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46)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46)

1. 黃癉

寒濕發黃,(宜參後溫中諸方)陰癉一證,仲景之方論已亡,千古之下,惟羅謙甫茵陳附子乾薑甘草湯一方,治用寒涼藥過當,陽癉變陰之證,有合往轍,此外無有也。今人但云陽癉色明,陰癉色晦,此不過氣血之分,辨之不清,轉足誤人。如酒癉變黑,女勞癉額上黑,豈以其黑遂謂陰癉,可用附子乾薑乎。夫女勞癉者,真陽為血所壅閉,尚未大損,瘀血一行,陽氣即通矣。陰癉則真陽衰微不振,一任濕熱與濁氣敗血團結不散,必復其陽,錮結始開,儻非離照當空,幽隱胡繇畢達耶。(《法律》)(按:陰黃之稱,本出《巢源》,而其證自異,如寒濕發黃,名以陰黃者,蓋昉於韓祗和。)

陰癉無熱惡寒,小便自利,脈遲而微,誤開鬼門,則肌膚冷硬,自汗不止,誤潔淨府,則膀胱不約,小便如奔,死期且在旦暮,況於吐下之大謬乎。即以平善之藥遷延,亦為待斃之術耳。在半陰半陽之證,其始必先退陰復陽,陰退乃從陽治。若以附子黃連合用,必且有害,奈何純陰無陽輒用苦寒耶。(同上)

諸虛發黃,(面黃)(宜參「治有二端」條。)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當作虛治(按,此《三因》養榮湯主治中文,宜參後補虛諸方,《明醫指掌》名虛黃),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不治。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血去則面見黃色。譬之草木,春夏葉綠,遇秋葉黃,潤與燥之別也。宜養榮湯、枳歸湯(方闕)、十全大補湯。妨食者,四君子湯加黃耆、扁豆各一錢,即黃耆四君子湯;加陳皮,名異功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黃者,但黃不及耳目。(《要訣》)

陰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血氣之敗。蓋氣不生血,所以血敗,血不華色,所以色敗。凡病黃疸而絕無陽證陽脈者,便是陰黃。陰黃之病何以致然?蓋必以七情傷臟,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於外。其為病也,必喜靜而惡動,喜暗而畏明。

凡神思昏倦,言語輕微,或怔忡眩暈,畏寒少食,四肢無力,或大便不實,小水如膏,及脈息無力等證,悉皆陽虛之候。此與濕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且此證最多,若或但見色黃,不察脈證,遂云黃疸同是濕熱,而治以茵陳、梔子、瀉火、利水等劑,則無有不隨藥而斃者。(《景岳》)(按:此即虛黃,與寒濕不同。

陰黃,小便清白,大便不實,喜靜能臥,脈遲弱無力,身冷自汗,當以虛寒治之,仲景所謂男子黃小便自利,與小建中湯,王海藏謂中州寒生黃,用大小建中,不必茵陳,皆氣虛之陰黃也(氣虛則脾不運,久瘀於裡,則脾敗而色外見故黃,其黃色必淡)。

白話文:

黃癉

**寒濕引起的黃疸:**這種情況(可以參考後面的溫中藥方),關於陰黃這種病症,張仲景的相關論述已經失傳了。在後世,只有羅謙甫的茵陳附子乾薑甘草湯這個藥方,是針對使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陽黃轉為陰黃的病症,勉強符合原先的病機,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相關的治療方法了。現在的人只是說陽黃顏色鮮明,陰黃顏色晦暗,這只是氣血的區別,如果辨別不清,反而會誤導別人。例如,酒疸導致皮膚變黑,婦女過勞導致額頭變黑,難道就因為皮膚黑就說是陰黃,可以使用附子、乾薑嗎?婦女過勞引起的黃疸,是身體的陽氣被瘀血堵塞,還沒有嚴重損傷,只要把瘀血排出,陽氣就通暢了。陰黃則是身體的真陽虛弱,無法振奮,任由濕熱和污濁的血液凝聚不散,必須恢復陽氣,使凝結的氣血才能散開,如果沒有太陽的照耀,陰暗的地方怎麼能被照亮呢?(這段話出自《法律》)(這裡提到陰黃的概念,最早出自《巢源》,但是它的病症和現在說的不同,比如寒濕引起的黃疸,被稱為陰黃,這個說法大概是從韓祗和開始的。)

