃赤,是體內有熱的徵兆;喜歡安靜臥床,是體內有濕的徵兆。張仲景說:「陽明病,沒有汗,小便不順暢,心中煩悶,身體一定會發黃。」這是因為陽明經的濕熱邪氣,不能從汗排出到體表,也不能從小便排出到下身,導致心中煩悶,這樣可知,濕熱不能往外發散,反而向內凝結,不能向下運行,反而向上逆行。所以張仲景有茵陳蒿湯,用茵陳、梔子來清解熱氣,稍微加大黃來引導往下排泄。
《千金方》有麻黃醇酒湯,用麻黃一味藥,開解鬱結、發散邪氣,再加入醇酒,幫助藥效向外發散。這樣表裡同時解決,濕氣退去,熱氣消除,黃疸自然就會痊癒。這主要是說外感引起的黃疸,還沒有談到內傷引起的。張仲景說:「男子得了黃疸,小便能順利排出,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小便能夠順利排出,濕邪就消除了,黃疸應該會痊癒,但如果沒有痊癒,說明體內沒有濕熱,只是因為中氣不足,虛陽浮散於外。
所以用小建中湯,來建立中氣,收斂虛陽,這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法。並不是說本身沒有熱邪,還要用清熱的藥物,這樣會傷害陽氣;也不是說本身沒有濕邪,還要用利濕的藥物,這樣會損傷陰氣。哎!這真是不可不慎重啊!
趙羽皇說:治療黃疸,有發汗和攻下的區別,也有補益和瀉下的不同。現在的人治療這個病,只用平胃散、五苓散、茵陳湯之類的藥方,除了清熱利濕之外,就沒有其他方法了。如果濕熱積聚在腸胃,或許可以用這些方法;如果濕熱鬱積在皮膚之間,不能向外發散,過多使用疏通利水的藥物,反而會使濕熱向內陷入,無法排出。張仲景治療發熱發黃的病症,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這個方法,主要就是快速解表,讓熱邪從體外散發出去。
方論只知道應該降泄,而不知道應該升提,這是不合理的。至於那些本來就脾虛,又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或者小便清白而大便稀溏,身體疲倦、精神不振、脈搏細弱、食欲不佳的人,都是太陰脾氣極度虛弱,虛弱之色外顯的表現。應該用補中益氣湯,稍微加入車前子、茯苓一兩味藥,如果熱盛,連理湯就更合適。現在的人每遇到這種病症,不辨別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一律使用寒涼通利的藥物。
要知道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使用寒涼藥物,用寒涼藥物會使中氣更加衰敗;脾胃虛弱的人不適合用降泄的方法,降泄會導致下身陰液大量流失。應該用攻下、補益,升提、降泄的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