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3)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03)

1. 積聚

痃癖形證,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氣積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名曰痃氣也。癖者,側在兩肋之間,有時而僻(《雞峰方》僻作痛),故曰癖也。夫痃之與癖,名號雖殊,針石湯丸主療無別,此皆陰陽不和,經絡痞隔,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故曰痃癖也。(《聖惠》)

痃者懸也(按:此說誤),懸於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扛起,大者如臂如筒,小者如指如筆管如弦,其原皆由陰陽之氣不和,常多鬱塞,又時忿怒,動氣偏勝,或適當飲食,與氣纏裹,適受寒冷,與氣停蓄,且忿怒則肝火盛,而血隨氣結,痰亦緣火相附而升,遂合併而成形質,懸於臍之左右,故名曰痃。(《尊生書》)

癖積,兩脅刺痛,三稜、廣朮之類,甚者甘遂、蠍梢。(《儒門事親》)

部位,積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乃丹溪確論也(按:丹溪說,出《心法》)。然胃脘有食積而病發在中者,亦有肝氣與宿食相假而積在左者,又不可拘泥也。曾治一少年,體薄弱,且咳血,左邊一塊,不時上攻作痛,左金、蘆薈俱不應。診其脈三部雖弦,而細澀不流利,因作陰虛治,四物加知、柏、玄參、牡丹皮,不六劑頓愈,此又陰虛似肝積也。推此,雖因部分名積,診視之際,猶當詳審,病病皆然,惟圓機者不昧此語。(《六要》)

症痞之積,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無定所。大都血積多在下,而氣積食積,則上自胃脘,下至少腹,凡有留停,無處不可停蓄。余嘗治一食癥結痛者,乃在小腹下右角尖處,自後屢見此證,方知食道之行,必自小腹下右以入廣腸,此實人所不知也。故凡治積聚者,必當詳審所因,庶得其確。

嘗見丹溪之論(云云),愚謂可聚可散者,此氣聚無疑也。若以左為血積,右為食積,中為痰飲,則鑿矣。即如小兒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無非縱食所致,豈因其在左即為血積而可攻其血乎。若為左血右食,則右豈無血而左豈無食乎。不可以為法也。(《景岳》)

諸積概略,所謂積者,有氣積肉積,酒積茶積,食積痰積,更有婦室月經不通,遂成血積。(《濟生續方》)(按:《儒門事親》有九積丸,系食、酒、氣、涎、痰、癖、水、血、肉九證,《古今醫統》更增益數證,今排列於各類,宜參。)

有形之積,阻礙正氣,故痛也。而亦有不痛者,日久則正氣另闢行徑,不復與邪相爭,或邪另結窠囊,不礙氣血隧道之故,此為難治,以藥不易到也。又食痰血數者,皆無知之物,不能移動,故常在其處。(《醫碥》)

氣積,氣聚,氣滯成積也,凡憂思鬱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故王宇泰云:治積之法,理氣為先,氣既升降,津液流暢,積聚何由而生。丹溪乃謂氣無形,不能作聚成積,只一消痰破血為主,誤矣。天地間有形之物,每自無中生,何止積聚也。戴復庵只以一味大七氣湯治一切積聚,其知此道歟。(《金匱翼》)

白話文:

積聚

痃癖的症狀:所謂的痃癖,主要是因為體內受到寒冷之氣積聚而產生的。痃,指的是在腹部靠近肚臍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筋脈出現緊繃疼痛,大的像手臂一樣粗,小的像手指一樣粗,這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造成的,形狀像弓弦一樣,所以叫做痃氣。癖,指的是在兩側肋骨之間,有時會出現疼痛,所以叫做癖。痃和癖,雖然名稱不同,但治療方式都是一樣的,不管是針灸、藥湯還是藥丸都可使用,這都是因為體內陰陽失調,經絡不通暢,飲食停滯,無法順利運行,寒冷之氣凝聚不散,所以才產生痃癖。

痃,意思是懸掛,懸掛在腹部內,靠近肚臍左右兩側,各有一條筋脈凸起,大的像手臂或竹筒,小的像手指、筆管或琴弦,這些都是因為體內陰陽之氣不調和,常常鬱悶不暢,又時常發怒,導致氣的運行偏盛,或是因為飲食不當,與氣纏繞在一起,或是受到寒冷,與氣一起停滯,加上發怒會使肝火旺盛,導致血隨氣凝結,痰也因為火而上升,最後合併形成有形的物質,懸掛在肚臍的左右兩側,所以叫做痃。

癖積會使兩肋感到刺痛,可以使用三稜、廣朮之類的藥材來治療,嚴重的話可以使用甘遂、蠍梢等藥材。

部位:積聚如果發生在腹部中間,多半是痰飲,發生在右邊,多半是食物積滯,發生在左邊,多半是瘀血,這是朱丹溪的說法。但是,也有胃部有食物積滯,卻在腹部中間發病的;也有肝氣與宿食相互影響,而積滯在左邊的,所以不能過於拘泥。曾經治療過一個年輕人,身體虛弱且咳血,左邊有腫塊,不時會向上竄痛,用了左金丸、蘆薈等藥物都沒效。診斷他的脈象雖然呈現弦象,但細澀而不流暢,所以改用補陰虛的方法治療,用了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玄參、牡丹皮等藥材,不到六劑就痊癒了,這也是陰虛類似肝積的例子。由此可知,雖然積聚會因為發生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稱,但在診斷的時候,還是要詳細審查,所有的疾病都是這樣,只有能夠靈活應變的人才能夠理解這個道理。

症瘕的積聚,有時在上,有時在下,有時在左,有時在右,並沒有固定的位置。一般來說,血積多在下腹部,而氣積和食積,則從上胃部,下至小腹,只要有停滯,哪裡都有可能積聚。我曾經治療過一個食積結痛的病人,他的疼痛部位在小腹右下角的尖端處,後來又多次看到這種病症,才知道食物經過的途徑,一定是從腹部右下角進入大腸,這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所以,凡是治療積聚的人,一定要詳細審查病因,才能夠準確治療。

曾經看過朱丹溪的論述(大致內容如上),我認為,可以聚散的,一定是氣聚所造成的。如果認為左邊是血積,右邊是食積,中間是痰飲,那就太過武斷了。就像小孩子常常患有的痞積,多半在左邊肋骨下方,這大多是因為吃太多的緣故,難道是因為它在左邊就認為是血積,而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來治療嗎?如果認為左邊是血積,右邊是食積,那右邊難道就沒有血積,左邊難道就沒有食積嗎?這種說法不能當作依據。

各種積聚的概括:所謂的積,有氣積、肉積、酒積、茶積、食積、痰積,還有婦女月經不通,導致的血積。

有形的積聚,會阻礙體內的正常氣機運行,所以會產生疼痛。但也有不痛的,這是因為時間久了,身體的正常氣機自行開闢新的路徑,不再與邪氣對抗,或者邪氣自行結成巢穴,不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療,因為藥物不容易到達病灶。此外,食積、痰積、血積等都是沒有知覺的東西,無法移動,所以常常停留在原處。

氣積:氣的聚集、氣的停滯就會形成積。凡是憂愁思慮、憤怒不解的人,多半會產生這種疾病。所以王宇泰說:治療積的方法,要先調理氣機,氣機升降順暢,津液就能流通,積聚自然不會產生。朱丹溪卻認為氣是無形的,不會聚集成積,只要消除痰、活血化瘀就好,這是錯誤的。天地間有形的東西,大多是從無到有產生的,豈止是積聚而已。戴復庵只用一味大七氣湯來治療所有的積聚,可見他深知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