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19)
內因類 (119)
1. 積聚
治癥結病(原更載瓜病,今省),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鑽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紙,紙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熱灰半升,上著剛炭火一斤,經一食頃,盆底熱徹,當病上。初安氈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熱,以漸更加一重,若火更熱不可忍,加至三重暫歇,一口冷飲,還上火,消二分許即停,經三日勿著,及至七日,決得頓瘥,然後食美食自補。(《千金》)
熨氣法
大艾(打熟,砂石銚內炒,滴少醋令香,炒極熱。)
上以二三絹袋袋藥,更替乘熱搭腹上印熨。一法只炒食鹽,炒極熱,按熨痛處,亦效。(《澹寮》)
貼臍餅子,治虛中積滯,腹脹痞痛,大小便不通。
穿山甲(炮燥),五靈脂,巴豆(去皮),大蒜(去皮各三錢)
上為細末,同研如泥,作餅子,如當三錢大,綿裹一餅,安臍中,著物系定,覺藥熱行宣取效。(《施丸端效方》)
灸法,凡堅硬之積,必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原非藥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水紅花膏、三聖膏之類以攻其外(此諸膏今省),再用長桑君針法以攻其內。然此堅頑之積,非用火攻,終難消散,故莫妙於灸。余在燕都,嘗治愈痞塊在左脅者數人,則皆以灸法收攻也。長桑君針積塊癥瘕法。先於塊上針之,甚者又於塊首一針,塊尾一針訖,以艾灸之立愈。(按:此法亦出《綱目》引桑,又曰:又三里炎之。)一法曰:凡灸痞者,須灸痞根,無不有效。其法在脊背十三椎下,當脊中,點墨記之,此非灸穴,卻於墨之兩旁,各開三寸半,以指揣摸,覺微有動脈,即點穴灸之,大約穴與臍平,多灸左邊,或左右俱灸,此即痞根也。或患左灸右,患右灸左,亦效。灸穴法,中脘、期門、章門、脾腧、三焦腧、通谷,此諸痞所宜灸者。積痞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門、章門之類;積塊在下者,宜灸天樞、章門、腎腧、氣海、關元、中極、水道之類。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後下。臍腹之壯,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壯或十四壯,以後漸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諸穴,皆能治痞,宜擇而用之。然猶有不可按穴者,如痞之最堅處,或頭或尾,或突或動處,但察其脈絡所由者,皆當按其處而通灸之。火力所到,則其堅聚之氣,自然以漸解散,有神化之妙也。第灸痞之法,非一次便能必效,務須或彼或此,擇其要者,至再至三,連次陸續灸之,無有不愈者。(《景岳》)
長安酒肆一人,年十七未冠,患痞塊,徑大四五寸許,腹亦脹大。予為灸脾腧、肝腧、章門、中脘、三里,半月全消。(《程星海醫案》)
調攝法,醫為病所困,首惟陰虛之難補,久積之難除。玉山自倒,陰虛之謂也。養虎遺患,久積之謂也。嗚呼!人之罹此二者,須節欲以養性,內觀以養神,澹泊自如,從容自得,然後委之於醫。不然,雖劉張李諸子復生,亦不能為我保也。(《心法附余》)
白話文:
[積聚]
用椒熱敷的方法治療腹部腫塊
