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21)
內因類 (121)
1. 寒疝
疝,寒實之病也,其或挾熱者,即系證之變。治之之法,主在溫散,然亦有姑從於權而必須調停者。仲景之例,固不外於溫,烏頭二方及當歸生薑羊肉湯,俱其正治,而有緩急之別。如柴胡桂枝湯,特其權法也。至金元以降,則往往執其變而遺其常,泥其權而失其正,論說頗涉紛拿。此編於異同之言,或有不得芟除者,要在讀者棄瑕取瑜爾。
名義,疝,腹痛也。(《說文》)
心痛曰疝,疝,詵也,氣詵詵然上而痛也。陰腫曰隤,氣下隤也;又曰疝,亦言詵也,詵詵引小腹急痛也。(《釋名》)
疝,腹中氣疾,上下引也。(《急就章》顏師古注)
病因陰寒,諸疝者,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內而成疝也。寒疝者,陰氣積於內則衛氣不行,衛氣不行則寒氣盛也。故令惡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繞臍痛,自汗出,遇寒即發,故云寒疝也。疝者痛也(此句據《外臺》補),此由陰氣積於內,寒氣結搏而不散,腑臟虛弱,故風邪冷氣與正氣相擊,則腹痛裡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夫寒疝心痛,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處,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也。(《病源論》)
疝者,寒氣結積之所為也。(《素問次注》)
病因腎虛,腎主納氣,人之氣海系焉。腎虛而為風寒所乘,為暑濕所襲,為喜怒憂恐所傷,而水結不散,又與氣搏,是以群邪聚於其中,曰疝,曰奔豚,曰小腸氣,曰膀胱氣,皆是物也。(《直指》)(宜參次款《醫學管見》文。)
病屬肝兼濕熱說並斥非,諸疝皆歸肝經,其奈庸流歸之小腸脬囊。夫膀胱水府,專司滲泄,小腸水道,專主通流,腎為少陰,總統二水。人之小溲,自胃入小腸,滲入膀胱。膀胱者,脬囊也,氣化則水出莖端,此常道也。及其為疝,乃屬足厥陰肝經,蓋環陰器而上入小腹者,足厥陰肝經也。夫肝腎皆屬於下,與衝任督相附。然《靈樞經》言足厥陰肝經病,則有遺溺癃閉狐疝,主腎與膀胱小腸三經,則不言疝,是受疝之處,乃肝之部分也。(此下原更引《素·靈》及《銅人》論疝本肝經之理,文繁不錄。)且夫遺溺閉癃,陰痿脬痹,精滑白淫,皆男子之疝也,不可妄歸之腎冷。血涸不月,月罷腰膝上熱,足躄嗌乾癃閉,少腹有塊,或定或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若年少而得之,不計男子婦人皆無子,故隱蔽委曲之事,了不幹脬腎小腸之事,乃足厥陰肝經之職也。奈俗方止言脬腎小腸,殊不言肝木一句,惑人甚矣。(《儒門事親》)
疝病未有不本於肝者。蓋任為陰脈之海,其脈同足厥陰並行腹裡,而五臟之疝,其脈曰搏急曰滑。夫搏急是肝脈,滑則為病風,風氣通於肝,故任脈諸臟雖皆有疝,莫不連合肝經,所謂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上於腹,或下於囊者,方可謂之疝病;其不與肝相干者,則不得謂之疝矣。至論疝病之因,有主寒者,有主濕熱者,有火從寒化者,要之疝病不離寒濕熱三者之邪。
白話文:
