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2)
內因類 (102)
1. 積聚
(按:《病源》所舉止沉者死。《中藏經》無其脈大三字,別為一條,據此或是腹脹診法,姑錄於茲。)
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也(《病源》作不可轉動),必死不治。(同上)
寸口脈緊而牢者,脅下腹中有橫積。結痛而泄利,脈微細者生,浮者死。(《病源論》)
其脈實強者,陽脈也,一以徵邪正之相搏,一以徵元本之壯實,從腑從陽,故曰生;其脈沉細者,陰脈也,一以徵邪氣之深久,一以徵元本之衰微,從臟從陰,故曰死。(《續焰》)
五臟積,診得肺積,脈浮而毛,按之辟易,脅下氣逆,背相引痛,少氣善忘,目瞑皮膚寒,秋瘥夏劇,主皮中時痛,如蝨緣之狀,甚者如針刺,時癢,其色白。診得心積,脈沉而芤,上下無常處,病胸滿悸,腹中熱,面赤嗌乾,心煩掌中熱,甚即唾血,主身瘛瘲,主血厥,夏瘥冬劇(《病源》此下曰:唾膿血者死),其色赤。診得脾積,脈浮大而長,飢則減,飽則見,䐜起與谷爭減,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見於外,腹滿嘔泄腸鳴,四肢重,足脛腫,厥,不能臥,是主肌肉損,其色黃。診得肝積,脈弦而細,兩脅下痛,邪走心下,足腫寒,脅痛引少腹,男子積疝,女子瘕淋,身無膏澤,喜轉筋,爪甲枯黑,春瘥秋劇,其色青。診得腎積,脈沉而急,苦脊與腰相引痛,飢則見,飽則減,少腹裡急,口乾咽腫,傷爛,目䀮䀮,骨中寒,主髓厥善忘,其色黑。(《脈經》)(按:《要訣》錯綜《難經》及此條,擬以大七氣湯加減,今不錄。)
經論五臟積氣,皆因五臟旺時,不受所傳邪氣而成(云云)。常究此說,亦未可必。夫肺病傳肝、肝傳脾之類,自是勝其所勝,夫傳所勝者死。若如所言,則五臟之積皆死候也,其實不然也。(《雞峰》)
癥瘕形證,(暴症)癥瘕者,此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症。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按:此症字似衍)。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候其人,發語聲嘶,中滿濁而後語,乏氣拖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病寒,口裡常水出(按:《聖惠》作候其人發語,聲嘶挹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雞峰》同,舌作言),四體洒洒,常若發瘧,飲食不能,常自悶悶而痛,此食症病也。(《病源論》)(宜參前病因飲食不消條及脈候。)
暴症者,由腑臟虛弱,食生冷之物,臟既虛弱,不能消之,結聚成塊,卒然而起,其生無漸,名曰暴症也。本由臟弱,其症暴生,至於成病,死人則速。(同上)
戴云: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移動者,是癥;或有或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鉤玄》)
白話文:
積聚
(按:《病源》提到脈象沉緩而無力的,會死亡。《中藏經》沒有「脈大」這三個字,將其另外列為一條,根據這個判斷,或許是關於腹脹的診斷方法,這裡暫且記錄下來。)
脈象呈現弦而且伏的,表示腹中有腫塊,而且無法轉動,必定會死亡,無法治癒。(出自同一本書)
