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37)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37)

1. 〔附〕㿉病

(《聖濟》)

夫陰㿗,屬肝系宗筋(按:此以㿗為陰囊之名,深誤),胃陽明養之。世多不識,謂之外腎,非特名義差錯,亦使內臟不分,其可不辨。古方雖出四證,但曰腸㿗、氣㿗、水㿗、卵脹,殊不別其所因。如腸㿗則因房室過度,元臟虛冷,腸邊⿱艹殭系不收,墜入㿗中,上下無定,謂之腸㿗,屬不內外因。病者久蓄憂思,恐怒兼併,隨臟氣下墜陰㿗,腫脹急痛,名曰氣㿗,屬內所因。

病者久坐冷濕,濕氣下襲,致陰腫脹,名曰水㿗,屬外所因。病者勞役無度,及跨馬坐車,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名曰卵脹,亦屬不內外因。有小兒生來便如此者,乃宿疾也。卵脹、腸㿗皆難治,氣㿗、水㿗治之易愈。又寒疝下注,入於㿗中,名為狐疝,亦屬㿗病。

世人因此並以㿗病為疝氣,不審之甚。婦人陰門挺出,亦稱㿗病,名義不分,有如此者。(《三因》)

凡㿗病,惟腸㿗無問貴賤多有之。有睡臥膋系延入脅下者,有墜入囊中者,或遇疲勞及天色變動,逼上囊根,腫急脹痛,過於寒疝,得暖則下。其如卵脹,有作熱生膿為癰潰爛者,比比有之。(同上)

陰㿗之證,其種有四。究其所因,皆是腎經虛寒,或為勞役所傷,或為風濕之氣所侵,結而不散,久則腎虛憊而成此證。外腎腫脹者,偏有小大,或堅硬如石,或臍腹絞痛,甚則膚囊腫脹成瘡,時出黃水,病而至此,未易治也。腸㿗亦然。惟氣㿗、水㿗,關元灸之可。(《大成》)

七疝,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臥坐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令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膿,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之劑下之。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少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治法雜論》曰:治以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投之,同瘀血法。聚而不散,可以大作劑料,大瀉一二十行,次以玉燭散和血通經之類是也。)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怒哭號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曰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針之。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病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今人帶鉤鈐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塘之處,多感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冰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而腹脹不通者,㿗癃疝也,不可不下。(《儒門事親》)(《綱目》曰:在《疝圖》雖七,然寒疝即疝之總名,水疝即㿗疝之屬,氣疝即狐疝之屬,血疝即癰癤之屬,惟筋疝罕見之,蓋下疳瘡之屬也。《金匱翼》曰:此皆痛在睪丸之疝也。按:二說俱是,蓋此寒疝猶是㿗之類,故並列於此。)

白話文:

〔附〕㿗病

所謂的「陰㿗」,是肝經系統的宗筋所屬(這裡把「㿗」當作陰囊的名稱是錯誤的),它是靠胃的陽氣來滋養的。很多人不了解,把它當成外腎,這不僅在名稱上是錯誤的,也造成內臟系統的區分不清,實在應該要弄清楚。古代醫書雖然提到四種證型,但只說是腸㿗、氣㿗、水㿗、卵脹,並沒有仔細區分它們的成因。

腸㿗是因為性生活過度,導致身體的根本虛弱寒冷,腸子周邊的筋脈無法收縮,於是腸子就掉到陰囊裡,位置不固定,這叫做腸㿗,它的成因不是單純的內在或外在因素。氣㿗是因為長期憂愁思慮,加上容易生氣,導致身體的氣往下墜落到陰囊,造成腫脹和劇痛,這叫做氣㿗,它是內在因素造成的。

水㿗是因為長期坐在潮濕寒冷的地方,濕氣侵襲下方,導致陰囊腫脹,這叫做水㿗,它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卵脹是因為過度勞累,或者騎馬、坐車,導致睪丸腫脹,有時兩邊大小不一,位置也不固定,這叫做卵脹,它的成因也不是單純的內在或外在因素。有些小孩一出生就這樣,那是因為胎裡就有的疾病。卵脹和腸㿗都比較難治療,氣㿗和水㿗則比較容易治好。另外,寒邪導致的疝氣向下侵入陰囊,叫做狐疝,也屬於㿗病。

