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6)
內因類 (126)
1. 寒疝
暴心腹厥逆,不得氣息,痛達背膂,名曰屍疝。心下堅痛,不可手迫,名曰石疝。臍下堅痛,得寒冷食輒劇,名曰寒疝。脅下堅痛,大如手,痛時出見,若不痛不見,名曰盤疝。臍下結痛,女人月事不時,名曰血疝。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名曰脈疝。(《外臺》引文仲小器七疝丸主治。)
疝氣病者,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但疝證不一,如《內經》所謂狐疝者,以其出入不常也。有言㿗疝者,以其頑腫不仁也。有沖疝者,以其自少腹上衝而痛也。有厥疝者,以結氣在陰而氣逆為疝也。有疝瘕者,以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也。有六經風疝者,如《四時刺逆從論》所言者是也。
有小腸疝者,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言者是也。凡此七者,總皆疝之為義。(《景岳》)
七疝之名,《內經》已有沖疝、厥疝、狐疝、㿉疝、㿗疝、卒疝、疝瘕之別,而巢氏又立厥、癥、寒、氣、盤、胕、狼七名,子和又立寒、水、筋、血、氣、狐、㿗七症,皆與《內經》不同。巢氏怪而不經,已無足論。即子和之所謂水疝,亦即經之㿗疝,血疝即經之㿉疝,氣疝即經之厥疝,筋疝即經之疝瘕,子和特更立名目,以欺世盜名,雖為近代所宗,然學者當以《內經》為主也。
(《病機匯論》)(按:子和七疝,大抵皆㿉之屬,且㿉、㿗同字非別證,沈氏此說未為當,姑存之。子和說見次門。)
沖疝,疝者痛也,由陰氣積於內,寒氣不散,上衝於心,故使心痛,謂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錐刀所刺,或陰陰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皆其候也。(《病源論》)(按:心疝出《脈要精微論》,而此證即為《骨空論》沖疝,仍標以其稱。)
沖疝者,氣上衝心下,二便不通,乃寒濕之邪,固結於內,鬱積為熱,加以客寒觸之而發,天台烏藥散,加鐵鏽水調服,甚則禹攻散加炮薑、枳實、青皮下之。沖疝歲久不除,漸成衝心疝氣,證與蠱脹無異,誤用攻伐,脹必轉劇,惟辛溫健運,庶為合宜,然亦取效良難,至於調理,尤宜詳慎。每見食填中脘,濁陰之氣上逆,頃刻告變,業嘗見之,此與衝心腳氣不殊也。
(《醫通》)
疝久成積,諸臟腑受邪,初未能為積聚,邪氣留滯不去,乃成積聚。其為病也,或左右脅下如覆杯,或臍上下如臂,或胃脘間覆大如盤,羸瘦少氣,或灑淅寒熱,四肢不收,飲食不為肌膚,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滿嘔泄,寒即痛,故云寒疝積聚也。(《病源論》)
凡疝久則成積,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癥為瘕,作痛不已,或變痃癖,或發奔豚。(《證治匯補》)
嘔吐,逆氣長噓,中脘停酸,燥悶擾擾,甚而至於嘔吐,最為惡候。何則?天一生水,腎實主之。宗筋聚於陰器,惟借陽明以養之。今脾土不濟,腎水上乘,必為酸汁,必為涎飲,荏苒逾時,遂成暴吐。醫家制劑之始,皆知腎經惡燥,如蒼朮、白朮、良薑之類,誠不敢發用耳。及其嘔吐大作,薑、術輩用之而不顧。若猶未也,則吳茱萸、蓽茇剛燥等劑又加多焉,雖附子亦用之而救急矣。病勢至此,脾土未強,腎水已為之涸,腎水既涸,脾土又為之焦,往往陰陽不升降,榮衛不流行,大小二便關隔澀閉,而腎汁胃汁皆自其口出也。如此者大抵不救,臨病須當識證,預與病家言之。(《直指》)
白話文:
突然心腹部氣逆,呼吸困難,疼痛延伸至背部,這叫做屍疝。心下部位堅硬疼痛,用手按壓不動,這叫做石疝。肚臍下堅硬疼痛,遇到寒冷或吃冷食就加劇,這叫做寒疝。脅下部位堅硬疼痛,大小如同手掌,疼痛時會顯現,不痛時就消失,這叫做盤疝。肚臍下結塊疼痛,女性月經不正常,這叫做血疝。小腹脹滿,牽引膀胱急迫疼痛,這叫做脈疝。(這是《外臺秘要》引文仲小器七疝丸的主要治療範圍。)
