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36)
內因類 (136)
1. 〔附〕㿉病
按:㿉,《玉篇》徒回切,下腫也。蓋㿉即隤之從疒者,頹與隤音義相同,非有差異。
源由,㿉病之狀,陰核腫大,有時小歇,歇時終大於常,勞冷陰雨便發,發則脹大,使人腰脊攣急,身體惡寒,骨節沉重,此病由於損腎也。足少陰之經,腎之脈也,其氣下通於陰。陰,宗脈之所聚,積陰之氣也。勞傷舉重,傷於少陰之經,其氣不衝於陰,氣脹不通,故成㿉也。(《病源論》)(按:㿉字《醫心方》引並作頹。又不沖《醫心方》作下衝,是。通行本作不衛,亦通。)
虛勞陰疝腫縮候,疝者氣痛也,眾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則陰痛腫而攣縮。(同上)(按:《外臺》引無腫字。)
虛勞陰痛候,腎氣虛損,為風邪所侵,氣流入於腎經,與陰氣相擊,真邪交爭,故令陰痛。但冷者惟痛,挾熱則腫。(同上)
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患其不溫,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患其不和,溫溫其和,安有所謂木強者哉。惟夫嗜欲內戕,腎家虛憊,故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而沉寒痼冷凝滯其間,脹大作疼,頑痹結硬,勢所必至矣。(《直指》)
《黃帝針經》曰: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少腹,是動則病丈夫㿗疝。即陰疝也。嗜欲勞傷,腎水涸竭,無以滋榮肝氣,故留滯內結,發為陰疝之病。世俗論陰疝者為腎餘氣,殊不知邪實又本於肝經也。治法宜瀉邪氣之實,補肝經之虛。(《聖濟》)
㿗,濕多。(《丹溪》)
囊縮之理,傷寒家囊卵縮,大熱在內,宜承氣湯急下之。與《經筋》說囊卵縮,大寒在外,亦是熱在內,與傷寒家同。故再引平康之人以證之,冬天陽氣在內,陰氣在外,人亦應之,故寒在外則皮急,皮急則囊縮。夏月陰氣在內,陽氣在外,人亦應之,故熱在外則皮緩,皮緩則囊垂,此㿗疝之象也。(《微義》)
脈候,㿗疝之病,尺脈緊而動,按之即虛。(《史載之方》)
㿗有四種,《小品方》云:男頹有腸頹、卵脹、水頹、氣㿗、四種。腸頹、卵脹,難瘥;氣頹、水頹,針灸則易瘥也。(《醫心》)(《千金》同)
疝者痛也,邪氣聚於陰,致陰器腫大而痛者,陰疝也,一名㿗疝,其類有四,即腸㿗、卵脹、氣㿗、水㿗是也。世俗云疝氣,亦云小腸氣,或曰膀胱氣。原其病本,緣腎氣通於陰,與膀胱為表裡,胞囊者膀胱之候,此二經不足,下焦受寒,皆能致陰卵腫大,或發疝痛,故通稱曰陰疝。若寒濕之氣有連於小腸者,即少腹控睪而痛,陰丸上下,謂之腸㿗。
寒氣客於經筋,足厥陰脈受邪,脈脹不通,邪結於睪卵,謂之卵脹。腎虛之人,因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下流於睪,寒氣結聚不散,謂之氣㿗。水氣盛則津液內結,謂之水㿗。水㿗、氣㿗,病生於標,故針灸可治,其病易愈。腸㿗、卵脹,病生於本,邪氣入深,其治難瘥。
白話文:
附:陰囊腫大(㿉病)
古籍記載,㿉指的是陰囊腫大。此症與頹廢的「頹」字意思相近,只是「㿉」字帶有疾病的含義。
㿉病的症狀是陰囊腫大,有時會稍微消退,但即使消退,也比正常情況大。勞累、受寒、陰雨天氣都會誘發此病,發病時陰囊會脹大,並伴隨腰脊酸痛、全身惡寒、關節沉重等症狀。此病的根本原因是腎虛。足少陰經是腎經的循行路線,其氣向下通達陰部。陰部是宗脈聚集的地方,陰氣在此聚集。如果勞累、舉重等原因損傷了足少陰經,氣血運行受阻,就會導致陰囊腫脹不通,形成㿉病。
虛勞導致陰囊腫脹及收縮的症狀:疝氣指的是陰部疼痛。眾多經筋會聚於陰部,如果邪氣入侵厥陰、少陰經,並與寒邪相搏,就會引起陰部疼痛、腫脹和收縮。
虛勞導致陰部疼痛的症狀:腎氣虛損,受到風邪侵襲,風邪之氣進入腎經,與陰氣相搏,導致正邪交爭,從而引起陰部疼痛。單純受寒則只會疼痛,伴有熱邪則會腫脹。
心火下降,則腎水不會缺乏溫煦,真陽下行,則腎氣不會缺乏調和。溫和而調和,又何來木氣過盛呢?只有因為縱慾傷身,腎氣虛弱,才會導致陰陽不相交,水火不相濟,寒邪凝滯於陰部,從而引起腫脹、疼痛、頑固性腫塊,這是必然的結果。
《黃帝針經》記載:足厥陰經脈環繞陰器,到達小腹,如果這條經脈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男性陰囊腫大、疝氣。嗜慾過度、勞累傷身,會導致腎水枯竭,無法滋養肝氣,從而造成氣血瘀滯,形成陰疝。世俗認為陰疝是腎氣餘邪所致,但實際上,邪氣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肝經。治療應該疏泄肝經的邪氣,並補益肝經的不足。
㿉病與濕邪有關。
陰囊收縮的原因:傷寒導致的陰囊收縮,是體內熱邪較盛,應該使用承氣湯迅速瀉下。而《經筋》中提到的陰囊收縮,則是大寒在外,但本質上也是體內熱盛,與傷寒的情況相同。我們可以參考普通人,冬天陽氣藏於內,陰氣在外,人體也會隨著季節變化,寒邪在外則皮膚緊縮,皮膚緊縮則陰囊收縮。夏天陰氣藏於內,陽氣在外,人體也會隨著季節變化,熱邪在外則皮膚鬆弛,皮膚鬆弛則陰囊下垂,這就是陰疝的表現。
脈象:陰疝的尺脈緊弦而有力,按壓則感覺虛弱。
㿉病分為四種:《小品方》記載:男性的陰囊腫大有腸㿗、卵脹、水㿗、氣㿗四種。腸㿗、卵脹較難治癒;氣㿗、水㿗則針灸治療效果較好。
疝氣就是疼痛,邪氣聚集於陰部,導致陰器腫大疼痛,稱為陰疝,也叫㿗疝,共有四種類型:腸㿗、卵脹、氣㿗、水㿗。民間俗稱疝氣、小腸氣或膀胱氣。其病根在於腎氣通於陰部,與膀胱經互為表裡,膀胱與胞囊相關,如果這兩條經絡氣血不足,下焦受寒,都會導致陰囊腫大或疝氣疼痛,因此統稱為陰疝。如果寒濕之邪侵犯小腸,就會導致少腹及睪丸疼痛,陰囊腫大,稱為腸㿗。
寒邪侵犯經筋,足厥陰經受邪,經脈阻塞不通,邪氣結聚於睪丸,稱為卵脹。腎虛的人,由於飲食不節,情緒不穩定,體液內溢,流向下焦,寒邪聚集不散,稱為氣㿗。水濕盛則體液內聚,稱為水㿗。水㿗、氣㿗是標證,故針灸可以治療,容易痊癒。腸㿗、卵脹是本證,邪氣深入,治療較難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