寸口脈呈現緊而牢固的,表示脅下和腹部有橫向的腫塊。如果腫塊結聚疼痛而且伴隨腹瀉,脈象呈現微細的,則病人能存活;如果脈象呈現浮的,則病人會死亡。(出自《病源論》)
脈象呈現實而強的,是陽脈的表現,一方面顯示邪氣與正氣在搏鬥,另一方面顯示元氣本身強盛,這種情況邪氣從腑而來,屬陽,所以說病人能存活;脈象呈現沉細的,是陰脈的表現,一方面顯示邪氣深入且存在很久,另一方面顯示元氣本身衰弱,這種情況邪氣從臟而來,屬陰,所以說病人會死亡。(出自《續焰》)
五臟積,如果診斷出肺積,脈象呈現浮而有毛的感覺,按壓時會跳開,脅下氣逆,背部有牽引疼痛,氣短健忘,眼睛昏暗,皮膚發冷,秋季病情會好轉,夏季病情會加重,主要症狀是皮膚時常疼痛,像有蝨子在爬,嚴重時像針刺一樣,時常發癢,皮膚呈現白色。如果診斷出心積,脈象呈現沉而芤,脈搏上下跳動沒有固定位置,胸悶心悸,腹中發熱,面色潮紅,咽喉乾燥,心煩手掌發熱,嚴重時會咳血,主要症狀是身體抽搐,或是血厥(因血脈阻滯導致的昏厥),夏季病情會好轉,冬季病情會加重(《病源》在此處補充說:咳出膿血的人會死亡),皮膚呈現紅色。如果診斷出脾積,脈象呈現浮大而長,飢餓時會減輕,飽食後會出現,腹部隆起與食物爭奪,心下有腫塊,摸起來像桃李,並且在外觀上可以看見,腹脹嘔吐腹瀉腸鳴,四肢沉重,腳踝腫脹,昏厥,無法躺臥,主要症狀是肌肉受損,皮膚呈現黃色。如果診斷出肝積,脈象呈現弦而細,兩脅下疼痛,邪氣竄走至心下,腳腫脹發冷,脅痛牽引至小腹,男子會有疝氣,女子會有癥瘕(腹部腫塊)和淋病,身體沒有光澤,喜歡抽筋,指甲枯黑,春季病情會好轉,秋季病情會加重,皮膚呈現青色。如果診斷出腎積,脈象呈現沉而急促,腰和背部有牽引疼痛,飢餓時會出現,飽食後會減輕,小腹裡急,口乾咽腫,出現潰爛,眼睛昏花,骨頭裡感到寒冷,主要症狀是髓厥(因髓液不足導致的昏厥)和健忘,皮膚呈現黑色。(出自《脈經》)(按:《要訣》將《難經》和此條內容混合在一起,提出用大七氣湯加減治療,這裡就不記錄了。)
醫書上關於五臟積氣的理論,都認為是由於五臟在旺盛時,無法承受所傳遞的邪氣而形成(等等)。經常研究這種說法,也未必完全正確。肺病傳給肝、肝病傳給脾等等,自然是勝過它們所勝的臟器,而傳給所勝臟器的人會死亡。如果像他們所說的那樣,那麼五臟的積聚都屬於死亡的徵兆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出自《雞峰》)
癥瘕形證,(暴症)癥瘕,是由於寒溫不調、飲食不消化,與臟氣相互搏結而產生的。如果腫塊固定不動,就直接稱為「癥」。如果腫塊雖然有結聚,但是可以移動,就稱為「瘕」(這裡的「症」字好像是多餘的)。「瘕」的意思是虛假的,表示可以移動。觀察病人,如果說話聲音嘶啞,中氣不足,說話聲音渾濁,氣虛說話拖長,想說卻說不出來,這種人是腹部有食物結聚,病屬於寒症,口裡經常有水流出(按:《聖惠》記載:觀察病人,如果說話聲音嘶啞,說話時舌頭捲起,想說卻說不出來,這種人是腹部有食物結聚,病屬於寒症,口中經常有水流出。《雞峰》的記載相同,只是將「舌」寫成「言」),四肢感到發冷,經常像發瘧疾一樣,飲食無法消化,經常感到悶悶的疼痛,這是食積引起的疾病。(出自《病源論》)(應該參考之前關於病因是飲食不消的條目以及脈象的記載。)
暴症,是由於腑臟虛弱,吃了生冷的食物,臟腑因為虛弱,無法消化,結聚成塊,突然發病,發病過程沒有逐漸變化的過程,所以稱為暴症。本來就是因為臟腑虛弱,所以疾病突然發生,如果發展成疾病,病人死亡的速度會很快。(出自同一本書)
戴氏說:積聚癥瘕,有積聚成塊不移動的,是「癥」;或是時有時無,或是上或是下,或是左或是右的,是「瘕」。(出自《鉤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