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48)
內因類 (148)
1. 黃癉
腹脹,脾受濕熱,鬱而不行,亦多有腹脹之候,治法綱領,大要疏導濕熱於大小便之中。人徒見茵陳湯、五苓散、黃連丸、三黃丸輩,隨試輒效,則目之以尋常。不思單陽無陰,病勢已極,疸而不渴,猶可用工,疸而復渴,其或腹膨,全濟者鮮。(《直指》)
過用寒涼,脾胃受傷,遂成腫脹,其害非常。(《醫讀》)(按:此說亦出《諸證辨疑》。)
生死訣,凡黃,候其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脈經》)
甚則寸口無脈,鼻出冷氣,與夫形如煙燻,搖頭直視,為心絕。環口黧黑,油汗發黃,為脾絕。此皆倉扁所望而驚者也,孰謂黑疸之能有瘳乎。(《直指》)
疸毒入腹,喘滿者危(按:《入門》更有渴多面黑證)。脈洪大,大便利而渴者死。脈小,小便利不渴者生。(《奇效》)
凡年壯氣實,脈來洪大者,易愈;年衰氣虛,脈來微澀者,難瘥。年過五十,因房勞飲酒,七情不遂而得,額黑嘔噦,大便自利,手足寒冷,飲食不進,肢體倦怠,服建中、理中、滲濕諸藥不效者,不可為也。(《準繩》)
黃疸,變黑如煙塵者死,小便如膏者死,腹脹者死,飲食太少者死。若眼漸白、小便長者,病將退也。(《玉案》)
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也。喘滿渴煩不已,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證也。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證也。(《金鑑》)
驗黃疸生死法,用二指重按胸前膻中穴,二指左右分開,中間有血色者,可治。(《醫宗說約》)
治法總說,治法各當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大成》)
仲景茵陳梔子大黃湯,治濕熱也。梔子柏皮湯,治燥熱也。如苗澇則濕黃,苗旱則燥黃,濕則瀉之,燥則潤之可也,此二藥治陽黃也。韓祗和、李思訓治陰黃,茵陳附子湯,大抵以茵陳為君主,佐以大黃、附子,各隨其寒熱也。(《湯液本草》)
治療之法,大要疏導濕熱於大小便之中(按:此本《直指》文),如茵陳、五苓、黃連、三黃劑,皆其要藥者也。(《普渡慈航》)
脾胃不和黃疸,倦怠少食,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濕熱黃疸,小便赤澀,茵陳五苓散。濕寒黃疸,脾胃不和,不食,脈沉細,小便清利者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所謂陰黃疸是也。脾濕積黃,心腹疼痛,胃苓湯。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而大便下利者,參、術等加茵陳、山梔、甘草。
面色黃,肢體倦,小便清,謂之木勝於土,中走於外故也(按:中字疑),黃耆建中湯(《丹溪》)
大法宜利小便,除濕熱。脈浮,腹中和,宜汗。脈浮,心中熱,腹滿欲吐者,宜吐。脈沉,心中懊憹,或熱痛腹滿,小便不利,面赤自汗出,宜下。脈不浮不沉微弦,腹痛而嘔,宜和解。脈沉細無力,自汗泄利,小便清白為虛,身目黃,大便自利,宜補。飢飽勞役,內傷中州,非外感,宜補。(《六要》)
白話文:
黃癉
腹部脹滿,是因為脾臟受到濕熱影響,氣機鬱結不通暢,所以也常常出現腹脹的情況。治療的總原則,主要就是要將體內的濕熱從大小便排出。一般人只看到茵陳湯、五苓散、黃連丸、三黃丸這些藥方,用起來好像也有效,就覺得黃疸很平常。卻沒想到單獨只有陽氣而沒有陰氣,這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如果黃疸出現但不口渴,還可以治療;如果黃疸出現又口渴,甚至腹部腫脹,能完全治好的就很少了。
過度使用寒涼藥物,會損傷脾胃,導致腫脹,造成的傷害非常大。
如果黃疸病人手腕寸口脈搏摸起來很弱,幾乎摸不到,並且口鼻冰冷,就無法醫治了。
更嚴重的話,寸口脈會摸不到,鼻子呼出冷氣,而且身體像被煙燻過一樣,頭搖個不停,眼睛直視前方,這是心氣衰竭的表現。如果嘴唇周圍發黑,身體出油汗而且皮膚發黃,這是脾氣衰竭的表現。這些都是名醫扁鵲看到也會驚訝的狀況,又怎麼能說黑疸這種病可以治好呢?
