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42)
內因類 (142)
1. 奔豚氣
又方。
檳榔(三枚搗羅為末),生薑汁(半合)
上件藥,以童子小便一大盞微過。入前藥二味,攪令勻,分為三服,如人行五六里,進一服,須臾下利為效。(同上)(先教諭曰:此《外臺》治腳氣衝心方。又《千金》治胸腹背閉滿,上氣喘息,下氣湯方,大腹檳榔二七枚,杏仁四七枚,㕮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醫林方》備急壓氣散,於本方加紫蘇穗,水煎(不用童便)。
代赭石湯,治逆氣上衝,奔遍息道,滯塞不通。
代赭石(打碎二兩),陳皮,桃仁(炒),桂,吳茱萸(鹽炒各半兩)
上各銼碎,每服秤二兩,水三大盞,生薑三分切,同煎至一盞,其下去滓,食前溫服,一日一服。(《御藥院方》)
牽牛丸(當作散),治氣築奔沖不可忍。
黑牽牛(半兩紙箱內或銀石器中炒黃色),檳榔(一分銼)
上為末,每服一大錢,濃煎紫蘇、生薑湯調下。(《衛生家寶》)(按:此不必奔豚,姑附於茲。)
白話文:
奔豚氣
還有一個處方:
檳榔(三枚搗碎成粉末),生薑汁(半合)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童子小便一大碗,稍微多一點點,倒入前面兩種藥粉,攪拌均勻,分成三份服用,大約走五六里路就服一次,很快就會腹瀉,這就有效。(和前面提到的一樣)(事先要告知:這是《外台秘要》中治療腳氣衝心的處方。《千金方》中則是用來治療胸腹背部脹滿、氣喘、呼吸困難的下氣湯方,用大腹檳榔十四枚、杏仁二十八枚,搗碎,用童子小便三升煎煮到剩下一升半,分兩次服用。)《醫林方》的急救壓氣散,在這個處方的基礎上加上紫蘇穗,用水煎煮(不用童子小便)。
代赭石湯,治療氣逆上衝,奔跑到呼吸道,堵塞不通的症狀。
代赭石(打碎二兩),陳皮、桃仁(炒過)、桂枝、吳茱萸(鹽炒過,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分別切碎,每次服用稱二兩,用水三大碗,加入切好的生薑三片,一起煎煮到剩下一碗,濾掉藥渣,飯前溫服,一天服一次。(《御藥院方》)
牽牛丸(應該做成散劑),治療氣體奔竄衝擊,令人難以忍受的症狀。
黑牽牛(半兩,用紙盒內或銀石器中炒至黃色),檳榔(一份,切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濃煎的紫蘇、生薑湯調和後服用。(《衛生家寶》)(按:這個藥方不一定用於奔豚,只是暫且附在這裡。)
2. 黃癉
癉之為言熱也,或作疸,黃病必由熱而成,故名黃疸。《肘後》以來,以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稱為五疸。然黃疸實其總名,非有別證,黃汗仲景隸之水氣,而後世無有發明,是以今並不取也。蓋傷寒發黃,既摘其要,此編所舉,多系內因病,而表濕證亦及之云。
病必因濕熱,濕與熱鬱蒸於脾,面目肢體為之發黃,此即疸也。痘之名有五云云,五者雖不同,其為黃則一,自本自根,未有非熱非濕而能致病者也。濕也熱也,又豈無輕重之別乎。濕氣勝,則如熏黃而晦;熱氣勝,則如橘黃而明。蓋脾主肌肉,土色尚黃,濕熱內蒸,或重或輕,不容揜於外矣。(《直指》)
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丹溪》)
疸者,雖有酒、谷、黃汗、大飢、女勞五治之分,而《病源》所論不過濕熱二字。古人云:菽粟水火,不可一日而去焉。蓋水火即人身腐熟水穀之氣也,得其平謂之水火,失其宜謂之濕熱。
凡為之病,或因脾胃受傷,而中焦清氣落陷,故使濁氣渾然,以致濕熱滋蔓,或飢中飲酒,或大渴飲泉,或汗出入水,或大醉當風,或勞傷汗出衣里冷,或因雨濕而閉塞,或過食油麵濕熱之物,或內熱而房勞,或病後失於調理,濕熱遊於經絡,氣不榮行,漸積皮膚,身體面目俱黃,尿汗黃如柏。譬如造麴,用水拌麵盦之,不令氣泄,黯成黃色。
故人黃疸,亦是因濕熱而成者也。(《諸證辨疑》)
黃疸之證,皆濕熱所成。濕氣不能發泄,則鬱蒸而生熱,熱氣不能宣暢,則固結而生濕,濕得熱而益深,熱因濕而愈熾,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而愈甚者也。然求其濕熱之所由生,未有不由於大醉大飽,及醉飽後貪睡久臥,與努力行房而得者。或醉飽後入水洗浴,寒氣斂束,密其腠理,汗不得出,以致濕熱相感而成此病焉。
外不得汗,內不得瀉,熏熏濡染,流入皮膚,上達面目,下至足趺,中及手臂,前腹後背皆如塗金,小便赤如薑黃,猶之罨鹽罨醬,因濕熱而變其色也。(《丹臺玉案》)
夫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津液行則小便利,何黃之有。惟濕生乎熱,熱滋乎濕,濕熱相生,遂成滯滿。由是胃氣潛衰,脾氣孱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上焦不行,故身不得汗,下脘不通,故復無小便,熏蒸日久,熱氣成黃。(《蒼生司命》)
