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41)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41)

1. 奔豚氣

仲景所謂奔豚氣,與《難經》腎積,其證不同,而如巢元方猶不免牽混,後世或以為疝氣之名,要在學者分別之焉。蓋其擴充仲景者,則寥寥罕聞爾。

源候,夫奔豚氣者,腎之積氣,起於驚恐憂思所生。若驚恐則傷神,心藏神也。憂思則傷志,腎藏志也。神志傷動,氣積於腎,而氣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其氣乘心,若心中踴踴,如車所驚,如人所恐,五臟不定,食飲輒嘔,氣滿胸中,狂癡不定,妄言妄見,此驚恐奔豚之狀。若氣滿支心,心下悶亂,不欲聞人聲,休作有時,乍瘥乍極,吸吸短氣,手足厥逆,內煩結痛,溫溫欲嘔,此憂思奔豚之狀。診其脈來觸祝觸祝者,病奔豚也。(《病源論》)(按:若心中踴踴以下,《外臺》引《小品文》有少異,又車字作事字是,蓋此段義不無疑,姑存之。)

治方,《肘後》療卒厥逆上氣,氣支兩脅,心下痛滿,淹淹欲,絕此謂奔豚,病從卒驚怖憂迫得之,氣從下上,上衝心胸,臍間築築發動有時,不療殺人方。

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吳茱萸(一升),生薑(一斤),半夏(一升),桂心(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此藥須預蓄,得病便急合服之。(《千金方》桂五兩,甘草三兩。張文仲同。)(《外臺》)《千金》名奔氣湯。(今本甘草二兩)(按:此係吳茱萸湯加減方。)

《廣濟》奔豚氣在心,吸吸短氣,不欲聞人語聲,心下煩亂不安,發作有時,四肢煩疼,手足逆冷方。

李根白皮(八兩),半夏(七兩洗),乾薑(四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一兩炮),桂心(四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外臺》)《聖惠》治奔豚氣,臍腹脹痛,翕翕短氣,發作有時,四肢疼悶,甘李根散,於本方去茯苓、甘草,加吳茱萸、當歸、檳榔。

《小品》療卒傷損,食下則覺胸中偏痛慄慄然,水漿下亦爾,問病與相應,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細銼之),麥門冬(一斤去心),人參(二兩),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範汪同。(《外臺》)

《小品》牡蠣奔豚湯,療奔豚氣,從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

牡蠣(三兩熬),桂心(八兩),李根白皮(一斤切),甘草(三兩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白皮得七升,去滓內余藥,再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再。(同上)

治奔豚氣,上下衝走,悶亂面青,宜服此方。

甘李根皮(三兩銼),生薑(二兩炒乾),吳茱萸(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聖惠》)

白話文:

奔豚氣

張仲景所說的奔豚氣,與《難經》中提到的腎積,症狀並不相同,但像巢元方這樣的大醫,都難免將兩者混淆,後世甚至將其與疝氣混為一談,因此學習者必須仔細區分。總之,能深入闡述仲景觀點的人,實在少之又少。

奔豚氣是腎臟積聚的氣機,源於驚恐憂思所致。驚恐會傷及心神,因為心主神明;憂思則會傷及腎志,因為腎藏志。神志受損而活動失常,氣機積聚在腎臟,便會上下遊走,如同豚魚奔躍,故名奔豚。若氣機上犯於心,則心中會感到翻騰跳動,如同受驚嚇或恐懼一般,五臟不安,飲食後容易嘔吐,胸中氣悶,精神恍惚不定,胡言亂語,胡思亂想,這就是驚恐所致的奔豚氣的症狀。如果氣機充滿胸脅,心下悶痛煩亂,不願聽到人聲,發作時間不定,時好時壞,呼吸急促短氣,手腳厥冷,內心煩悶絞痛,覺得溫熱想吐,這就是憂思所致的奔豚氣的症狀。診脈時,脈象跳動有力,便是奔豚氣的表現。

治療方法:

《肘後方》記載治療突然發作的厥逆、上氣、氣衝兩脅、心下疼痛飽滿,欲死等症狀,認為這是奔豚氣,病因是突然的驚恐憂慮所致,氣機從下向上衝擊心胸,臍間會時有時無地跳動,不治療就會致死。處方如下:

炙甘草、人參、吳茱萸、生薑、半夏、桂心。

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服用。此藥需預先準備好,一旦發病立即服用。

《廣濟方》記載治療奔豚氣位於心臟,呼吸急促短氣,不願聽人說話,心下煩亂不安,發作時間不定,四肢煩痛,手腳厥冷的處方:

李根白皮、半夏、乾薑、茯苓、人參、炙甘草、炮附子、桂心。

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水煎煮,服用。

《小品方》記載治療因外傷或飲食不當引起胸痛,並且伴隨有顫抖症狀,與奔豚氣症狀相符的處方,以及治療奔豚氣從少腹向上衝擊胸脅,手腳厥冷的牡蠣奔豚湯。

《聖惠方》記載治療奔豚氣,臍腹脹痛,呼吸急促短氣,發作時間不定,四肢疼痛悶脹的處方,以及一個治療奔豚氣上下衝走的處方。

另外還有使用檳榔、生薑、童子尿治療奔豚氣的方劑,以及使用代赭石、陳皮、桃仁、桂枝、吳茱萸治療逆氣上衝的處方。

最後,還記載了一個使用牽牛子治療氣機衝擊的處方,但此方不一定適用於奔豚氣,在此列出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