世人因此就把㿗病當成疝氣,實在是很不了解。婦女的陰部組織突出,也稱作㿗病,這是在名稱上沒有區分清楚,才會這樣。

各種㿗病中,只有腸㿗是不分貧富貴賤都可能發生的。有人的腸子從腹股溝延伸到脅下,也有人掉到陰囊裡,有時疲勞或天氣變化時,腸子會擠到陰囊根部,造成腫脹疼痛,比寒疝還要嚴重,但是如果溫暖一點就會下降。至於卵脹,有人會化膿發炎變成癰瘡,這也是常見的。

陰㿗這種病症,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追究它的原因,都是因為腎經虛弱寒冷,或是因為過度勞累受傷,或是受到風濕之氣的侵襲,這些因素累積不散,久了就會導致腎臟虛弱衰竭,形成這種病症。外腎腫脹,有時兩邊大小不一,有的堅硬如石頭,有的會引起肚臍周圍的絞痛,嚴重時皮膚會腫脹長瘡,並流出黃色的液體。病到這種程度,就比較難治了。腸㿗也是這樣。只有氣㿗和水㿗,可以用艾灸關元穴來治療。

七種疝氣中,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頭,陰莖無法勃起,或牽引睪丸疼痛。它是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或是冬天涉水,或是淋雨,或是坐在磚石上,或是在寒冷的地方過度勞累造成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拖久了會導致不孕。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痛,陰部時常流汗,或陰囊腫脹像水晶,或陰囊搔癢流出黃色液體,或按壓下腹部會聽到水聲。它是因為喝酒過量,導致身體內過度勞累,流汗後又吹到風,寒濕之氣聚集在陰囊裡,所以積水很多,讓人突然發生疝氣。應該用利水的藥物來治療,有人用針刺放水,但很多人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筋疝的症狀是陰莖腫脹,可能潰爛化膿,或疼痛到筋脈收縮,或陰莖疼痛,痛到極點就發癢,或陰莖無法收縮,或有白色液體像精液一樣,隨著小便排出。它是因為性生活過度,或受到邪術影響造成的,應該用降心火的藥物來治療。血疝的形狀像黃瓜,長在下腹部兩側,在髖骨的兩端中間,俗稱便癰。它是因為在春夏炎熱時,過度勞累,導致氣血外流,滲入膀胱,積留不散,形成癰腫,膿液少血較多,應該用活血的藥物來治療。(《治法雜論》說:可以用導水丸、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來治療,方法和治療瘀血相同。如果積聚不散,可以加大藥量,大量排泄一二十次,然後再用玉燭散之類的藥物來活血通經)。氣疝的症狀是從腎區向上延伸,向下則到陰囊,有時因為哭鬧或生氣,導致氣鬱結而腫脹,哭鬧停止後氣散開就不腫了。有一種治療方法是用針刺放出氣體來治癒,但是針刺有風險,應該用疏通氣機的藥物來治療。有時小孩也會得這種病,俗稱偏氣,是因為父親年紀大,或年輕時就多病,陰莖痿弱精氣不足,勉強行房而生下孩子,導致胎裡就帶有這種病,這種疝氣難以治療,只能針刺築賓穴。狐疝的形狀像瓦片,躺下時會縮回小腹,站立時則從小腹掉到陰囊裡。狐狸是白天出洞大小便,晚上回洞不排泄,這種病症出入往來的樣子,正好和狐狸很像。它的情況和氣疝很像,只是稍有不同。現在人使用鉤環來固定也是類似的道理,應該用疏通氣機,暢通經絡的藥物來治療。㿗疝的症狀是陰囊腫大下垂,像升斗一樣大,但不痛不癢。它是因為地面潮濕,水氣所產生的,所以江淮地區,低窪積水的地方,很容易罹患這種疾病,應該用祛濕的藥物來治療。女性的陰部突出,也屬於這種情況,那是因為熱導致無法收斂固攝,不應該把它當成是虛寒而用收澀、乾燥、補益的藥物來治療。這種疾病的本名叫做「瘕」,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攻下,用苦味來使它堅固。王冰認為:陽氣下墜,陰氣上爭,上爭則寒邪多,下墜則筋脈鬆弛,所以睪丸鬆弛下垂,因而形成㿗疝。以上七種疝氣,在病症解除後,可以根據情況來調養或補益,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不要拘泥於一般的方法。醫書上說「陰氣過盛而腹脹不通,屬於㿗癃疝」,必須要疏通。

《綱目》認為:《疝圖》雖然列出七種,但寒疝是疝氣的總稱,水疝屬於㿗疝,氣疝屬於狐疝,血疝屬於癰瘡,只有筋疝比較少見,屬於下疳瘡。《金匱翼》認為:這些都是睪丸疼痛的疝氣。根據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寒疝也屬於㿗的類型,所以把它們放在一起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