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5)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25)

1. 寒疝

初發,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並宜參蘇飲加木香。有逆上攻心,下不覺痛,而見心疼者,宜以生韭搗取自然汁,和五苓散為丸,蘹香湯下。(《要訣》)(按:《易簡方》曰:疝氣初發,必先憎寒壯熱,甚者嘔逆噁心,每用參蘇飲云云。此戴氏所本。)

初發,或頭疼身熱,或憎寒壯熱,重者逆上攻心,疼痛嘔吐,手足冷,脈沉急。必先以祛散寒邪,兼佐疏肝消疝之劑,使病氣伏而病易退也。若按以子和所立攻下之法,只恐病未除而先虛元氣,其不為傾敗者鮮矣,學者宜致思焉。(《統旨》)

寒疝最能作痛,多因觸冒寒邪,或犯生冷所致,凡喜暖畏寒,脈弦細,鼻尖手足多冷,大小便無熱之類皆是也。熱疝大能作痛,凡火邪聚於陰分而為痛者,必有熱證熱脈,或大便秘結,或小水熱閉不通,或為脹為滿而煩熱喜冷者是也。又有腎本不虛,而肝經濕熱火旺,莖中作痛,筋急縮,或痛或癢或腫,或挺縱不收,白物如精,隨溺而下者,此筋疝也,宜龍膽瀉旺湯主之。濕疝多為重墜脹滿,然亦有痛者,宜以前寒熱證參而治之。

有不痛而久墜不愈者,是即㿗疝之屬,單宜治濕理氣。疝病遇酒而發者,多因濕熱,當先去其濕。血結少腹間者,是為血疝,但察其非氣非食,小腹硬而有形,大便秘結而黑,小水利者,必血積、血疝之屬。疝遇色欲而發者,是必陰虛之屬。疝久者必多虛證,或以元氣本虛而偶患者亦有虛證,或不耐勞苦而微勞即發者亦有虛證,當以脈證辨之。凡治虛疝,當察其虛在陰分,或在陽分。

若虛中挾滯者,加以疏導之藥,如川楝、茴香、枳實、山楂、梔子之屬,酌其宜而佐用之。(《景岳》)

大抵疝之為證,受熱則緩縱不收,受寒則牽引作痛,受濕則腫脹累垂,虛者亦然。三者之間,分其孰多孰少而為施治。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往往有左丸偏脹而移於右丸者,亦有右丸偏脹而移於左丸者,皆是氣分之病。若積年痛發,不脹大而不能動移者,方是血分之病。

屢發屢更其處者,當是厥陰風木為患。腫極而不甚痛者,當是太陰濕土為患。又上引者,宜用桂枝、吳萸、茴香等辛熱治之。下墜者。宜用川楝、黃柏、蒼朮、香附苦燥治之。又痛處熱而不欲人按者,濕熱也。痛處寒而喜人按摩者,寒積也。以此明辨,萬無差誤矣。(《醫通》)

七疝,七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也。寒飲食,即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病源論》)(按:又有五疝候: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陰疝,四曰妒疝,五曰氣疝。而不說其證狀,仍不揭出。)

白話文:

寒疝

剛開始發作,可能會頭痛發熱,或者怕冷發高燒,這時適合使用參蘇飲,並加入木香。如果病氣往上衝到心口,下方卻不覺得痛,反而感到心痛,可以把生韭菜搗爛取汁,和五苓散混合做成藥丸,用蘹香湯送服。(根據《要訣》記載,參照《易簡方》所說,疝氣剛發作時,通常會先感到怕冷發高燒,嚴重的話會想吐噁心,通常使用參蘇飲治療,這是戴氏的說法。)

剛發作時,可能會頭痛發熱,或者怕冷發高燒,嚴重者病氣往上衝到心口,引起疼痛、嘔吐、手腳冰冷,脈象沉而急促。必須先用藥驅散寒邪,再配合疏肝消疝的藥物,讓病氣潛伏下來,這樣病才容易好。如果一開始就用攻下法,只怕病還沒好,元氣就先虛弱了,這樣很少不失敗的。學醫的人應該仔細思考這個問題。 (出自《統旨》)

寒疝最容易引起疼痛,多半是因為感受寒邪,或吃了生冷食物所導致。通常會喜歡溫暖、怕冷、脈象細弦、鼻尖和手腳多冰冷,大小便沒有熱象等等。熱疝也容易引起疼痛,通常是火邪聚集在陰部而導致的疼痛,一定會有發熱的症狀和脈象,或者大便乾燥難解,小便熱澀不通,或者腹脹滿悶,煩躁喜冷等症狀。還有一種情況是腎臟本身不虛,而是肝經濕熱火旺,導致陰莖疼痛,筋脈緊縮,或痛或癢或腫脹,或陰莖挺起無法收縮,有白色分泌物像精液一樣隨小便排出,這叫做筋疝,適合使用龍膽瀉肝湯治療。濕疝多半會感到沉重墜脹,但也有疼痛的,可以參考前面寒熱的症狀來治療。

如果沒有疼痛,只是長期下墜無法痊癒,這屬於㿗疝,單獨治療濕氣、調理氣機即可。疝氣喝酒後容易發作,多半是因為濕熱,應該先去除濕氣。如果血積聚在小腹,那就是血疝。觀察判斷,如果不是氣病或食積,小腹有硬塊,大便乾燥發黑,小便正常,那一定是血積或血疝。疝氣因為性慾而發作,通常是陰虛所導致。疝氣久病的人多半有虛證,或者因為元氣本身就虛弱而偶爾發作,也有因為不耐勞累,稍微勞動就發作的虛證,應該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治療虛性疝氣時,應該觀察虛在陰分還是陽分。

如果虛證夾雜著瘀滯,可以加入一些疏導的藥物,如川楝子、茴香、枳實、山楂、梔子等,根據具體情況酌情使用。(出自《景岳全書》)

總的來說,疝氣這個病,遇熱會鬆弛無法收縮,遇寒則會牽引疼痛,遇濕則會腫脹下墜,虛證也是如此。這三者之間,要分清哪一個偏多,再來施以治療。在血分的問題不易移動,在氣分的問題則容易移動。常常會有左側睪丸腫脹,病氣轉移到右側睪丸,也有右側睪丸腫脹,病氣轉移到左側睪丸的現象,這些都是氣分的問題。如果多年反覆發作,不腫脹也不移動,才是血分的問題。

經常反覆發作且位置不定的,多半是厥陰肝經風木的問題。腫脹得很厲害但不怎麼痛的,多半是太陰脾經濕土的問題。向上牽引疼痛的,適合用桂枝、吳茱萸、茴香等辛熱藥物治療。向下墜的,適合用川楝子、黃柏、蒼朮、香附等苦燥藥物治療。疼痛部位發熱,不喜歡別人按壓的,是濕熱;疼痛部位怕冷,喜歡別人按摩的,是寒積。根據這些仔細辨別,就不會出錯了。(出自《醫通》)

七疝:七疝是指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厥疝是指發作時心痛、腳冷,吃東西會吐,吃不下。癥疝是指肚子裡時脹時滿,心下痛,氣積聚像手臂一樣大。寒疝是指吃了寒冷的食物,脅下腹中都疼痛。氣疝是指腹中時脹時消,並且疼痛。盤疝是指腹痛在肚臍旁邊。胕疝是指肚臍下有積聚。狼疝是指小腹和陰部相互牽引疼痛,大便困難。這七種疝氣都是因為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所導致的。(出自《病源論》。另有五疝的說法,分別是石疝、血疝、陰疝、妒疝、氣疝,但沒有說明症狀,因此沒有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