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17)
內因類 (117)
1. 積聚
上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乳香外,余併為細末,卻同前四味拌和研勻。先將上項黃蠟十兩,於銀石器內熔化作汁,用重綿濾去滓,以無灰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數滾取起,候冷其蠟自浮於酒上,去酒不用。春夏修合,用清麻油一兩,秋冬用油一兩半,於大銀器內熬令香熟,次下酒煮蠟,同化作汁,乘熱拌和前項藥末十分均勻了,候稍凝,分作劑子,用罐子盛之,半月後方可服。如服旋丸如蘿蔔子大,任意服之,二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無礙。
此藥以蠟多雖難圓,然丸子愈細,其功愈博,臨睡須常服之。若欲治病,不拘時候。(《和劑》)
阿魏丸,治脾胃怯弱,食肉食麵,或食生果,停滯中焦,不能克化,致脹滿腹痛,嘔惡不食,或利或秘。
阿魏(酒浸化),官桂(不見火),蓬朮(炮),麥糵(炒),神麯(炒),青皮(去白),蘿蔔子(炒),白朮(各半兩),百草霜(三錢),巴豆(去殼油三七個),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和勻,用薄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薑湯送下。面傷,用麵湯送下。生果傷,用麝香湯下。(《得效》)
新制陰陽攻積丸,治五積六聚,七癥八瘕,痃癖蟲血痰食,不問陰陽皆效。
吳茱萸(泡),乾薑(炒),官桂(去皮),川烏頭(炮各一兩),黃連(炒),半夏(洗),橘紅,茯苓,檳榔,厚朴(炒),枳實(炒),菖蒲(忌鐵),玄胡索(炒),人參(去蘆),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錢),巴霜(另研五錢)
上為細末,皂角六兩,煎汁泛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八分,漸加一錢五分,生薑湯送下。襄陽郡守於鑑如,在白下時,每酒後腹痛,漸至堅硬,得食輒痛。余診之曰:脈浮大而長,脾有大積矣。然兩尺按之軟,不可峻攻。令服四君子湯七日,投以自制攻積丸三錢,但微下,更以四錢服之,下積十餘次,皆黑而韌者。察其形不倦,又進四錢,於是腹大痛而所下甚多。
服四君子湯十日,又進丸藥四錢,去積三次,又進二錢,而積下遂至六七碗許,脈大而虛,按至關部豁如矣。乃以補中益氣調補,一月全愈。(《必讀》)《醫通》無檳榔、橘紅、厚朴、枳實、菖蒲、桔梗,曰:此方出士材先生《必讀》。先生向寓郭園,曾以此方授之郭嫗,云是喬三餘所定。
其方酒麴糊丸,較之皂角汁稍平,妙用全在與脾胃藥間服。予曾效用此方,每以六君去朮倍苓,加肉桂、當歸,米飲糊丸。或朝服增損六君,夕用陰陽攻積。或服攻積一日,六君二三日,隨人強弱而施。但初服未嘗不應,積勢向衰,即當停服,所謂衰其大半而止,專力補脾可也。
阿魏化痞散,痞癖皆緣內傷過度,氣血橫逆,結聚而生。初起腹中覺有小塊,舉動牽引作疼,久則漸大成形,甚者翕翕內動,斯時必氣血衰弱,飲食減少。內服阿魏消痞散,外貼乾坤一氣膏,祛邪養正氣,攻補自全安。
白話文:
將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乳香以外的藥材磨成細末,再與前述四味藥混合研磨均勻。先將十兩黃蠟放入銀製或石製器皿中融化成液體,用厚棉布過濾去除雜質,接著將一升無灰的好酒倒入銀製或石製器皿中煮沸,然後將融化的蠟倒入酒中,煮滾幾次後取出,待冷卻後蠟會浮在酒上,將酒去除不用。如果在春夏製作,使用一兩清麻油,秋冬則用一兩半麻油,放入大的銀製器皿中熬煮至香味出來,接著倒入先前酒煮的蠟,使其融化成液體,趁熱將之前磨好的藥末均勻拌入,待稍微凝固後,分成小劑量,裝入罐子中,半個月後才能服用。服用的時候搓成如蘿蔔子般大小的藥丸,可以隨意服用,從二三十丸加到五十丸都沒有關係。
