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9)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09)

1. 積聚

攻補節度,養正積除,此積之微者也。如脾胃失於健運,而氣積食積之不疏導者,惟養脾胃之正氣,而滯積自疏矣。若夫大積大聚,如五積之久而成症病,堅固不移者,若非攻擊悍利之劑,豈能推逐之乎。惟虛弱之人,必用攻補兼施之法也。(《醫統》)

人之有積,則皆為身中之邪氣,若君子座中之有小人也,惟其正氣盛,而真氣運行不失其常,則積略攻之而散潰,亦或自然消退矣。正氣稍虛,則積日著,而恣其欺罔之勢,正氣日漸為之弱矣。凡積成而形漸悴,速補真氣,待榮衛充實,方可下之。或且攻且補,或先補後攻,或先攻後補,必至於邪去正復而後已。

然除之不以漸,則必致於顛覆之害矣。其積余之尚在者,若不亟下之,必將復起,恣害亡身者有矣。(同上)(按:此刪潤《微義》文者。)

治積之要,在知攻補之宜,而攻補之宜,當於孰緩孰急中辨之。凡積聚未久而元氣未損者,治不宜緩,蓋緩之則養成其勢,反以難制,此其所急在積,速攻可也。若積聚漸久,元氣日虛,此而攻之,則積氣本遠,攻不易及,胃氣切近,先受其傷,愈攻愈虛,則不死於積而死於攻矣,此其所重在命,不在乎病,所當察也。

故凡治虛邪者,當從緩冶,只宜專培脾胃以固其本,或灸或膏以疏其經,但使元氣日強,經氣日通,則積痞自消。斯緩急之機,即萬全之策也。不獨治積,諸病皆然。(《景岳》)

蓋積之為義,日積月累,匪伊朝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亟則傷正氣,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余嘗制陰陽二積之劑,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伐,不問其積去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壯,則復攻之,屢攻屢補,以平為期,此余獨得之訣,百發百中者也。(《必讀》)

理氣為先,(說見前病因氣滯條。)

消磨例,凡積病,若下亦不退者,當消積藥融化開,則積自消矣。(《丹溪》)

如痰食之積,形雖堅而尚能移動者,其治猶易;如積氣在陰,堅頑內伏,此等之候,陽氣難行,藥難遽及,惟有仲師鱉甲煎丸,取飛潛動躍之物為用,借其體陰用陽之功,俾得入陰而轉旋陽氣,庶可冀入陰通陽,以消解此堅頑深固之痼疾也。(《醫級》)

病有當用從治,或問:人有積塊疝氣心腹等證者,雖多服久服附子、薑、桂等熱藥,而不發藥毒,不生他病,然本病日深者,何也?曰:諸積諸痛,喜溫而惡寒,熱藥與病情相合,積久成鬱而大邪深矣。鬱熱既深,則見寒愈逆,見熱愈喜,兩熱相從,故不生他病,所謂亢則害,承乃制,火極而似水者也。然真氣被食,陰血乾枯,病日深痼而不可為矣。世人不識,但見投熱不熱,誤認為沉寒痼冷而益投之,至死不悟,悲夫。然則治之當如何?曰:當用從治法。《內經》曰熱因寒用,寒因熱用,伏其所主,先其所因者是也。(《明醫雜著》)

白話文:

積聚

治療積聚病症,攻邪與補正要掌握好節奏,在扶助正氣的同時消除積滯,這是針對較輕微積聚的方法。如果因為脾胃功能失調,導致氣積、食積無法疏通,這時只需要調養脾胃的正氣,積滯自然就會消散。至於嚴重的積聚,像五臟積滯久而久之形成的癥瘕,堅硬固結難以移動,如果不用強效的攻伐藥物,怎麼可能將其驅除呢?不過,體質虛弱的人,必須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

