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4)
內因類 (104)
1. 積聚
氣積,噫氣痞塞,木香、檳榔之類,甚者枳殼、牽牛。(《事親》)
若腹中似若癖瘕,隨氣上下,未有定處,宜散聚湯。若氣作痛,遊走心腹間,攻刺上下,隱若雷鳴,或已成積,或未成聚,以全蠍四個劈破煎湯,調蘇合香丸。(《要訣》)
氣聚證,必肚腹膨脹,時痛時止,得噯即寬,旋覆痛,遊走攻刺。宜木香、檳榔、枳殼、牽牛之類,不可下。(《醫碥》)
血積,血積,痛有定處,遇夜則甚,其脈芤澀,婦人產後及跌撲努力者,多有此病。或憂怒傷其內,風寒襲於外,氣逆血寒,凝結成積。《內經》云: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逆,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此之謂也。(《金匱翼》)
血積,打撲血瘀,產後不月,桃仁、地丁之類,甚者虻蟲、水蛭。(《事親》)
血積瘀血,乾漆、桃仁、牡丹皮、榆根皮之類,甚者大黃、虻蟲、水蛭之類。瓦壟子能消瘀血,次消痰積。花蕊石大消瘀血,兼氣藥能消血痞,人所不知。(《醫統》)
血積,證見面色痿黃,有蟹爪紋路(血不能上榮也),多怒善忘,口燥便秘,骨熱肢冷,宜桃仁煎、地榆、虻蟲、水蛭之類。(《醫碥》)
食積,人有能食而不大便,初亦不覺為患,久乃腹內成塊結,推之可動,故名為谷瘕也。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訖,又思之,為肉瘕。(《病源論》)(按:此二證與尋常食積不同,姑列於此。)
飲食之積,凡暫積者,不過以飲食偶傷,必在腸胃之內,故可行可逐,治無難也。惟飲食無節,以漸留滯者,多成痞積於左脅隔膜之外。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此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若飢飽無論,飲食迭進,以致陽明胃氣一有所逆,則陰寒之氣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滯未消,乃並腸外汁沫,摶聚不散,漸成症積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覺,及其既久,則根深蒂固而藥餌難及。
今西北小兒多有此疾,而尤於食麵之鄉為最,正以面性多滯,而留疾於皮裡膜外,所以不易治也。即如婦人血症氣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腸胃之外,募原之間,故當以漸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速,妄行攻擊,徒致胃氣受傷,而積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景岳》)
食積,酸心腹滿,大黃、牽牛之類,甚者礞石、巴豆。(《事親》)(更有肉積,是外病,不錄。)
脾積食積,《簡易》秘方勝紅丸、金露丸、萬病丸、順氣丸、秦川剪紅丸、感應丸、脾積丸(勝紅丸、感應丸見於後,余不錄)。米穀積,麥芽、神麯、砂仁、雞內金。肉積,硇砂、阿魏、山楂、硝石。五畜胎子積,連白陳皮煎汁,豆豉汁、薑汁和服之。五菜積,丁香、桂末、麝香(按:《得效》曰:果菜積,平胃散加丁香麝香為末。
白話文:
氣積
氣積是指胸腹脹悶,打嗝時感覺胸腹部堵塞不通暢。可以用木香、檳榔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情況嚴重,可以用枳殼、牽牛子等藥物。
如果腹部感覺像有腫塊,隨著氣的運行而上下移動,沒有固定位置,應該用可以疏散氣結的藥方來治療。如果氣體導致疼痛,在心腹之間游走,像針刺一樣上下竄動,隱隱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可能是積塊已經形成,也可能還沒有成形。可以用四個全蠍劈開後煎湯,再用這個湯調服蘇合香丸來治療。
