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7)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27)

1. 寒疝

久則遂成暴吐,甚則角弓反張,咬牙戰汗,冷汗流不止者,難治。(《入門》)(宜參後治不可以虛驟補條《微義》文。)

疫邪夾疝,戴麟郊曰:疫邪夾疝,其腎囊小腹引痛,全是疝證,當照辨氣色神脈舌苔法辨之,一有疫邪,不必治疝,但治疫而疝自消。若依常治疝法,用吳萸、桂、附、茴香諸燥品,輕者變為囊癰,重者變為呃逆噦逆,昏沉而莫救矣。(《瘟疫彙編》)

婦人,疝之為病,不獨男子有之,而婦人亦有之。經曰: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又曰:厥陰所謂㿗疝,婦人少腹腫也。至若沖疝、疝瘕之屬,亦皆男婦之所同病者。然惟睪丸之病,獨在男子,而他則均當詳察也,觀張子和曰云云(子和說出前疝屬肝說),此說誠非謬也。然今人但言男子之疝,而全不知婦人之疝,殊失之矣。(《景岳》)

戴人且謂婦人亦有疝氣,凡血涸不月,少腹有塊等症皆是,要不離乎肝經為病。蓋肝者藏血主筋,而其氣暴,且善攻衝也。(《金匱翼》)

治宜通宜溫,疝氣作痛,宜通不宜塞,宜溫不宜寒。通謂瀉其實,不瀉其虛;塞謂補其虛,不補其實。實者邪氣也,虛者正氣也。若正氣虛極,則先溫而後瀉;若邪氣盛極,則先瀉而後補。溫者必兼於氣,瀉者必兼於寒。寒則入於經而導其邪,溫則疏其氣,養其正也。(《奇效》)

治不可以虛驟補,頃在徽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氣作,疼不可忍,醫者以剛劑與之,疼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臍下虛脹,心悶。予因候之,見其面赤黑,脈洪大。予曰:投熱藥太過,陰陽痞塞,氣不得通,為之奈何?宋尉尚手持四神丹數粒,云醫者謂痛不止,更服之。予曰:若服此定斃,後無悔。渠懇求治。予適有五苓散一兩許,分三服,易其名,用連須蔥一莖,茴香一撮,鹽一錢,水一盞半,煎七分,令接續三服,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臍下寬得睡,翌日診之,脈已平矣,續用硇砂丸與之,數日瘥。大抵此疾,因虛得之,不可以虛而驟用補藥。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必先滌所蓄之邪,然後補之,是以諸方多借巴豆氣者,蓋謂此也。(《本事》)

小腸氣、膀胱奔豚、疝氣等疾,皆因腎氣虛弱,膀胱久冷,風濕乘之,傷於腎經,氣滯不散,小腹刺痛,腎經偏吊,未可驟服補藥,先用疏導發散。(《和劑指南》)

疝病雖始為因虛而得,必邪實迫痛而未下,故當先瀉而後補也。至有虛甚迫痛,上為吐逆,或下有遺精者,此邪實正虛之甚矣,此欲不補可乎。但恐補之則無益,瀉之則正氣轉陷,幸而獲生者鮮矣。(《微義》)

治不宜寒涼,治此之法,固不可必其為寒,又不可必其為熱。但治初受之邪,必當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切不可早用寒涼,致留邪氣,則遺害非淺。及其久也,則有始終以寒者,有因寒鬱熱者,有元陽受傷而虛陷日甚者,但當察其形氣病氣,因病制方。若果有熱證熱脈,顯然外見者,方可治以寒涼。如無熱證可據,而竟云大抵疝由濕熱,則無者生之,有者甚之矣。此習俗之通弊,有不可不鑑也。(《景岳》)

白話文:

寒疝

如果寒疝拖久了,可能會變成突然嘔吐,嚴重的話會出現身體僵硬像弓一樣反張、牙關緊咬、全身發抖冒冷汗,冷汗一直流不停的狀況,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療。(參照後面的治療方法,不可以隨意用補藥的說明)

疫邪夾疝

戴麟郊認為,疫病邪氣夾雜著疝氣時,會出現腎囊和小腹疼痛,這完全是疝氣的症狀。此時應該依照辨別氣色、精神狀態、脈象、舌苔的方法來判斷病情。如果確實有疫病邪氣,就不必治療疝氣,只要治療疫病,疝氣自然就會消失。如果按照一般的疝氣治療方法,使用吳茱萸、桂枝、附子、茴香等燥熱藥物,輕則會變成陰囊膿腫,重則會出現打嗝、嘔吐、昏迷不醒等嚴重情況,難以救治。