如果黃疸毒邪進入腹部,導致呼吸急促、胸悶脹滿,那就很危險了。若再加上口渴、臉色發黑,就更危險了。脈搏洪大,大便通暢但口渴的,會死亡;脈搏微弱,小便順暢且不口渴的,則可以存活。
一般來說,年輕力壯、氣血旺盛、脈搏洪大的人比較容易治癒;年老體衰、氣血虛弱、脈搏微弱澀滯的人則比較難治癒。如果年過五十,因為房事過度、飲酒、情緒不佳而患上黃疸,出現額頭發黑、嘔吐、大便稀溏、手腳冰冷、食慾不振、肢體疲倦等症狀,服用建中湯、理中湯、滲濕等藥物都沒效的話,就無法治癒了。
黃疸如果皮膚顏色變得像煙燻一樣發黑,小便像膏狀,腹部脹滿,食量很少,都會死亡。如果眼睛逐漸變白,小便量增加,表示病情即將好轉。
皮膚顏色像被煙燻過,眼睛黯淡無光且發青,這是陽黃的死證。如果喘息不止、口渴煩躁、胸口像被蒜刺痛一樣,是黃疸毒邪侵入腹部的死證。如果臉色發黑,身體不斷流冷汗,這是陰黃的死證。
檢驗黃疸病人是否能存活的方法,是用兩根手指重按在胸前的膻中穴,然後將兩根手指左右分開,如果中間皮膚出現血色,就表示可以治療。
總而言之,治療黃疸要先找出病因,以利尿為主,其次才是解毒。
張仲景的茵陳梔子大黃湯是治療濕熱黃疸的,梔子柏皮湯是治療燥熱黃疸的。就像秧苗水太多會發生濕黃,秧苗太乾會發生燥黃,濕黃就用瀉法,燥黃就用滋潤法。這兩種藥方是治療陽黃的。韓祗和、李思訓治療陰黃,使用茵陳附子湯,主要以茵陳為主藥,再根據寒熱情況搭配大黃、附子等藥物。
治療黃疸的方法,主要就是將體內的濕熱從大小便排出,像茵陳、五苓、黃連、三黃等藥劑,都是主要使用的藥物。
脾胃不調引起的黃疸,會出現倦怠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可以用胃苓湯治療,小便發紅的話要加滑石。濕熱黃疸,小便赤澀,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濕寒黃疸,脾胃不調,不思飲食,脈搏沉細,小便清澈的,用理中湯治療,嚴重的話要加附子,這就是陰黃疸。脾濕積聚造成的黃疸,心腹疼痛,用胃苓湯治療。如果濕熱黃疸,因為腸胃氣逆,服用瀉下藥後大便反而稀溏的,要用人參、白朮等藥,再加茵陳、山梔、甘草等藥物。
如果臉色發黃、四肢倦怠、小便清澈,這是因為肝木過盛而剋制脾土,導致氣血往外走,可以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治療黃疸的大原則是利小便,去除濕熱。脈象浮,腹部沒有異常,應該用發汗的方法;脈象浮,心中煩熱,腹脹想吐的,應該用催吐的方法;脈象沉,心中煩躁不安,或者發熱腹痛,小便不暢,臉色發紅又自己出汗的,應該用攻下的方法;脈象不浮不沉,微微弦細,腹痛又想吐的,應該用和解的方法;脈象沉細無力,自己出汗又拉肚子,小便清白的,這是因為虛弱,皮膚眼睛發黃,大便稀溏,應該用補益的方法。因為飢餓、過飽、勞累等內傷導致脾胃失調,又不是外感引起的黃疸,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