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12)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12)

1. 積聚

半復(三兩洗),生薑(四兩),桔梗(二兩),吳茱萸(二兩),前胡(三兩),鱉甲(三兩炙),枳實(二兩炙),人參(一兩),檳榔子(十四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三服。(《外臺》)《醫心方》:《醫門方》療癥瘕,腹內脅下小腹脹滿痛,冷即發,其氣上衝心,不能飲食,或嘔逆氣急煩滿方。於本方去前胡、鱉甲、枳實,加大黃、厚朴、茯苓、枳殼、干棗。

人有肝氣甚郁,結成氣塊,在左脅之下,動則痛,靜則寧,歲月既久,日漸壯大,面色黃槁,吞酸吐痰,時無休歇。人以為痞塊也,誰知木鬱而成癥瘕乎。肝氣一郁,必下克脾胃,脾胃受克,則氣不能暢,必食積為症也。方用平肝消瘕湯。(節錄)

白芍(一兩),當歸(五錢),白朮(一兩),柴胡(一錢),鱉甲(三錢),神麯(一錢),山楂(一錢),枳殼(一錢),半夏(一錢)

水煎服。(辨證錄)

柴平湯,積塊屬熱者,宜清化也。

柴胡,黃芩,半夏,蒼朮,厚朴,陳皮,青皮,枳殼,神麯,山楂肉,三稜,莪朮(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劑,姜一片,棗一枚,水煎服。(《回春》)

稜術湯,治食積。

三稜,卜子,蓬朮,青皮,烏藥,檳榔,枳殼(各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稍冷服。(《痧脹玉衡》)

紅丸子,治丈夫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力,酒積不食,乾嘔不止,背胛連心胸及兩乳痛。

荊三稜(水浸軟切片),青皮,蓬莪朮,陳皮(去白各五斤),乾薑(炮),胡椒(各三斤)

上為細末,用醋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礬紅為衣,每服三十粒,食後薑湯下。(《和劑》)《三因》治脾胃虛冷,飲食不節,宿食留飲,聚癖腸胃。於本方去陳皮、乾薑,加阿魏一分(莪、稜各二兩,同以米醋煮一周時,胡椒一兩,青皮三兩,為末,醋化阿魏入陳米粉為糊丸云云)。《易簡》於本方加阿魏。

(《濟生續方》阿魏丸,治氣積肉積,用木香、檳榔、胡椒、阿魏,其意相似。)《簡易》勝紅丸(主治同),於本方去礬紅、胡椒,加良薑、香附,曰:尋常飲食所傷,中脘痞滿,服之應手而愈。大病之後,穀氣難化,及治中脘停酸,功效特異。(《醫聖階梯》加蘿菔子。

三稜煎丸,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

京三稜(生細銼半斤搗羅為末以好酒三升石器內熬成膏),青橘皮(去白),蘿蔔子(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令黃),乾漆(炒各二兩),神麯(碎炒),麥糵(炒各三兩),硇砂(研飛一兩)

上件為末,以三稜膏勻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溫米飲下,食後服。(《和劑》)《經驗秘方》加蓬莪朮、木香。

白話文:

積聚

第一個方子: 將半夏(洗淨三兩)、生薑(四兩)、桔梗(二兩)、吳茱萸(二兩)、前胡(三兩)、鱉甲(炙烤過的三兩)、枳實(炙烤過的二兩)、人參(一兩)、檳榔子(十四枚)這九味藥材切碎,加入九升水煮,煮到剩下二升七合。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這個方子出自《外臺》和《醫心方》。《醫門方》用它來治療腹部內側、肋骨下方、小腹脹滿疼痛,遇冷就發作,氣往上衝到心臟,無法進食,或者噁心嘔吐、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的病症。在原方基礎上,去掉前胡、鱉甲、枳實,加入大黃、厚朴、茯苓、枳殼、乾棗。

第二個方子: 有人肝氣鬱結很嚴重,在左肋下方形成氣塊,活動時會疼痛,靜止時會好轉。時間久了,氣塊越來越大,臉色蠟黃、沒有光澤,經常吞酸水、吐痰,沒有停止的時候。人們以為是痞塊(腹部腫塊),卻不知道是肝氣鬱結造成的癥瘕(腹腔腫塊)。肝氣一旦鬱結,必定會向下侵犯脾胃。脾胃受到壓制,氣就無法順暢運行,必然會因食物積滯而產生病症。這個方子用平肝消瘕湯來治療。

平肝消瘕湯: 白芍(一兩)、當歸(五錢)、白朮(一兩)、柴胡(一錢)、鱉甲(三錢)、神曲(一錢)、山楂(一錢)、枳殼(一錢)、半夏(一錢)。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出自《辨證錄》。

第三個方子: 柴平湯,適用於積塊屬於熱性的情況,應該用清熱化解的方法治療。 柴胡、黃芩、半夏、蒼朮、厚朴、陳皮、青皮、枳殼、神麯、山楂肉、三稜、莪朮(各等量),甘草(減半)。以上藥材,加生薑一片,紅棗一枚,用水煎服。這個方子出自《回春》。

第四個方子: 稜術湯,用來治療食積。 三稜、牽牛子、蓬朮、青皮、烏藥、檳榔、枳殼(各一錢)。加兩鍾水煎到剩七分,稍涼後服用。這個方子出自《痧脹玉衡》。

第五個方子: 紅丸子,用來治療男性因脾積氣滯引起的胸膈滿悶、面色發黃、腹脹、四肢無力、飲酒過度造成食物積滯、噁心不止、背部和肩胛骨連帶心胸及兩乳疼痛等症狀。 荊三稜(用水浸泡至軟後切片)、青皮、蓬莪朮、陳皮(去內層白色部分,各五斤)、乾薑(炮製過)、胡椒(各三斤)。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調和麵糊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外層塗上礬紅(一種紅色染料)。每次服用三十粒,飯後用薑湯送服。這個方子出自《和劑》。

《三因》用此方治療脾胃虛寒、飲食不節制、宿食積留、脾癖腸胃的病症。在原方基礎上,去掉陳皮、乾薑,加入阿魏一分(莪朮、三稜各二兩,用米醋煮一周,胡椒一兩,青皮三兩,研磨成末,用醋溶解阿魏,加入陳米粉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易簡》也在原方基礎上加入了阿魏。 《濟生續方》阿魏丸,治療氣積和肉積,用木香、檳榔、胡椒、阿魏,思路與紅丸子相似。《簡易》勝紅丸(主治和紅丸子相同),在紅丸子的基礎上,去掉礬紅、胡椒,加入良薑、香附。據說:對於一般飲食損傷導致的胃脘部堵塞,服用此藥效果顯著。對於大病之後穀氣難以消化,以及治療胃脘部停滯酸腐,效果特別好。《醫聖階梯》在此基礎上還加入了蘿蔔子。

第六個方子: 三稜煎丸,能夠順暢氣機、寬暢胸膈、消除積滯、化解痰飲。 京三稜(生,切細,半斤,搗成末,用好酒三升在石器中熬成膏狀)、青橘皮(去內層白色部分)、蘿蔔子(微炒)、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用麩皮炒黃)、乾漆(炒)、神曲(搗碎炒)、麥芽(炒,各二兩)、硇砂(研磨成粉,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三稜膏調和,做成藥丸,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溫熱的米湯送服,飯後服用。這個方子出自《和劑》。《經驗秘方》在此方基礎上加入了蓬莪朮和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