人體產生積聚,都是因為體內的邪氣所致,就像君子身邊有小人一樣。只要正氣旺盛,真氣運行正常,積聚就容易被攻散,甚至可能自然消退。如果正氣稍弱,積聚就會日益明顯,並逐漸壯大氣勢,正氣也會因此日漸衰弱。凡是積聚形成,導致身體逐漸消瘦的,要趕快補充真氣,等到氣血充足後,才可以攻下積聚。或者可以邊攻邊補,或者先補後攻,或者先攻後補,必須達到邪氣盡除、正氣恢復的目標。

然而,消除積聚不能過於急躁,否則會導致身體機能紊亂。如果積聚消退後還有殘留,不及時清除,一定會復發,甚至危害生命。

治療積聚的要點,在於了解攻補的適宜性,而攻補的適宜性,則要從緩急輕重來判斷。凡是積聚時間不長,元氣尚未受損的,治療不宜延緩,因為延緩會讓積聚更加壯大,反而難以控制,這時候的重點在於積聚本身,所以要快速攻下。如果積聚時間較長,元氣已經虛弱,這時如果貿然攻伐,積聚之氣遠在深處,攻伐難以奏效,而脾胃之氣近在眼前,反而會先受到傷害,導致越攻越虛弱,最終不是死於積聚,而是死於攻伐,這時候的重點在於保命,而非治療疾病,這一點必須要仔細觀察。

所以,凡是治療虛弱之邪,應當採取緩慢的方法,只需專注於培補脾胃,穩固根本,或者通過艾灸、膏藥等方法來疏通經絡,只要元氣日益強盛,經絡氣血暢通,積聚自然會消散。這種緩急之機,就是最穩妥的方法。不只是治療積聚,其他疾病也是如此。

積聚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結果,絕非一朝一夕,因此消除積聚也應當循序漸進。如果過於急躁,就會損傷正氣,正氣受損就無法正常運化,反而會讓邪氣更加頑固。我曾經調製了治療陰陽兩種積聚的藥方,藥性稍微峻猛,但使用時有節制。先用補藥幾天,然後再攻伐,不管積聚消退多少,都要再用補藥,等到精神強壯,再進行攻伐,反覆攻補,以達到陰陽平衡為目標。這是我獨到的訣竅,屢試不爽。

治療積聚要以理氣為先。(原因在前文中講述過,因為積聚多由氣滯引起。)

對於積聚病症,如果單純用攻下藥物無法消除,應當使用消積藥來化解,這樣積聚才能自行消退。

比如痰食積滯,雖然形狀堅硬,但如果還能移動,治療起來就比較容易;如果積氣在陰,堅固難移,這種情況陽氣難以運行,藥物難以到達,只有使用張仲景的鱉甲煎丸,選擇能夠飛潛動躍的藥物,借用它們的陰性本質和陽性作用,使藥力能夠深入陰分,轉化陽氣,這樣或許可以達到深入陰分、疏通陽氣,從而消除這種頑固的痼疾。

疾病有時需要反向治療。有人問:有些人有積塊、疝氣、心腹等病症,雖然長期服用附子、乾薑、桂枝等熱性藥物,卻沒有產生藥毒,也沒有引起其他疾病,但是原來的病情卻日漸加深,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各種積聚、各種疼痛,都喜歡溫熱而厭惡寒冷,熱性藥物與病情相符,積聚時間長了就會形成鬱結,邪氣會更加深入。鬱熱深入,就會越發排斥寒冷,越發喜歡熱,兩種熱結合在一起,所以不會產生其他疾病,這就是所謂的“亢則害,承乃制”,火到了極點反而像水一樣。然而,真氣被邪氣耗損,陰血枯竭,病情就會日益加深,難以治療。世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只看到投用熱藥沒有產生熱象,就誤以為是沉寒痼冷,而更加投用熱藥,直到死都不明白,真是可悲啊。那麼,應該如何治療呢?回答說:應該使用從治法。《內經》說“熱因寒用,寒因熱用”,意思是伏制它的主導因素,先從它的病因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