黃疸一證,古人多言為濕熱,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盡之。而不知黃之大要有四:曰陽黃,曰陰黃,曰表邪發黃,曰膽黃也。知此四者,則黃疸之證無餘義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種,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豈果皆如盦曲,悉可謂之濕熱耶,弗足憑也。(《景岳》)(按:此說失當。
蓋黃疸或有不因濕熱者,然其正證則必自濕熱,《金匱》首條可徵。至其別證,則有如寒濕發黃,有如女勞疸。今景岳以四證概之,而所謂陰黃,蓋是虛黃,既非寒濕,又非女勞。更舉膽黃者,是希有之證,而列為其一。然則其說,亦未足以盡之,仍姑拈於此,以辨其謬云。
白話文:
黃疸,指的是體內發熱的症狀,有時也寫作「疸」或「黃病」。黃疸一定是由於體內發熱引起的,所以稱為黃疸。《肘後方》等醫書中,將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稱為五疸。但黃疸實際上是總稱,並非完全有區別的病症。至於黃汗,張仲景將其歸類於水腫,後世醫家沒有進一步闡明,因此現在不予採納。總而言之,傷寒導致發黃的症狀,已經總結出其要點,本書中提到的黃疸案例,大多是內因性疾病,但也包含一些表證濕邪的病例。
疾病一定是由濕熱引起的。濕氣和熱氣鬱積在脾臟,導致面部、四肢發黃,這就是黃疸。雖然黃疸的類型有五種之說,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發黃。從根本上來說,沒有哪種疾病不是由濕熱引起的。濕和熱的程度各有不同,濕氣盛則顏色晦暗如熏黃,熱氣盛則顏色鮮明如橘黃。因為脾臟主肌肉,土性屬黃,濕熱內鬱,輕重不一,所以黃色就表現在體表了。(出自《直指》)
黃疸不必區分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就像釀造曲餅一樣。(出自《丹溪心法》)
黃疸雖然有酒疸、谷疸、黃汗、大飢、女勞五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病源》中所論述的根本原因只在於濕熱二字。古人說:「五穀雜糧、水火,一天都不能離開。」水火指的是人體消化吸收水穀精華的氣機,氣機平和則為水火,氣機失調則為濕熱。
凡是患此病的人,可能是因為脾胃受損,中焦清氣下陷,導致濁氣渾濁,濕熱滋生蔓延;或者因為飢餓時飲酒,或者極度口渴喝冷水,或者汗出過多,或者醉酒後吹風,或者勞累出汗後衣衫濕冷,或者因淋雨受濕而閉塞毛孔,或者過量食用油膩、麵食等濕熱之物,或者內熱加上房事過度,或者病後調理不當,導致濕熱在經絡中遊走,氣血運行不暢,逐漸積聚在皮膚,導致身體、面部都發黃,小便和汗液都呈黃色,如同柏油一般。就像釀造酒曲一樣,用水拌麵粉,密封起來,不讓氣體散發,就會變成黃色。
所以人體出現黃疸,都是濕熱造成的。(出自《諸證辨疑》)
所有黃疸都是濕熱引起的。濕氣不能發散,就會鬱積而生熱;熱氣不能宣通,就會凝滯而生濕。濕氣遇到熱氣就會加重,熱氣遇到濕氣就會更盛,二者相互助長,病情就會越來越嚴重。但是追究濕熱產生的原因,大多數是因為醉酒飽食,或者醉酒飽食後貪睡久臥,或者房事過度。有時醉酒飽食後洗冷水澡,寒邪會收縮毛孔,阻礙汗液排出,導致濕熱相搏而發病。
汗液不能排出體外,腸胃也不能排泄,濕熱之邪浸淫於體,遍布全身,從面部到腳趾,從手臂到腹部背部,都如同塗抹黃金一般;小便顏色如同薑黃一樣鮮紅,就像是用鹽或醬醃漬一樣,因為濕熱而改變了顏色。(出自《丹臺玉案》)
脾臟負責運化胃部的津液,津液運行順暢則小便通利,怎麼會發黃呢?只有濕生於熱,熱滋於濕,濕熱相互滋生,才會導致氣機阻滯。因此,胃氣虛弱,脾氣衰敗,不能運化胃部的津液,導致上焦氣機不通,所以不能出汗,下焦不通,所以小便不通,如此日久天長,熱氣就會導致發黃。(出自《蒼生司命錄》)
黃疸一證,古人多說是由濕熱引起的,也有將其分為五種的說法,這些都還不能完全概括黃疸的病機。他們不知道黃疸主要有四種:陽黃、陰黃、表邪發黃、膽黃。明白了這四種,黃疸的病機就沒有遺漏了。丹溪說:黃疸不必分五種,都是濕熱引起的,像釀曲一樣。難道所有黃疸都像釀曲一樣,都是濕熱引起的嗎?這並不可靠。(出自《景岳全書》)(按:此說法不妥)
黃疸有時候並非是由濕熱引起的,但是其主要症狀一定是濕熱引起的,《金匱要略》的第一條就可以證明。其他的症狀,例如寒濕發黃,女勞疸等等。現在景岳將其概括為四種,所謂陰黃,實際上是虛黃,既不是寒濕,也不是女勞。另外所說的膽黃,是很罕見的病症,卻被列為其中一種。那麼,他的說法也不能完全概括黃疸,這裡只是列舉出來,以說明其錯誤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