患疝氣病的人,凡是小腹和睪丸腫脹疼痛,時發時止沒有規律,都屬於疝氣。但是疝氣的種類不只一種,《內經》所說的狐疝,是因為它的發作時有時無。有人說㿗疝,是因為它腫脹堅硬而麻木。有人說沖疝,是因為它從小腹向上衝痛。有人說厥疝,是因為氣結在陰部,氣逆而造成的疝氣。有人說疝瘕,是因為小腹悶熱疼痛,有白色分泌物,也叫做蠱。還有六經風疝,就像《四時刺逆從論》所說的。
還有小腸疝,就像《邪氣臟腑病形篇》所說的。以上這七種,總的來說都屬於疝氣的範疇。(這是《景岳全書》的觀點)
關於七種疝的名稱,《內經》中已經有沖疝、厥疝、狐疝、㿉疝、㿗疝、卒疝、疝瘕的區別,而巢元方又設立了厥、癥、寒、氣、盤、胕、狼七種名稱,朱丹溪又設立了寒、水、筋、血、氣、狐、㿗七種病症,都與《內經》不同。巢元方所說的奇怪而且不合常理,已經不值得討論。至於朱丹溪所說的水疝,其實就是《內經》的㿗疝,血疝就是《內經》的㿉疝,氣疝就是《內經》的厥疝,筋疝就是《內經》的疝瘕。朱丹溪只是另立名目,來欺世盜名,雖然被近代醫家所推崇,但是學者應該以《內經》為根本。(這是《病機匯論》的觀點)(按:朱丹溪所說的七疝,大都屬於㿉疝的範疇,而且㿉、㿗是同一個字,並非不同的病症。沈氏的這種說法不夠恰當,暫且保留。朱丹溪的說法見後面的章節。)
所謂沖疝,疝的意思是疼痛,是因為陰氣積聚在體內,寒氣無法散去,向上衝擊心臟,所以導致心痛,這就叫做心疝。它的疼痛,有時像錐子或刀刺,有時隱隱作痛,有時四肢冰冷,有時嘴唇發青,這些都是它的症狀。(這是《病源論》的觀點)(按:心疝出自《脈要精微論》,而這個症狀其實是《骨空論》的沖疝,這裡仍然標註它的名稱。)
沖疝是指氣向上衝擊心下部位,大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寒濕邪氣固結在體內,鬱積成熱,再加上外來的寒氣觸發而發病。可以使用天台烏藥散,加入鐵鏽水調服,嚴重的話可以使用禹功散,加入炮薑、枳實、青皮來疏導。沖疝如果長久不除,會逐漸變成衝心疝氣,症狀與蠱脹沒有差別,如果誤用攻伐的藥物,脹痛一定會更加嚴重,只有用辛溫健運的藥物,才能比較合適,但是也難以見效,至於調理,更要詳細謹慎。常常看到因為飲食停滯在中脘,導致濁陰之氣上逆,很快就會發生變化,我曾經見過這種情況,這與衝心腳氣很相似。(這是《醫通》的觀點)
疝氣時間久了會形成積聚,各臟腑受到邪氣侵擾,最初不能形成積聚,邪氣停留在體內不散去,就會形成積聚。它的病症,有時在左右脅下像扣著的杯子,有時在肚臍上下像手臂,有時在胃脘間像扣著的大盤子,身體消瘦,氣力不足,有時會忽冷忽熱,四肢不能控制,飲食無法滋養肌肉,有時像一串桃李,有時腹脹嘔吐腹瀉,遇到寒冷就疼痛,所以說寒疝積聚。(這是《病源論》的觀點)
凡是疝氣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積聚,盤踞在肚臍的上下左右,成為癥瘕,疼痛不止,或者變成痃癖,或者發生奔豚。(這是《證治匯補》的觀點)
嘔吐,是氣逆而長長地喘氣,中脘有酸腐的氣味停滯,燥熱煩悶,嚴重時會導致嘔吐,這是最不好的症狀。為什麼呢?天地生成水,腎臟是主要負責的。宗筋聚集在陰部,需要借用陽明經來滋養。現在脾土虛弱,腎水上逆,一定會產生酸水,一定會產生痰涎,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突然的嘔吐。醫生在最初制定藥方時,都知道腎經厭惡乾燥,所以像蒼朮、白朮、良薑之類的藥物,都不敢輕易使用。等到嘔吐發作時,就顧不得了,還是會使用薑、朮之類的藥物。如果還沒止住,就會加大吳茱萸、蓽茇等剛燥的藥物,甚至使用附子來救急。病到這種程度,脾土還沒有強壯,腎水已經枯竭,腎水枯竭了,脾土也會焦枯,常常會導致陰陽不升降,營衛不運行,大小便不通暢,而腎汁和胃汁都從口中吐出來。像這種情況大多是無法救治的,在診病時必須要辨識清楚,並且事先告訴病人。(這是《直指》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