拿一個可以裝一斗(約十公升)的新盆子,在盆底鑽一百二十個孔。每個孔上放三合(約50毫升)的花椒,上面蓋一層紙,紙上放一升(約2000毫升)的冷灰,冷灰上放半升(約1000毫升)的熱灰,熱灰上放一斤(約600克)的剛燒紅的木炭。過一頓飯的時間,盆底會完全熱透,把它放在長腫塊的地方。一開始先鋪一層毛氈,然後放上火盆。火盆很熱後,逐漸再加一層毛氈。如果覺得火太熱受不了,就加到三層,暫時休息一下,喝一口冷飲,然後再放上火盆。腫塊如果消了約五分之一就可以停止。之後三天不要再熱敷,等到七天,通常就會明顯痊癒,然後再吃些有營養的食物來補充身體。(出自《千金方》)
用艾草熱敷的方法
把大艾草(處理過,在砂鍋裡炒熟,滴少量醋使其產生香味,炒到非常熱)裝在兩三個絹布袋裡,輪流趁熱敷在肚子上,來回按壓熱敷。另一種方法是直接炒熱食鹽,然後按在疼痛的地方熱敷,效果也很好。(出自《澹寮》)
貼肚臍藥餅的方法,治療因虛弱導致的積滯、腹脹、腹痛、大小便不通
將炮製過的穿山甲、五靈脂、去皮的巴豆、去皮的大蒜各取三錢(約9克),磨成細末,混合均勻後,像做泥巴一樣捏成餅狀,大小像三枚銅錢。用棉布包裹一個藥餅,放在肚臍上,再用布固定好。當感覺到藥力發熱並且開始作用時,就會有效。(出自《施丸端效方》)
灸法
凡是堅硬的腫塊,通常都在腸胃之外、募穴和原穴之間。這些部位不是單靠藥物就能迅速到達的,應該用阿魏膏、琥珀膏、水紅花膏或三聖膏之類的藥膏來敷在外面(這些藥膏現在就省略不提了),然後再用長桑君的針法來治療體內。然而,這種頑固的腫塊,不用火攻的方法,最終難以消除。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我在燕京的時候,曾經用艾灸治好了幾個左脅下長腫塊的病人。長桑君用針治療腫塊的方法是,先在腫塊上針刺,如果病情嚴重,再在腫塊的頭尾各針刺一針。然後用艾灸,腫塊就立即消散。(按:這個方法也出自《本草綱目》引用的長桑君,也說:還有在足三里穴施灸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說,凡是艾灸腫塊,必須灸腫塊的根部,沒有不見效的。方法是在背部第十三椎骨下方,脊柱中間,用墨點做記號。這個不是灸的穴位,而是在墨點兩邊各開三寸半(約10公分),用手指按壓,感覺到有脈搏跳動的地方,就是灸的穴位。大約這個穴位與肚臍平齊,多灸左邊,或者左右兩邊都灸。這就是腫塊的根部。或者患病在左邊就灸右邊,患病在右邊就灸左邊,也有效。要灸的穴位還有:中脘穴、期門穴、章門穴、脾俞穴、三焦俞穴、通谷穴,這些都是適合灸來治療腫塊的穴位。腫塊在上腹部的,適合灸上脘穴、中脘穴、期門穴、章門穴等;腫塊在下腹部的,適合灸天樞穴、章門穴、腎俞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水道穴等。凡是灸的方法,應該先灸上部,然後再灸下部。肚臍腹部可以多灸一些,開始的時候,每個穴位灸七壯或十四壯,之後逐漸增加,越多越好。以上這些穴位都能治療腫塊,可以選擇使用。然而,還有一些腫塊不可以按穴位灸,例如腫塊最堅硬的地方,或是頭部、尾部、突出或跳動的地方,只需要觀察它的脈絡走向,在脈絡所在的地方按壓,然後灸就可以了。當熱力到達時,堅硬的氣團自然會逐漸消散,具有神奇的效果。但是,用艾灸治療腫塊,不是一次就能見效,必須這個穴位或那個穴位,選擇重要的穴位,重複多次連續施灸,沒有治不好的。(出自《景岳全書》)
長安一家酒店裡,有一個十七歲的少年,得了腹部腫塊,直徑有四五寸(約13-17公分),肚子也脹大。我為他灸了脾俞穴、肝俞穴、章門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半個月就完全消除了。(出自《程星海醫案》)
調養方法
醫生會因為病人所患的疾病而感到困擾,首先最難以彌補的就是陰虛,最難以去除的就是久積的疾病。就像玉山崩塌一樣,指的就是陰虛。就像養虎留下禍患一樣,指的就是久積的疾病。唉!人如果得了這兩種疾病,一定要節制慾望來保養身體,內觀自我來涵養精神,保持淡泊的心態,從容自得,然後再把病交給醫生治療。不然的話,即使華佗、張仲景、李時珍這些名醫再世,也無法保證你能痊癒。(出自《心法附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