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39)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39)

1. 〔附〕㿉病

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帶(洗),川楝子(取肉炒),桃仁(麩炒各一兩),厚朴(去皮薑汁製炒),木通,枳實(麩炒),玄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見火),木香(不見火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虛寒甚者,加炮川烏一兩。堅脹久不消者,加硇砂二錢,醋煮旋入。(《濟生》)

香附散,治㿗脹。

香附子(不拘多少)

上為末,每用酒一盞,煎海藻一錢重,至半盞,先撈海藻嚼細,用所煎酒調香附末二錢服。(《三因》)

外腎赤腫,以金橘核,舶上茴香,等分炒香,碾為細末,空心酒調下,須多飲則藥力易至。患處卻以木鱉肉,研如泥,塗之立效。久患者,頻用之。(《瑣碎錄》)

荔核散,治腎大如斗,不過二劑除根。

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

上等分銼散炒,出火毒為末,酒下二錢,日三服。(《得效》)

木香楝子散,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患藥不效者,服此藥其效如神。(燕同知秘傳)

川楝子(二十個為末,未碾前先用巴豆二十粒,同楝子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萆薢(半兩),石菖蒲(一兩炒),青木香(一兩炒),荔枝核(二十個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重,入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下。(《瑞竹》)

行氣香蘇散,治偏墜氣,初起疼痛,憎寒壯熱。

依本方(按:此係香蘇散加柴胡、烏藥、川芎、羌活、枳殼、蒼朮、麻黃)加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醫鑑》)

潰結諸方,《古今錄驗》牡丹五等散,療㿗疝,陰卵偏大,有氣上下脹大,行走腫大,服此良驗方。

牡丹皮,防風,黃柏(炙),桂心(各一分),桃仁(二分去皮尖研)

上五味搗為散,以酒服一刀圭,二十日愈。少小㿗疝最良,小兒以乳汁和,如一大豆與之。(《外臺》)《醫心》:《小品方》牡丹五痔散(主治同),於本方去桃仁,加豉熬。

兼金丸,治熱入膀胱,臍腹上下兼脅肋疼痛,便燥,欲飲水,按之痛者。

大黃(濕紙裹煨八錢),硝石,桂心,甘草(炙各四兩),桃仁(四十個去皮尖)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米飲下五七丸至十丸。(《三因》)吉氏家傳勝金丸,治小兒疝氣偏墜方。

川楝子(去核取肉),續隨子肉(七十個去皮),輕粉(一錢)

上為末,稀麵糊為丸,每服七丸至十丸,蔥白薄荷湯吞下。(《幼幼》)

三白散,治膀胱蘊熱,風濕相乘,陰㿗腫脹。大小便不利。

白牽牛(略炒二兩),白朮(半兩),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湯調下,空心服。初進一服未覺,再進。此藥不損臟氣,只導利留滯。疝方大率多用熱藥,此方惟壅熱證宜服之。(《三因》)

白話文:

〔附〕疝氣病

將炒過的橘核、洗淨的海藻、昆布、海帶、炒過的川楝子肉、麩炒的桃仁各一兩,加上去皮用薑汁炒過的厚朴、木通、麩炒的枳實、炒過並去皮的玄胡索,以及不見火的桂心和木香各半兩,全部磨成細末,用酒調成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淡鹽水送服。如果虛寒很嚴重,可以加入炮製過的川烏一兩。如果是堅硬的脹痛很久都消不掉,可以加入硇砂二錢,用醋煮過後再加入。(出自《濟生》)

香附散,治療疝氣脹痛。

香附子(用量不限)

將香附子磨成粉末,每次用酒一小杯,加入一錢重的海藻煎煮到剩一半,先將海藻撈起來嚼碎,再用煎好的藥酒調和二錢香附粉末服用。(出自《三因》)

外陰紅腫,用金橘核和舶上茴香等分炒香後磨成細末,空腹用酒調服,必須多喝水才能使藥力快速發揮作用。患處可以用木鱉肉研成泥塗抹,立即見效。如果是久病患者,可以頻繁使用。(出自《瑣碎錄》)

荔核散,治療腎臟腫大如斗,服用不超過兩劑就能根治。

舶上茴香、青皮(完整的)、荔枝核

將以上藥材等分切碎炒過,去除火氣後磨成粉末,用酒送服二錢,每天服用三次。(出自《得效》)

木香楝子散,治療小腸疝氣、膀胱下墜,久病不癒且藥物無效者,服用此藥效果極佳。(燕同知秘傳)

川楝子(取二十個磨成粉末,在磨之前先用二十粒巴豆和楝子一起炒至黃赤色,去掉巴豆不用),加上半兩的萆薢、一兩炒過的石菖蒲、一兩炒過的青木香、二十個炒過的荔枝核。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重,加入少許麝香,空腹用炒過的茴香和鹽酒送服。(出自《瑞竹》)

行氣香蘇散,治療疝氣下墜,初期疼痛,發冷發熱。

在原本的香蘇散基礎上(香蘇散的配方包括柴胡、烏藥、川芎、羌活、枳殼、蒼朮、麻黃),加入小茴香、木香、三稜、莪朮、木通。(出自《醫鑑》)

潰結諸方,《古今錄驗》的牡丹五等散,治療疝氣,陰囊一側偏大,有氣上下鼓脹,行走時腫大,服用此方效果很好。

牡丹皮、防風、炙黃柏、桂心各一分,以及去皮尖研磨的桃仁二分

將以上五味藥材搗成散劑,用酒送服一刀圭(古代計量單位,約等於一茶匙),二十天可痊癒。對於小兒疝氣效果最好,小孩子用乳汁調和,像一顆大豆那麼大餵食。(出自《外臺》)《醫心》的《小品方》的牡丹五痔散(主治相同),在本方的基礎上去掉桃仁,加入豆豉熬煮。

兼金丸,治療熱邪侵入膀胱,導致臍腹上下連同脅肋疼痛,大便乾燥,想喝水,按壓會痛的症狀。

大黃(用濕紙包裹煨熟八錢),硝石、桂心、炙甘草各四兩,以及去皮尖的桃仁四十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用米湯送服五七丸到十丸。(出自《三因》)吉氏家傳的勝金丸,治療小兒疝氣下墜的方子。

川楝子(去核取肉),續隨子肉(去皮七十個),輕粉(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稀麵糊做成丸子,每次服用七到十丸,用蔥白薄荷湯吞服。(出自《幼幼》)

三白散,治療膀胱蘊積熱邪,風濕侵入,導致陰部疝氣腫脹。大小便不通暢。

白牽牛(稍微炒過二兩),白朮(半兩),桑白皮、陳皮、木通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湯調和後空腹服用。剛開始服用一劑可能沒有感覺,可以再服一次。這個藥不會損傷臟腑之氣,只是疏導體內淤積。疝氣的藥方大多使用溫熱藥,只有對於這種熱邪壅滯的症狀才適合服用此方。(出自《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