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10)
內因類 (110)
1. 積聚
治積諸藥,大抵治積,或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則易愈。如硇砂、水銀治肉積,神麯、麥糵治酒積,水蛭,虻蟲治血積,木香、檳榔治氣積,牽牛、甘遂治水積,雄黃、膩粉治涎積,礞石、巴豆治食積,各從其類也。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許嗣宗所謂譬猶獵不知兔,廣羅原野,冀一人獲之,術亦疏矣。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然後增加用藥,不爾,反有所損,嗣宗自謂不著書,在臨時變通也。(《本事》)
古方有用曲、糵者,化水穀也。有用硇砂、阿魏者,去肉食也。用陳皮、紫蘇、生薑者,化魚鱉也。用丁香、桂心者、腐果菜也。用牽牛、芫花者,攻水飲也。用三稜、鱉甲者,去癥瘕也。用附子、硫黃者,除痼冷也。用水蛭、虻蟲者,攻血塊也。用木香、檳榔者,攻滯氣也。
用雄黃、膩粉者,攻涎積也。用礞石、巴豆者,攻痰食也。甘遂、甘草並用者,假其相戰以去積也。(《醫方考》)
治有宜蠟匱藥,有一等虛人沉積,不可直取,當以蠟匱其藥。蓋蠟能黏逐其病,而又久留腸胃間,又不傷氣,能消磨至盡也。(《雞峰》)(按:《本草衍義》論丸藥用蠟投蜜相合,下咽易消化,非用蠟之本意,宜考。)
藥宜丸子,凡諸塊不宜用煎劑,只宜用丸子。蓋塊至難消,若用煎劑,如過路之水而已,徒損元氣,於塊無益。惟丸子入胃,徐徐而化,徑至所患之處,潛消嘿奪,日漸損削,其塊自小。亦不宜消盡其塊,假如鵝卵大者,消至如彈丸即止,不必再服。蓋塊既漸少,大勢既殺,必無再大之理,如暖解冰,一解即不能合矣。若必欲消盡,則人之元氣亦消盡,反不可保,況塊勢既衰,久必自消矣。經曰:衰其大半則止,過者死。醫者所當知也。(《醫鏡》)(按:塊不宜煎劑,固是概論,然論丸子之效頗當,仍存之。)
理氣諸方,主五種積,膈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常服順氣寬中,消痃癖積聚,宜服枳殼散。
枳殼(去穰銼麩炒),荊三稜,橘皮(去白),益智仁,蓬莪朮,檳榔(不見火各一兩或各六兩一錢),乾薑(炮),厚朴(去粗皮薑汁炙),甘草(炙),青皮(去白),肉豆蔻,木香(各半兩或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重,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同煎至七分,熱服不拘時候,鹽點亦得。(《本事》)(按:此本《和劑》膈氣散,今去肉桂。)
大七氣湯,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泄瀉淋瀝無度。(《濟生》)(方出《諸氣》中)一方加大黃、檳榔,治諸般痞積,面黃肌瘦,四肢無力,皆緣內有蟲積,或好食生米、壁泥、茶、炭、咸、辣等物。用水煎,露一宿,空心溫服。
白話文:
治療積聚的藥物,大致來說,治療積聚,有時候用它所厭惡的東西來攻打它,用它所喜歡的東西來引導它,就容易痊癒。例如用硇砂、水銀治療肉積,用神麯、麥芽治療酒積,用水蛭、虻蟲治療血積,用木香、檳榔治療氣積,用牽牛、甘遂治療水積,用雄黃、膩粉治療涎積,用礞石、巴豆治療食積,各自針對其類別來治療。如果使用一大堆藥物分散藥力,就難以見效。如同許嗣宗所說的,就像獵人不認識兔子,在廣闊的原野上到處搜尋,希望有人能抓到,這種方法就太疏忽了。必須要清楚地辨別是什麼積聚,然後針對性地增加用藥,否則反而會造成損害。許嗣宗自己認為不寫成書,而是要根據臨場情況來變通運用。(出自《本事》)