陰黃的症狀是沒有發熱,反而怕冷,小便清澈,脈搏遲緩而微弱。如果誤用了開鬼門(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皮膚冰冷僵硬,自汗不止;如果誤用了潔淨府(利小便)的方法,就會導致膀胱不受控制,小便像奔流的水一樣,死亡很快就會到來,更不用說使用吐瀉這樣的大錯特錯的方法了。即使使用平和的藥物來拖延,也只是在等死而已。對於處於半陰半陽的病症,治療開始時必須先退陰氣,恢復陽氣,等陰氣退去才能開始治療陽氣。如果同時使用附子和黃連,一定會產生危害,怎麼能隨便對純陰無陽的病症使用苦寒的藥物呢?(這段話出自《法律》)

各種虛弱導致的黃疸:(臉色發黃)(可以參考「治有二端」條)。各種黃疸,如果出現口中無味、心悸、耳鳴、腿腳無力等症狀,應當按照虛證來治療(這裡指的是《三因》裡養榮湯的主治,可以參考後面的補虛藥方,《明醫指掌》稱之為虛黃)。可以用四君子湯配八味丸,五味子、附子等都可以使用。不能過多使用寒涼的藥物,強行利小便,否則會導致腎水枯竭,時間久了臉色會變得黑黃,無法治癒。各種失血之後,大多會導致臉色發黃。這是因為血是滋養身體的物質,臉色紅潤是血充足的表現,如果血不足,臉色就會變得發黃。就像草木一樣,春夏時葉子是綠色的,到了秋天葉子就變黃了,這是滋潤和乾燥的區別。可以使用養榮湯、枳歸湯(藥方缺失)、十全大補湯。如果影響食慾,可以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耆、扁豆各一錢,就成了黃耆四君子湯;如果加上陳皮,就叫做異功散;加上這兩味藥也可以。也有全身發黃的,只是黃色不如眼睛和眼白明顯。(這段話出自《要訣》)

陰黃這種病,完全不是濕熱引起的,而是因為氣血衰敗造成的。因為氣不足不能生血,所以血會敗壞;血不能滋養皮膚,所以臉色會敗壞。凡是得了黃疸卻沒有陽證和陽脈的,就是陰黃。陰黃這種病是怎麼造成的呢?通常是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傷了內臟,或是過度勞累傷了身體,導致中氣大傷,脾臟不能化生血液,所以脾臟的顏色(黃色)就顯露在外。這種病的人通常喜歡安靜不喜歡活動,喜歡陰暗不喜歡明亮。

凡是出現精神昏沉倦怠、說話聲音輕微、心悸眩暈、怕冷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大便稀溏、小便像米湯一樣以及脈搏無力等症狀,都是陽氣虛弱的表現。這種情況和濕熱引起的黃疸,就像冰和炭一樣截然不同。如果不及時補救元氣,大補脾腎,就沒有恢復的可能。而且這種病很常見,如果只是看到臉色發黃,不仔細診斷脈象和症狀,就認為黃疸都是濕熱引起的,使用茵陳、梔子等瀉火利水的藥物,一定會因為藥物而死亡。(這段話出自《景岳》)(這裡說的是虛黃,和寒濕引起的黃疸不同。)

陰黃的症狀是小便清澈,大便稀溏,喜歡安靜臥床,脈搏遲緩無力,身體發冷自汗。應該用溫補虛寒的方法治療。張仲景說男子黃疸小便清澈的,可以用小建中湯治療。王海藏說中焦虛寒產生黃疸,可以用大小建中湯治療,不需要茵陳。這些都是因為氣虛導致的陰黃(氣虛則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時間久了就會瘀滯在體內,導致脾臟衰敗,顏色就顯露在外,所以黃色會比較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