婦人患疝

疝氣這種疾病,不只是男人會得,女人也會得。古書上說:有積存在腹中的氣、有厥氣,就稱為厥疝,女人的情況也是一樣的。還說:厥陰經所說的㿗疝,是指婦女小腹腫脹。至於沖疝、疝瘕等,也是男女都會得的疾病。但是只有睪丸的疾病,是男人獨有的,其他的疾病都要仔細觀察。張子和說過(前疝是屬於肝臟的問題),這個說法確實沒有錯。但是現在的人只知道男人的疝氣,完全不知道女人的疝氣,這就太疏忽了。戴人也說過,女人也有疝氣,凡是月經停閉、小腹有硬塊等症狀都屬於這類,都和肝經有關。因為肝是儲藏血液、主管筋的,而且肝氣暴躁,容易向上衝。

治療原則應以疏通溫養為主

疝氣發作疼痛時,應該疏通而不是阻塞,應該溫養而不是寒涼。疏通是指瀉掉邪氣,而不是瀉掉正氣;阻塞是指補養虛弱的部位,而不是補養強壯的部位。所謂的「實」是指邪氣,「虛」是指正氣。如果正氣極度虛弱,就應該先溫養再瀉邪;如果邪氣極度旺盛,就應該先瀉邪再補養。溫養時一定要兼顧氣的運行,瀉邪時一定要兼顧寒邪的去除。寒涼的藥物會進入經脈而引導邪氣外出,溫養的藥物會疏通氣機,養護正氣。

治療不可以隨意用補藥

曾經在徽州時,歙縣縣尉宋荀甫,因為膀胱氣發作,疼痛難忍。醫生用剛猛的藥物治療,結果疼痛更加劇烈,小便不通已經三天了,肚臍下面虛脹,胸悶。我為他診察後,看到他臉色紅黑,脈象洪大。我說:這是因為使用溫熱藥物過度,導致陰陽阻塞,氣無法運行造成的。怎麼辦呢?宋縣尉手上還拿著幾顆四神丹,說醫生說疼痛不止,要再吃下去。我說:如果再吃,一定會死,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他懇求我治療。我剛好有五苓散一兩多,分成三次服用,我改了藥名,加上帶鬚的蔥一根、茴香一小撮、鹽一錢,用一碗半水煎成七分,讓他連續服用三次。半夜排出了像墨汁一樣的尿液一兩升,肚臍下面覺得寬鬆許多,可以睡覺了。第二天診察,脈象已經平穩。接著用硇砂丸給他服用,幾天就好了。總的來說,這種疾病是因為虛弱而引起的,不可以因為虛就馬上用補藥。古書上說:邪氣聚集的地方,一定是因為正氣虛弱。如果邪氣停留不去,疾病就會變成實證。所以一定要先清除積蓄的邪氣,然後再補養正氣。因此許多藥方都借用巴豆的藥性,就是這個道理。

小腸氣、膀胱奔豚、疝氣等疾病,都是因為腎氣虛弱、膀胱受寒太久,又被風濕侵襲,損傷腎經,導致氣滯不散、小腹刺痛、腎經牽拉吊痛。不可以馬上服用補藥,應該先用疏通發散的藥物。疝氣雖然一開始是因為虛弱而得病,但必然是邪氣阻塞疼痛而沒有消退,所以應該先瀉邪再補養正氣。至於有虛弱到極點,疼痛難忍,甚至出現嘔吐或遺精等症狀,這就是邪實正虛到了極點,難道可以不補養嗎?但是又恐怕補養沒有益處,瀉邪又會導致正氣更加虛陷,幸好能活下來的人很少。

治療不宜使用寒涼藥物

治療這種疾病的方法,不可以肯定一定是寒症,也不可以肯定一定是熱症。但治療剛發病的邪氣,一定要以溫經散寒、行氣除濕為主,千萬不要太早使用寒涼藥物,以免留下邪氣,造成後患。等到病久了,就會出現有從頭到尾都是寒症的,有因為寒邪鬱結而化熱的,也有元陽受損而虛陷越來越嚴重的,只要觀察病人的形體、氣色和病情的狀況,依照不同的情況來制定藥方。如果確實有明顯的發熱、脈象浮數等熱症,才可以考慮使用寒涼藥物。如果沒有熱症可以依據,卻說疝氣大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那就是無中生有,或者使本來就有的症狀更加嚴重。這是民間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不得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