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11)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11)

1. 積聚

不得些少飲食,則蟲積不行矣。(《回春》)(按:《濟世全書》此下曰:服後食頃,腹必痛,當下如魚凍,或長蟲,或血鱉,至日午蟲積下盡,方用溫粥止之,後服綠礬丸一料而愈。)

開懷散(雲林制),治心下積塊,作痞悶或發熱者。

青皮(去穰),陳皮,半夏(姜炒),白茯苓(去皮),三稜(醋炒),莪朮(醋炒),香附,檳榔,草豆蔻(倍用),柴胡(倍用),紅花,枳實(麩炒),甘草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口乾,加乾葛。(《醫鑑》)(按:此本東垣消痞湯,更加數味,宜參《痞滿》門。又《士林餘業》治伏梁橫架心下為心積,用枳實、白朮、厚朴、茯苓、半夏、三稜、黃連,酒糊丸,是一類方。)

溫中諸方,(治驗)(熨法見後)散聚湯,治久氣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絞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泄瀉淋瀝無度,遺精白濁,狀若虛勞。

半夏(湯洗七次),檳榔,當歸(各三分),陳皮,杏仁(麩炒去皮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去穰),厚朴(薑汁製),吳茱萸(湯洗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大便不利,加大黃。(《三因》)

治寒癖氣,腹脅滿脹,短氣嘔逆,手足厥冷,不欲飲食,腰背疼痛,吳茱萸丸方。

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厚朴(一兩半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桂心(三分),人參(二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枳實(一兩麩炒微黃),乾薑(三分炮裂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溫酒下三十丸,日三四服。(《聖惠》)

昔有人病痃癖,有人教令取數片大蒜,合皮截去兩頭吞之,名內灸,依此大效。(《神巧萬全方》)(按:此本出陳藏器《本草》。)

喻嘉言治一人,少腹臍旁三塊,堅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脈止兩尺洪盛,余俱微細,此由見塊醫塊,不究其源而誤治也。初起時塊不必堅,以峻猛之藥攻之,致真元內亂,轉助邪為害,故迸緊不散,其實全是空氣聚成,非如女子月經,凝而不行,即成血塊之比,觀兩尺脈洪盛,明是腎氣傳於膀胱。姑用補中藥一劑,以通中下之氣,後用大劑藥,內收腎氣,外散膀胱。

先以理中湯加附子五分,塊減十之三,再用桂、附大劑,腹中奔氣響甚,三塊一時頓沒,更用補腎藥加桂、附調理而愈。(《醫通》)(按:此《寓意草》節文。)

消磨諸方,《延年》半夏湯,主腹內左肋痃癖硬急,氣滿不能食,胸背痛者方。

白話文:

如果一點點東西都不吃,體內的蟲積就無法排出了。(《回春》)(註:《濟世全書》在此之後說:服藥後過一會兒,肚子一定會痛,會拉出像魚凍一樣的東西,或者長蟲,或者血鱉,直到中午,蟲積全都排出後,才可以用溫粥來止住,之後再服用綠礬丸一劑就會痊癒。)

開懷散(雲林製作),治療心下有積塊,感到胸悶或發熱的症狀。

青皮(去除內瓤),陳皮,半夏(用薑炒過),白茯苓(去皮),三稜(用醋炒過),莪朮(用醋炒過),香附,檳榔,草豆蔻(加倍用量),柴胡(加倍用量),紅花,枳實(用麩皮炒過),甘草。

以上藥材切碎成一劑,用生薑煎服。如果口乾,可以加入葛根。(《醫鑑》)(註:這個方子本來是李東垣的消痞湯,又另外加了幾味藥,應該參考《痞滿》篇。另外,《士林餘業》治療伏梁橫架在心下形成的心積,使用枳實、白朮、厚朴、茯苓、半夏、三稜、黃連,用酒糊製成藥丸,這也是一類方劑。)

溫中類方劑,(驗證過的案例)(熨敷的方法在後面)散聚湯,治療長久的氣積聚,症狀像癥瘕,會隨著氣的運行上下移動,發作的時間不固定,心腹會絞痛,像針刺一樣疼痛,會往腰脅處蔓延,感到氣喘、胸悶、咳嗽,小腹脹滿,大小便不順暢,或者腹瀉不止,小便淋漓不盡,甚至會遺精白濁,症狀很像虛勞。

半夏(用湯水洗過七次),檳榔,當歸(各三分),陳皮,杏仁(用麩皮炒過,去除皮和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烤過),附子(炮製過,去除皮和臍),川芎,枳殼(用麩皮炒過,去除內瓤),厚朴(用薑汁處理過),吳茱萸(用湯水洗過,各一兩)。

以上藥材切碎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煎煮,煎到剩七分,去除藥渣,在飯前服用。如果大便不順暢,可以加入大黃。(《三因》)

治療因寒氣引起的腹部積聚,腹部和脅部脹滿,呼吸短促、想嘔吐,手腳冰冷,不想吃東西,腰背疼痛,可以用吳茱萸丸這個方子。

吳茱萸(一兩,用湯水浸泡七次,烘乾後稍微炒過),厚朴(一兩半,去除粗皮,塗上生薑汁烤到香熟),附子(三分,炮裂後去除皮和臍),桂心(三分),人參(二分),甘草(三分,烤到微紅,切碎),半夏(三分,用湯水洗過七次,去除滑膩),枳實(一兩,用麩皮炒到微黃),乾薑(三分,炮裂後切碎)。

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用煉過的蜂蜜混合搗三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酒送服三十丸,一天服用三四次。(《聖惠》)

以前有人得了痃癖病,有人教他取幾片大蒜,連皮切去兩頭吞下去,叫做內灸,照這樣做效果很好。(《神巧萬全方》)(註:這方法出自陳藏器的《本草》。)

喻嘉言治療一個人,少腹(小腹)和肚臍旁邊有三塊硬塊,堅硬如石頭,用手按壓會痛得受不了,他的脈象只有兩尺脈洪大旺盛,其他都很微弱,這是因為只看到硬塊就治療硬塊,沒有追究病因就誤治了。剛開始時硬塊未必堅硬,用猛烈的藥物去攻打它,導致體內真氣紊亂,反而助長了邪氣,所以硬塊才會變得又緊又無法消散,其實這完全是空氣聚集形成的,並不像女子的月經,凝結不通而形成的血塊。看他的兩尺脈洪大旺盛,明顯是腎氣傳到了膀胱。先用補中藥一劑,來疏通中下二焦之氣,之後再用大劑量的藥,往內收斂腎氣,往外疏散膀胱的氣。

先用理中湯加上附子五分,硬塊減少了十分之三,再用桂枝、附子大劑量,腹中氣竄動的聲音很大,三塊硬塊同時消失,再用補腎的藥加上桂枝、附子調理後就痊癒了。(《醫通》)(註:這是《寓意草》節選的文字。)

消磨類方劑,《延年》半夏湯,主要治療腹部左側肋骨下方出現痃癖,感覺硬且緊,氣滿不能進食,胸背疼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