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32)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32)

1. 寒疝

又與大承氣加桂兩服,研桃仁同煎,大便下紫黑血升余而痛頓止。至次日酉時,痛復作如初,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與大承氣湯加附子兩帖,研桃仁同煎,下大便五行,得黑紫血如破絮者二升許,痛遂頓止,一夜得睡。次日酉時,痛復如初,詢知小腹和軟,痛在臍腹間下,脈亦和,似若無病,但呻吟如舊。

詢知乃食蘿蔔菜苗羹兩頓,與小建中湯一帖而愈。(《綱目》引《丹溪》)(按:汪石山有小承氣湯加桃仁按,其意相似,仍不錄。)

愚謂子和七疝之治,雖各有不同,然無非用下,則不能無偏。故劉宗厚徐用誠,皆疑而議之,亦謂其太過耳,非謂盡不可用也。再觀丹溪之法,則曰治疝大不宜下,是又相左之甚矣。余因考子和治案,如治蔡參軍,因坐濕地,疝痛不堪,用導水丸下之而愈。又治一人,因瘧渴過飲漿水,病疝,醫進姜附,為燥熱所壅,以致陰囊重墜,大如升斗,乃先以導水丸,後用豬膚散,大下之而愈。

又治一人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諸藥如石投水,遂以導水丸,次以通經散,大下之而愈。若此類者,豈皆不可下乎。故但宜酌其虛實緩急,如或為邪熱所閉,或以少年暴疾,或以腫硬赤痛之極者,則如導水丸、三花神祐丸、禹功散之類,皆所當用。蓋邪盛而急,勢不可當,又非行氣利水等劑所能及者,則不得不攻。

此子和之法,亦自有必不可廢者,是不可不察也。(《景岳》)導水丸。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另取頭末用)

上為細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加至百丸,臨臥溫水下。(《三法六門》)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或加木香(一兩),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一二錢,臨臥服。(同上)

通經散。

陳皮(去白),當歸(各一兩),甘遂(以麵包,不令透水,煮百餘翻)

取出,用冷水浸過,去面焙乾。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湯調下,臨臥服。(同上)

蕩實緩治諸方,治小腸氣,下元閉塞不通,川楝散。

川楝子(一兩和皮破為四片),巴豆(一兩並殼搗令碎)

上同和勻,入銚內炒令紫色,取出去巴豆,只取川楝子淨刷為末,每服一錢,先炒茴香令香,秤一錢,用酒一盞沖,更煎三五沸去滓,調川楝子末,連進二服,得下泄立瘥。此方同治遠年內外臁瘡方,於建安軍人吳美得之。(蘇沈)(宜考前「治不可以虛驟補」條。)《經驗方》治丈夫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捶微破,麩二升。

同於銅鐺內炒,金鈴子赤熟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每服三錢,非時熱酒、醋湯調並得。其麩、巴豆不用也。(《本草》)(《本事續集》名金蓮散,曰:古今一切名方,無如此方奇特有效。)《聖濟》治小腸受邪,控睪上而不下,疼痛,楝實散,於本方加甘草、青鹽。

白話文:

一開始用大承氣湯加上桂枝服用兩次,並用桃仁一起煎煮,排出像紫黑色的血便一升多,疼痛就停止了。到了隔天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疼痛又像之前一樣發作,脈象雖然稍微緩和,但仍然感到不舒服。於是再次服用大承氣湯加上附子兩帖,並用桃仁一起煎煮,排出五次大便,得到像破爛棉絮一樣的黑紫色血約兩升,疼痛就立刻停止,當晚睡得很好。隔天酉時,疼痛又像之前一樣發作,詢問得知小腹柔軟,疼痛在肚臍下方,脈象平和,似乎沒有病,但呻吟跟之前一樣。

詢問得知是吃了兩頓蘿蔔菜苗羹,給予小建中湯一帖就痊癒了。(《綱目》引用《丹溪》)(按:汪石山有使用小承氣湯加桃仁的案例,意思相似,但這裡不記錄。)

我認為朱丹溪治療七疝的方法雖然各有不同,但都離不開使用瀉下藥,這樣難免會有偏頗。所以劉宗厚和徐用誠都懷疑並議論這種方法,認為使用瀉下藥太過,但並非說完全不可用。再看朱丹溪的方法,卻說治療疝氣最不適合使用瀉下藥,這又跟之前的方法大相逕庭。我因此研究了朱丹溪的案例,例如治療蔡參軍,因為坐在潮濕的地方,疝痛難忍,使用導水丸瀉下後就痊癒了。又治療一個人,因為瘧疾口渴過度喝漿水,得了疝氣,醫生給予薑附類的藥,因為燥熱堵塞,導致陰囊下墜,腫大如升斗,就先使用導水丸,後用豬膚散,大量瀉下後就痊癒了。

又治療一個人突然得疝氣,紅腫劇痛,好幾天都不停,各種藥都像石頭丟進水裡一樣沒有效果,於是就先使用導水丸,再用通經散,大量瀉下後就痊癒了。像這樣的案例,難道都不能使用瀉下藥嗎?所以應該要根據虛實緩急的情況來斟酌用藥,如果是因為邪熱閉塞,或是因為年輕時突然發病,或是腫硬紅痛到了極點的情況,那麼像導水丸、三花神祐丸、禹功散這類的藥,都是應該要使用的。因為邪氣強盛而且病情緊急,不是一般行氣利水的藥物所能處理的,就不得不使用瀉下藥來攻邪。

這就是朱丹溪使用瀉下藥的方法,自有其不可廢除的道理,是不可不仔細了解的。(《景岳》)導水丸的配方:

大黃(二兩),黃芩(二兩),滑石(四兩),黑牽牛(四兩,另外取頭末使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滴水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或可增加到一百丸,睡前用溫水送服。(《三法六門》)

禹功散的配方:

黑牽牛頭末(四兩),茴香(一兩,炒過),或可加木香(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薑自然汁調服一到二錢,睡前服用。(同上)

通經散的配方:

陳皮(去白),當歸(各一兩),甘遂(用麵包裹住,不讓水滲入,煮一百多遍),

取出,用冷水浸泡後,去除麵皮,烘乾。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調服,睡前服用。(同上)

瀉實緩治的方劑,治療小腸氣,下焦閉塞不通,川楝散的配方:

川楝子(一兩,連皮剖開成四片),巴豆(一兩,連殼搗碎)

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放入鍋中炒至紫色,取出去除巴豆,只取川楝子乾淨地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一錢,先炒茴香使其香氣散發,稱量一錢,用酒一杯沖泡,再煮三五次去除藥渣,調和川楝子末,連續服用兩次,就會瀉下而痊癒。這個方子也用於治療多年內外臁瘡,是從建安軍人吳美那裡得到的。(蘇沈)(應該參考之前「治病不可以虛急補」的論述。)《經驗方》治療男子本臟氣損傷,膀胱連帶小腸等氣痛,金鈴子一百個,用溫水浸泡後,去皮,巴豆二百個,稍微搗破,麩皮二升。

將以上藥材一同在銅鍋內炒,炒至金鈴子呈赤熟狀態,放涼取出,去核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不論何時用熱酒或醋湯調服都可以。麩皮和巴豆不用。(《本草》)(《本事續集》稱為金蓮散,說:古往今來的一切名方,沒有比這個方子更奇特有效的。)《聖濟》治療小腸受邪,控睪丸向上而不能下降,疼痛,楝實散,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入甘草、青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