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16)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16)

1. 積聚

硃砂(三分細研),木香(一分),檳榔(一分),丁香(一分),乳香(一分細研),阿魏(半分),皂莢(一錢炙),麝香(一錢細研),肉豆蔻(一分去殼),巴豆(二十粒去皮心以醋煮半日取出研令細)

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以糯米糊和,搗三二百杵,丸如麻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薑橘皮湯下三丸至五丸。(同上)

感應丸,治虛中積冷,氣弱有傷,停積胃脘,不能傳化。又治久病形羸,荏苒歲月,漸致虛弱,面黃肌瘦,飲食或進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積冷,並悉治之。大病不過三服,便見痊愈。此藥溫無毒,並不燥熱,不損胃氣,亦不吐瀉,止是磨化積聚,消逐溫冷,療飲食所傷,快三焦滯氣。旋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粒,量虛實加減,溫水吞下,不拘時候。

(節錄)

新揀丁香(一兩半),南木香(二兩半),肉豆蔻(去粗皮,用滑皮),仁子(二十枚),巴豆(七十個,去皮心膜,研細,出盡油,如粉),川乾薑(炮裂一兩),杏仁(揀淨者,去雙仁者,一百四十個,去尖,湯浸一宿,去皮,別研極爛如膏。),百草霜(用村莊家鍋底上刮者,細研,秤二兩。)

上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外,餘四味搗為細末,與前三味同拌,研令細,用好蠟匱和,先將蠟六兩熔化作汁,以重綿濾去滓,更以好酒一升,於銀石器內煮蠟熔,滾數沸傾出,候酒冷其蠟自浮於上,取蠟秤用。凡春夏修合,用清油一兩,於銚內熬令沫散香熟,次下酒煮蠟四兩,同化作汁,就鍋內乘熱拌和前項藥末。

秋冬修臺,用清油一兩半,同煎煮熱作汁,和匱藥末成劑,分作小鋌子,以油單紙裹之,旋丸服餌。此高殿前家方也。(《和劑》)《本事》丁香、木香各半兩,曰此用丁香、木香,皆少於《官局方》一兩,蓋欲速於去積。若常服或老幼怯弱之疾,尚當審之。(按:《易簡方》舉此方以為巴豆不宜去油,施氏、盧氏則俱駁其說,蓋此方本非峻利之劑,妙在緩緩磨積,宜以去油為善。)

盧氏異方感應丸,與《和劑方》大不同,但用修制須如法,分兩最要勻停,止是暖化,不可偏勝。是藥去積滯,不動臟腑,其功用妙處,在用蠟之多,切不可減。常服健脾進食,永無寒熱瀉痢之疾,蓋消磨積滯以漸,自然無疾,遇酒食醉飽,尤宜多服,神效不可具述。

肉豆蔻(麵裹煨),木香(濕紙裹煨),乾薑(炮),片子薑黃,百草霜(篩細),丁香(懷干),檳榔,青皮(湯浸去白炒),蓽澄茄(各一兩),乳香(三錢銼研),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研細依巴豆法去油),真黃蠟(十兩),巴豆(百粒,去皮研為粉,用紙數重裹捶,油透再易紙,去油盡成白霜為妙。)

白話文:

積聚

第一種藥丸:

將硃砂(磨成細粉3分)、木香(1分)、檳榔(1分)、丁香(1分)、乳香(磨成細粉1分)、阿魏(半分)、皂莢(烤過,1錢)、麝香(磨成細粉1錢)、肉豆蔻(去殼,1分)、巴豆(去皮心,用醋煮半天,取出磨成細粉20粒)。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糯米糊調和,搗三百下左右,做成如麻子大小的藥丸。每次不拘時間,用生薑橘皮湯送服3到5丸。

第二種藥丸:感應丸

這藥丸治療體質虛弱,體內有寒氣積聚,氣血不足導致的消化不良,食物停留在胃部無法消化。也治療久病體弱,身體日漸虛弱,面色發黃、肌肉消瘦,食慾時好時壞,大便時而便秘時而腹瀉。無論是新病或舊病,只要是寒積都可治療。重病服用不超過三次,就能見效。這藥性溫和無毒,不會太燥熱,不傷胃氣,也不會導致嘔吐或腹瀉,只是慢慢磨化積聚的食物,消除體內的寒氣,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疾病,使三焦之氣順暢。將藥丸搓成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到五粒,可根據體質虛弱程度增減劑量,用溫水吞服,不拘時間。

第三種藥丸:

選用新採摘的丁香(1兩半)、南木香(2兩半)、肉豆蔻(去掉粗皮,用光滑的皮)、仁子(20枚)、巴豆(70個,去皮心膜,磨成細粉,去除油脂,使其成為粉末狀)、川乾薑(炮裂,1兩)、杏仁(選用乾淨的,去除雙仁的,140個,去尖,用熱水浸泡一晚,去皮,另外磨成極爛的膏狀)、百草霜(用農家鍋底刮下來的,磨成細粉,稱重2兩)。

將以上七味藥材,除了巴豆粉、百草霜、杏仁這三味之外,其餘四味搗碎磨成細粉,再將這三味與之前磨好的藥粉混合,一起磨細。用上好的蜂蠟調和。先將六兩蜂蠟熔化成汁,用多層棉布過濾掉雜質,再用好酒一升,在銀器或石器中煮熔蠟,煮滾幾次後倒出,等酒冷卻,蠟就會浮在上面,取出蠟稱重使用。如果在春夏季節製作藥丸,則用清油一兩,在鍋中熬煮到泡沫散去、香氣散發時,再加入酒煮的四兩蠟,一同熔化成汁,趁熱在鍋中與之前的藥粉混合調勻。

如果在秋冬季節製作藥丸,則用清油一兩半,一同煎煮熱,製成汁液,與藥粉混合成藥劑,分成小塊,用油紙包裹,搓成藥丸服用。這藥方是高殿前家的秘方。 (《和劑局方》)《本事》中丁香和木香各用半兩,說這裡的丁香和木香,都比《官局方》少了一兩,是為了更快地去除積食。如果長期服用或給老人、小孩這些體質虛弱的人服用,應該仔細考慮。 (按:《易簡方》認為此方巴豆不應該去油,但施氏、盧氏則反駁這種說法,因為此方本來就不是猛烈的藥劑,妙處在於緩慢地磨化積食,所以應該去除巴豆的油脂。)

盧氏的異方感應丸,與《和劑局方》的藥方很不一樣,但製作時必須按照方法,分量一定要均勻,只是用來溫和地化解積滯,不能過於偏頗。這藥可以去除體內的積滯,不會傷及臟腑,它的功效和妙處在於用蠟的量比較多,千萬不能減少。長期服用可以健脾胃、增進食慾,永遠不會有寒熱腹瀉等疾病,因為它能慢慢磨化積食,自然就不會生病。遇到喝酒或吃太飽的情況,更應該多服用,效果非常顯著。

第四種藥丸:

肉豆蔻(用麵包裹後煨烤)、木香(用濕紙包裹後煨烤)、乾薑(炮製)、片子薑黃、百草霜(篩細)、丁香(懷乾)、檳榔、青皮(用湯浸泡後去白炒)、蓽澄茄(以上各一兩)、乳香(三錢,磨成細粉)、杏仁(70枚,去皮尖磨細,按照巴豆的方法去油)、真黃蠟(10兩)、巴豆(100粒,去皮磨成粉,用紙數層包裹捶打,使油脂滲出,再換紙,直到油脂完全去除,變成白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