這個藥因為蠟比較多,雖然不好搓成圓形,但是藥丸越小,效果越好,睡前必須經常服用。如果想要治療疾病,則不拘泥於服用時間。(《和劑》)
阿魏丸,是用來治療脾胃虛弱,吃肉、麵食或生果後,食物停滯在腸胃中,無法消化,導致腹脹腹痛、噁心想吐、吃不下飯,或者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藥材包含:阿魏(用酒浸泡融化)、官桂(不經火烤)、蓬朮(炮製過)、麥芽(炒過)、神麯(炒過)、青皮(去除白色部分)、蘿蔔子(炒過)、白朮(各半兩),百草霜(三錢),巴豆(去除外殼及油脂,取三到七個),乾薑(炮製過,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稀薄的麵糊做成如綠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不拘時間,用薑湯送服。若是因為吃麵食而導致不適,則用麵湯送服。若是因為吃生冷水果而導致不適,則用麝香湯送服。(《得效》)
新製陰陽攻積丸,是用來治療各種腹內腫塊,如五積、六聚、七癥、八瘕,以及痃癖、蟲血、痰食等引起的疾病,無論是屬於陰性或陽性體質的病症都有效。
藥材包含:吳茱萸(泡過)、乾薑(炒過)、官桂(去皮)、川烏頭(炮製過,各一兩)、黃連(炒過)、半夏(洗過)、橘紅、茯苓、檳榔、厚朴(炒過)、枳實(炒過)、菖蒲(忌用鐵器)、玄胡索(炒過)、人參(去除蘆頭)、沉香、琥珀(另磨成粉)、桔梗(各八錢),巴豆霜(另磨成粉,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六兩皂角煮出的汁液混合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八分,慢慢增加到一錢五分,用生薑湯送服。襄陽郡守于鑑如在白下時,每次喝酒後都會腹痛,逐漸變得堅硬,吃東西就痛。我診斷後認為:他的脈象浮大而長,是脾臟有很大的積聚。然而按壓他的兩尺脈卻很柔軟,所以不能用太強烈的藥來攻。我讓他服用四君子湯七天,再給他服用自己製作的攻積丸三錢,只稍微排泄了一些。再服用四錢,排出黑色且有韌性的積聚物十多次。看他的精神還不錯,就再給他服用四錢,結果他腹痛劇烈,排出非常多的積聚物。
服用四君子湯十天後,再給他服用藥丸四錢,排出積聚物三次,接著再服用二錢,就排出了六七碗左右的積聚物,此時他的脈象變得又大又虛,按壓關脈時感覺空空的。於是我改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一個月後就完全康復了。(《必讀》)《醫通》這本書中沒有檳榔、橘紅、厚朴、枳實、菖蒲、桔梗這幾味藥,並說這個方子出自士材先生的《必讀》。先生以前住在郭園,曾經把這個方子傳授給郭婆婆,說是喬三餘所定的。
這個方子用酒麴糊製成藥丸,比用皂角汁做出來的藥丸效果來得緩和,它的精妙之處在於與脾胃藥物間隔服用。我曾經使用過這個方子,每次都用六君子湯(去掉白朮,茯苓加倍)再加入肉桂、當歸,用米湯糊製成藥丸。有時候早上服用加減的六君子湯,晚上服用陰陽攻積丸。或者服用攻積丸一天,間隔兩三天再服用六君子湯,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來調整。通常初次服用都會有效,當積聚的勢頭減弱時,就應該停止服用,所謂「衰其大半而止」,應該專心補養脾胃。
阿魏化痞散,痞塊的形成都是因為內傷過度,氣血逆亂,結聚而成。剛開始的時候,腹部會感覺有小硬塊,活動時會牽引疼痛,久了就會逐漸變大成形,嚴重時還會感覺到硬塊在裡面跳動,這時一定是氣血衰弱,食慾減少。此時應該內服阿魏化痞散,外貼乾坤一氣膏,既能祛除邪氣,又能扶正氣,攻補兼施,自然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