古方有用麴、麥芽的,是用來消化水穀的。有用硇砂、阿魏的,是用來去除肉食的。用陳皮、紫蘇、生薑的,是用來消化魚鱉的。用丁香、桂心的,是用來消化腐爛的瓜果蔬菜的。用牽牛、芫花的,是用來攻克水飲的。用三稜、鱉甲的,是用來去除癥瘕的。用附子、硫黃的,是用來去除頑固的寒冷的。用水蛭、虻蟲的,是用來攻破血塊的。用木香、檳榔的,是用來攻破停滯的氣的。
用雄黃、膩粉的,是用來攻破涎積的。用礞石、巴豆的,是用來攻破痰食積的。甘遂、甘草一起用,是利用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去除積聚。(出自《醫方考》)
治療有一種適合用蠟封固的藥物,有一類體虛的人有積聚,不能直接用藥攻打,應當用蠟來封固藥物。因為蠟能黏著並排出病邪,又能長時間停留在腸胃中,而且不傷害正氣,能慢慢地將積聚消磨乾淨。(出自《雞峰》)(按:《本草衍義》提到丸藥用蠟和蜜一起服用,更容易下嚥消化,這並非使用蠟的本意,應該仔細考量。)
藥物宜製成丸劑,凡是腫塊都不適合用湯劑,只適合用丸劑。因為腫塊非常難以消除,如果用湯劑,就像路過的水一樣,白白地損耗元氣,對腫塊沒有益處。只有丸劑進入胃中,慢慢地化開,直接到達患處,悄悄地消除攻破,一天天地削弱,腫塊自然會變小。也不宜將腫塊完全消除,如果腫塊像鵝卵那麼大,消到像彈丸那麼大就停止服藥,不必再繼續服用。因為腫塊已經漸漸變小,大勢已去,必定不會再變大了,就像冰融化之後,就再也不能結合成冰了。如果一定要將腫塊完全消除,那麼人的元氣也會被耗盡,反而難以保全,何況腫塊的勢頭已經衰弱,時間久了自然會自行消退。《黃帝內經》說:病勢衰弱一半就應停止治療,過度治療反而會導致死亡。這是醫生應該知道的。(出自《醫鏡》)(按:腫塊不宜用湯劑,這固然是概括的說法,但是關於丸劑的功效的論述很有道理,還是把它保留下來。)
理氣的藥方,主要針對五種積聚:橫膈膜脹氣,三焦氣機痞塞,胸膈脹滿,噁心嘔吐痰液逆行,口苦吞酸。經常服用能順氣寬中,消除痃癖和積聚,適合服用枳殼散。
枳殼(去除內瓤,切碎用麩皮炒)、荊三稜、橘皮(去除白絡)、益智仁、蓬莪朮、檳榔(不見火,各一兩或各六錢一分)、乾薑(炮製)、厚朴(去除粗皮,用薑汁炙)、甘草(炙)、青皮(去除白絡)、肉豆蔻、木香(各半兩或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重,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紅棗一個,一起煎至七分,溫熱服用不拘時間,加點鹽也可以。(出自《本事》)(按:這個方子本來是《和劑局方》中的膈氣散,現在去掉了肉桂。)
大七氣湯,治療六種氣的聚積,症狀像癥瘕,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發作時間不定,心腹刺痛,牽引到腰脅部,胸悶氣喘,小腹脹滿,大小便不暢,或者腹瀉不止。(出自《濟生》,方子出自《諸氣》中)有一個方子加入大黃、檳榔,可以治療各種痞塊積聚,面色發黃,肌肉消瘦,四肢無力,都是因為體內有蟲積,或者喜歡吃生米、泥土、茶葉、炭、鹹辣等食物。用水煎藥,放置一夜,空腹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