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8)
內因類 (128)
1. 寒疝
治當兼用氣藥,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亦曰疝氣,非無謂也。蓋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逆有逆氣,氣在陽分,則有氣中之氣,氣在陰分,則有血中之氣。凡氣實者必須破氣,氣虛者必須補氣,故治疝者,必於諸證之中,俱當兼用氣藥。(《景岳》)
溫散方法(兼滋補)溫法有二:外入之寒,溫必兼散;內生之寒,溫必以補。子和論疝,多從勞內得之,然並不立補法。愚謂寒從外入者,其病多實;寒從內生者,其病多虛。設不能辨而概與散法,難免虛虛之咎矣。余採當歸羊肉等方,以補子和之未備,且遵仲景之舊法也。(《金匱翼》)
疝因陰邪湊腎,寒氣上攻,小腹結塊,下墜睪丸,堅緊如石,得暖漸消,得寒愈脹,其氣併入前後腰臍各道筋中,上攻入胃,則大嘔大吐,戰慄畏寒,此下焦地氣上衝,宜以參、附、薑、桂大劑,非尋常鬱熱比也。(《匯補》)
《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
蜀椒(二百枚汗),附子(一枚炮),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十二枚洗),大棗(二十枚),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熱服一升。不瘥,更服一升。數用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肘後》、《古今錄驗》、《範汪方》無甘草,余同。(《外臺》)《聖惠》本方加桂心、生薑。
疝氣發作,當再於附子建中湯煎時,加蜜一箸頭許,名蜜附子湯。(《易簡》)(按:上文曰:建中湯,加附子三分,名附子建中湯。)
治寒疝來去,每發絞痛方。牡蠣、甘草、桂各二兩,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再服。(《肘後》)
半夏湯,治心脾痛,及小腸奔豚等痛患。
吳茱萸(去枝並目),半夏(湯洗切片),肉桂(去皮等分)
上㕮咀三錢重,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事證方後集》)
吳茱萸加附子湯。
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大棗(二枚),附子(二錢)
水煎涼服。寒疝腰痛,牽引睪丸,屈而不伸,尺內脈來沉遲者,此方主之。(《醫方考》)
生料五積散,膀胱小腸氣痛,加茱萸半錢,鹽少許。(《易簡》)(《得效》更加茴香。)治醉飽後色欲不節,觸傷小腹,致成疝氣,其疝自小腹痛連腰胯下,心頭吊痛,額上汗出,依本方加玄胡索。(《濟世全書》)
羌活附子湯,治感寒表證悉具而寒厥疝痛者,宜與此表裡兼調。(《醫級》)(系羌活、附子、木香、茴香、乾薑加鹽煎,詳見《噦》門,宜考。)
沉香散,治寒疝,小腹堅滿,攻作不定,時發疼痛,腎虛受邪腫脹,及臟寒氣弱,臍常痛。
白話文:
治療寒疝應當同時使用行氣藥:治療疝氣必須先調理氣機,所以這種病也叫「疝氣」,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寒有寒氣,熱有熱氣,濕有濕氣,氣機逆亂也有逆氣。氣在陽分,就有陽分之氣;氣在陰分,就有陰分之氣。凡是氣實的,必須用破氣的藥;氣虛的,必須用補氣的藥。所以治療疝氣,在各種症狀中,都應該同時使用行氣藥。(張景岳的觀點)
溫散的方法(兼顧滋補):溫法有兩種:外來的寒邪,溫熱藥必須同時具有疏散的作用;內生的寒邪,溫熱藥則必須以滋補為主。朱丹溪認為疝氣多由勞累內傷引起,但並沒有提出滋補的方法。我認為寒邪從外侵入的,病情多為實證;寒邪從內產生的,病情多為虛證。如果不能辨別清楚就一概用疏散的方法,難免會犯「虛證用瀉法」的錯誤。所以我採用當歸、羊肉等藥方,來彌補朱丹溪的不足,並且遵循張仲景的古法。(《金匱翼》的觀點)
疝氣是因為陰邪侵犯腎臟,寒氣向上攻擊,導致小腹結塊,睪丸下墜,堅硬緊縮如石頭,遇暖會逐漸消退,遇寒則更加腫脹。寒氣還會併入腰部、臍周的各條筋脈之中,向上侵入胃部,就會引起劇烈嘔吐,身體發抖、怕冷。這是下焦的寒氣上衝所致,應該用人參、附子、乾薑、桂枝等大劑量的溫熱藥來治療,不能把它當作一般的鬱熱證。(《匯補》的觀點)
《小品方》中的解急蜀椒湯,主治寒疝氣,心痛如針刺,繞著肚臍的腹部都疼痛,出冷汗,好像要斷氣一樣。
藥方組成:蜀椒(二百枚,微炒出汗)、附子(一枚,炮製)、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十二枚,洗過)、大棗(二十枚)、甘草(一兩,炙過)
將以上七味藥切碎,用水七升煮,煎成三升,澄清後溫服一升。如果沒有好轉,再服一升。多次服用可以治療心腹疼痛,危急得好像要死,可以解開結滯,驅散寒邪,對上下腹痛都有很好的療效。禁忌吃豬肉、羊肉、飴糖、海藻、菘菜。《肘後方》、《古今錄驗》、《範汪方》中沒有甘草,其他都一樣。《聖惠方》這個方子增加了桂心、生薑。
疝氣發作的時候,可以在附子建中湯煎好的時候,加入一湯匙蜂蜜,這個方子叫做蜜附子湯。(《易簡方》) (這裡說的建中湯,加入三分附子,就叫附子建中湯。)
治療寒疝來來去去,每次發作都會絞痛的藥方。用牡蠣、甘草、桂枝各二兩,用水五升煮,煎取一升半,分兩次服用。(《肘後方》)
半夏湯,可以治療心脾疼痛,以及小腸奔豚等疼痛疾病。
藥方組成:吳茱萸(去除枝條和果核)、半夏(用開水洗過切片)、肉桂(去皮,等分)
將以上藥材粗略搗碎成三錢重,加水一大碗半,生薑十片,一起煎煮到剩下八分,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事證方後集》)
吳茱萸加附子湯。
藥方組成:吳茱萸、生薑(各三錢),人參(一錢),大棗(二枚),附子(二錢)
用水煎好,放涼後服用。如果寒疝導致腰痛,牽引睪丸,彎曲不能伸直,脈象沉遲的,就適合用這個方子治療。(《醫方考》的觀點)
生料五積散,治療膀胱、小腸氣痛,可以加入半錢吳茱萸,少許鹽。(《易簡方》) (《得效方》還加入了茴香。)治療因酒足飯飽後行房事不節制,傷及小腹導致的疝氣,這種疝氣會從小腹痛連到腰胯下,心口吊痛,額頭出汗,可以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玄胡索。(《濟世全書》)
羌活附子湯,治療感受寒邪導致的表證,同時又出現寒厥疝痛的,應該用這個方子來表裡兼治。(《醫級》的觀點) (這個方子包括羌活、附子、木香、茴香、乾薑,加鹽煎煮,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噦》門的記載。)
沉香散,治療寒疝,小腹堅硬飽滿,疼痛發作不定,時常發痛,腎虛受邪導致腫脹,以及臟腑虛寒、氣弱,臍部常常疼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