氣積的症狀一定會有肚子脹滿,時而疼痛時而停止,打嗝後會感到比較舒服。疼痛部位會轉移,並且有針刺的感覺。可以用木香、檳榔、枳殼、牽牛子等藥物來治療,但不可以用瀉下的藥物。
血積
血積是指因瘀血而產生的積塊。疼痛部位固定,晚上會更加嚴重。脈象呈現空虛且澀滯的狀態。這種情況在婦女產後、跌打損傷、用力過度時比較常見。也可能是因為憂愁憤怒而傷及內臟,或者外感風寒,導致氣血逆亂、寒凝血瘀而形成積塊。《黃帝內經》說,突然受到寒邪侵襲,或者因內傷而產生憂愁憤怒,就會導致氣機逆亂,六經不暢通,溫煦的氣血不能正常運行,瘀血積聚在體內而無法消散。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血積是由於跌打損傷導致瘀血,或者婦女產後未滿月造成的。可以用桃仁、地丁等藥物來治療,情況嚴重的可以用虻蟲、水蛭等藥物。
血積瘀血,可以用乾漆、桃仁、牡丹皮、榆樹根皮等藥物來治療,情況嚴重的可以用大黃、虻蟲、水蛭等藥物。瓦壟子可以消除瘀血,其次可以消除痰積。花蕊石可以強力消除瘀血,同時配合氣藥可以消除血痞,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血積的症狀包括面色萎黃,臉上有像螃蟹腳一樣的紋路(這是因為血液無法上行滋養顏面所致),容易發怒且健忘,口乾舌燥、大便秘結,身體內部發熱但四肢冰冷。可以用桃仁煎、地榆、虻蟲、水蛭等藥物來治療。
食積
有些人能吃卻不大便,剛開始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時間久了腹部會形成塊狀結節,用手推可以移動,所以稱為谷瘕(因穀物積滯而成的腫塊)。有些人經常想吃肉,吃完肉後還想吃,這稱為肉瘕。 (這裡提到的兩種情況與普通的食積不同,暫且列在這裡。)
飲食積滯,如果只是暫時的積食,通常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積滯的部位一定是在腸胃之內,所以可以用藥物來疏通和排除,治療起來並不困難。但是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導致食物逐漸積滯,大多會在左脅部膈膜之外形成痞積。這是因為胃的大絡,也就是「虛里」,位於左乳下方,搏動時應和衣服的波動,這是陽明宗氣運行的地方。如果飢飽不定,連續不斷地進食,導致陽明的胃氣運行不順暢,寒氣就會趁虛而入,脾胃來不及消化,殘餘的食物沒有辦法被消除,就會與腸外的汁液混合在一起,逐漸形成積塊。這種情況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輕微,很多人沒有察覺,但是時間久了,就會紮根很深難以治療。
現在西北地區的小孩很多都患有這種疾病,尤其是在以麵食為主的地方最為常見。這正是因為麵食比較容易滯留,導致疾病積聚在皮膚和膜之間,所以很難治療。就像婦女的血症、氣痞,症狀可能發生在身體的上方或下方,也大多是在腸胃之外,在募原之間,所以治療時應該慢慢地消除,循序漸進地進行治療。千萬不能過於急躁,妄自使用猛烈的藥物來攻伐,只會導致胃氣受損,而積塊仍然存在,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
食積的症狀包括心口反酸、肚子脹滿。可以用大黃、牽牛子等藥物來治療,情況嚴重的可以用礞石、巴豆等藥物。(還有因為吃肉引起的肉積,屬於外病,這裡不記錄。)
脾積、食積可以用《簡易》秘方中的勝紅丸、金露丸、萬病丸、順氣丸、秦川剪紅丸、感應丸、脾積丸等來治療(勝紅丸、感應丸在後面會提到,其他的藥方這裡不記錄)。米穀積滯,可以用麥芽、神麯、砂仁、雞內金等藥物來治療。肉食積滯,可以用硇砂、阿魏、山楂、硝石等藥物來治療。五畜胎子的積滯,可以用連白陳皮煎湯,再用豆豉汁、薑汁調和後服用。五菜積滯,可以用丁香、桂末、麝香來治療(《得效》記載:果菜積滯,可以用平胃散加丁香、麝香磨成粉末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