寒疝是因寒邪積聚而導致的疾病,有時也伴有熱邪,這屬於症狀的變化。治療寒疝的方法,主要在於溫暖散寒,但有時也需要根據病情權衡,進行調整。張仲景的治療方法,基本都是溫陽散寒,如烏頭二方和當歸生姜羊肉湯,都是正治之法,只是緩急有所不同。柴胡桂枝湯則屬於權宜之法。金元時期以後,醫家們往往抓住寒疝的變證,而忽略了它的本質,執著於權宜之法,而丟棄了正治之法,導致相關論述比較混亂。本書中對於寒疝的不同說法,可能無法完全避免,讀者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疝,是指腹部疼痛。(引自《說文》)
心痛也稱疝,疝是指氣體阻塞不通暢,氣體阻塞不通暢向上運行而引起疼痛。陰部腫脹稱為隤,是指氣體下行阻塞;也稱為疝,同樣是指氣體阻塞不通暢,氣體阻塞不通暢牽引小腹引起劇烈疼痛。(引自《釋名》)
疝,是腹部氣體疾病,疼痛會上下牽引。(引自《急就章》顏師古注)
寒疝的病因是陰寒之邪積聚於體內,又遭受寒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氣血虛弱,因此風寒之邪侵入腹部而形成疝氣。寒疝是指陰氣積聚於內,導致衛氣運行不暢,衛氣不暢則寒邪更盛,因此患者會惡寒、不想吃東西、手足厥冷、繞臍疼痛、自汗,遇寒則發作,所以稱為寒疝。疝痛是由於陰氣積聚於內,寒邪結聚不散,臟腑虛弱,風邪寒邪與正氣相搏,導致腹部疼痛、裡急後重,所以稱為寒疝腹痛。寒疝引起的心痛,是陰氣積結所致。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疼痛部位不定,寒邪上衝於心,因此引起心痛。(引自《病源論》)
疝,是寒邪結聚所導致的。(引自《素問次注》)
腎虛也是寒疝的病因之一。腎主納氣,人體的元氣都依附於腎。腎虛則容易遭受風寒、暑濕侵襲,或因喜怒憂恐等情志因素損傷,導致水液停滯不散,又與氣相搏,因此各種邪氣聚集於其中,就會出現疝氣、奔豚、小腸氣、膀胱氣等症狀,這些都是同類疾病。(引自《直指》)
關於寒疝屬於肝經兼濕熱的說法是錯誤的。所有疝氣都屬於肝經,但一些庸醫卻歸屬於小腸和膀胱。膀胱是水府,負責滲泄;小腸是水道,負責通行;腎屬少陰,統攝二水。人體小便,從胃進入小腸,再滲入膀胱。膀胱是貯藏小便的器官,氣化正常則小便從尿道排出,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而當發生疝氣時,則屬於足厥陰肝經,因為肝經環繞陰器向上進入小腹。肝腎都位於下焦,與衝脈、任脈、督脈相連。但《靈樞經》記載足厥陰肝經病變,會有遺尿、尿閉、狐疝等症狀,而腎經、膀胱經、小腸經的病變則沒有提到疝氣,所以疝氣的發生部位,是肝經的一部分。(以下省略原文中引述《素問》、《靈樞》及《銅人經》論述疝氣屬於肝經的長篇論述)此外,遺尿、尿閉、陰痿、膀胱痺痛、精液滑泄、白濁等,都是男子的疝氣,不能錯誤地歸因於腎寒。女子月經量少、月經停止後腰膝發熱、足痿、咽喉乾燥、尿閉、少腹有塊狀物(位置不定)、外陰突出、肛門長痔瘡等,都是女子的疝氣,只是女子不稱為疝氣,而稱為瘕。如果年輕人患病,不論男女,大多無子嗣,因此這類隱蔽委曲的病症,與膀胱、腎、小腸無關,而是足厥陰肝經的病變。然而民間處方只提到膀胱、腎、小腸,卻從不提及肝木,實在是誤導眾人。(引自《儒門事親》)
疝病都源於肝經。因為任脈是陰脈之海,任脈與足厥陰肝經在腹部內側並行,而五臟的疝氣,其脈象表現為搏動有力或滑數。搏動有力是肝脈的表現,脈象滑數則說明是風邪所致,風邪與肝經相通,因此,雖然任脈與其他臟腑都可能發生疝氣,但都與肝經有關。所謂有形如瓜,有聲如蛙,或向上到腹部,或向下到陰囊的,才能稱為疝氣;那些與肝經無關的,都不能稱為疝氣。關於疝氣的病因,有認為是寒邪引起的,有認為是濕熱引起的,還有認為是寒邪化熱引起的,總之疝氣脫離不了寒、濕、熱三種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