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2)
內因類 (122)
1. 寒疝
寒則急,熱則縱,濕則腫,而尤必以寒氣為之主。其有熱者,寒邪鬱熱於內,非熱能病疝,亦非熱能變寒也,故曰熱為寒鬱則可,熱從寒化則不可。(《金匱翼》)(按:說系錯綜子和及《格致餘論》文,稍加刪潤。又《醫統》曰:大抵不過寒濕熱之邪氣,分三因盡之矣。其說不免粗略,仍不錄。
)
醫經論疝,皆以為寒濕之證;丹溪獨謂由內有鬱熱所致,內無鬱熱,外雖感寒濕之氣,亦不病疝。其論甚辯,然實非也。蓋此證多由於腎之元精內虛所致。元精內虛,寒濕之氣乘虛而入,有所結滯,阻礙真氣,故相攻而作痛;元精內實,則雖有寒濕之氣,不能侵入,故不作痛,此亦疝病之標本也,鬱熱之有無何與焉,丹溪之說誤矣。世醫皆以疝為腎病,或以為小腸氣,則心之府也。
張子和獨據《靈樞經》,謂疝為肝經病,無關於腎。予復謂疝病由於腎之內虛,無乃蹈世醫之陋乎。曰:子和之論深矣,然世醫之論,則亦未為失也。蓋手厥陰命門與足厥陰肝經同主元精,而發用在腎之後竅,故古經謂右腎為命門,實為腎之後竅,而非右腎也。多欲之人,腎之施泄無度,故元精內虛,邪乘虛而入,乃發為疝病,其證少腹與睪丸諸筋相引而痛。
子和以元精屬肝,諸筋亦屬肝,故謂疝為肝經之病;而不知元精之虛,由腎之施泄無度所致,筋雖屬肝,而腎實為宗筋之會,況少腹在下,亦屬腎部。醫家相傳,謂疝為腎病,蓋自有所見,而未可非也。至名為小腸氣,則亦以其在下部故云。治疝之藥,則須用「熱因寒用」之法,更加解結之藥可也。
(《醫學管見》)
疝氣之病,有寒證,亦有熱證。然必因先受寒濕,或犯生冷,以致邪聚陰分,此其肇端之始,則未有不因寒濕而致然者。及其病郁既久,則鬱而成熱者有之;或以陽臟之人,火因邪聚,而濕熱相資者亦有之。故在《內經》言疝,則寒熱皆有所論。如曰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
曰陰亦盛而脈脹不通,故曰㿗癃疝也。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曰太陽太陰陽明之勝復,皆有疝氣。是皆言疝之寒也。又如曰脾風傳腎,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曰足厥陰之筋病,陰器不用,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是皆言疝之熱也。此《內經》之言寒言熱,未嘗偏廢者如此。
觀丹溪曰:自素問而下,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則引而不行,所以作痛者。然亦有踢冰涉水,終身不病此者,無熱在內故也。大抵此證,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得寒氣外束,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未為備。(按:此出《格致餘論》)此丹溪之論如此,故其治多從火,而倍用山梔、黃柏之屬,余則不能無言也。
白話文:
疝氣這種病,遇寒會收縮,遇熱會鬆弛,遇濕會腫脹,但主要病因還是寒氣。如果出現熱的症狀,那是因為寒邪鬱積在體內導致的發熱,並非熱本身會引起疝氣,也不是熱會轉變成寒,所以說熱是因為寒氣鬱積而產生,但熱不能轉變成寒。
醫書上認為疝氣是寒濕引起的病症;朱丹溪卻認為是體內有鬱熱導致的,如果體內沒有鬱熱,即使外感寒濕之氣也不會得疝氣。他的理論很能辯解,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疝氣多半是因為腎的精氣虛弱導致的。精氣虛弱時,寒濕之氣就會趁虛而入,造成氣血阻滯,阻礙真氣運行,互相攻伐而產生疼痛;如果精氣充足,即使有寒濕之氣,也無法侵入,就不會產生疼痛,這才是疝氣的根本原因,跟有沒有鬱熱沒有關係,朱丹溪的說法是錯誤的。世俗的醫生都認為疝氣是腎臟的疾病,或是小腸的氣病,小腸則屬於心臟的管轄。
張子和卻根據《靈樞經》的說法,認為疝氣是肝經的病,和腎臟無關。我認為疝氣是腎虛引起的,難道是學了世俗醫生的錯誤觀點嗎?答案是:張子和的理論很深刻,但世俗醫生的理論也不能說錯。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都主宰精氣,而精氣的作用體現在腎的後竅,所以古人說右腎是命門,實際上指的是腎的後竅,並不是真的指右腎。縱慾過度的人,腎的精氣大量耗損,導致精氣虛弱,邪氣就會趁虛而入,於是就引發疝氣,出現小腹和睪丸附近筋脈牽引疼痛的症狀。
張子和認為精氣屬於肝,筋脈也屬於肝,所以認為疝氣是肝經的疾病;但他不知道精氣的虛弱,是由於腎的縱慾過度引起的。筋脈雖然屬於肝,但腎才是所有筋脈的匯聚處,況且小腹在下部,也屬於腎的管轄範圍。所以,醫家相傳認為疝氣是腎的病,是有其道理的,不能說是錯的。至於說成是小腸氣,也是因為它發生在下部,所以這樣稱呼。治療疝氣的藥物,需要採用「熱因寒用」的方法,再配合一些疏通氣血的藥物。
疝氣的病,有寒證,也有熱證。但一定是因為先受寒濕,或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邪氣聚集在陰部,這是疾病的開始,所以沒有不是因為寒濕導致的。等病情鬱積久了,就會因為鬱積而產生熱;或是體質陽盛的人,火邪聚集,濕熱相互影響也會產生熱。所以《內經》提到疝氣,寒證和熱證都有論述。比如提到病在小腹,腹痛,大小便不通,這種病叫做疝氣,是因為受寒引起的。又說陰氣太盛而脈脹不通,所以稱作㿗癃疝。又說肝痹是因為受寒濕導致的,和疝氣的治療方法相同。又說太陽、太陰、陽明的勝復變化,都會導致疝氣。這些都是在說疝氣的寒證。又如說脾的風邪傳到腎,叫做疝瘕,小腹發熱疼痛,有白色分泌物,又叫做蠱。又說足厥陰肝經的疾病,會導致陰器不能使用,受寒會導致陰莖縮入,受熱會導致陰莖鬆弛不能收回。這些都是在說疝氣的熱證。《內經》對寒熱的論述是兼顧的,沒有偏頗。
朱丹溪認為《素問》以下的醫書,都認為疝氣是寒證。因為寒主收引,經絡受寒,就會收縮不暢,所以會產生疼痛。但也有人踢冰涉水,終身不患疝氣,那是因為他們體內沒有熱。總的來說,疝氣最初是因為濕熱積聚在經絡,鬱積久了,又受到寒氣的束縛,無法疏散,所以會產生疼痛。如果只當作寒證來治療,恐怕不夠全面。這就是朱丹溪的觀點,所以他治療疝氣多用溫熱的藥,大量使用山梔、黃柏等藥物,我對此有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