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100)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100)

1. 積聚

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慮之於始,則可為保脾之良策。(《景岳》)

病因飲食不消,症者,由寒溫失節,致腑臟之氣虛弱,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染漸生長塊段,盤牢不移動者,是癥也,言其形狀可徵驗也。若積引歲月,人即柴瘦,腹轉大,遂致死。(《病源論》)

瘕病者,由寒溫不適,飲食不消,與臟氣相搏,積在腹內,結塊瘕痛,隨氣移動是也,言其虛假不牢,故謂之為瘕也。(同上)

夫積者,傷滯也,傷滯之久,停留不化,則成積矣。且人之臟腑,皆觸冒以成疾病,惟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停滯難化,或吐或嘔,或泄或利。當是之時,法宜推蕩,然後助養脾胃。所謂推蕩者,更宜斟量人之虛實,傷滯之輕重而推蕩之,停滯一消,則不成積,克化失宜,久之必成積聚癥瘕矣。(《濟生續方》)

病因氣鬱痰血,方書之五積六聚,證狀不同,非謂食物所傷,留滯不去。蓋五積者,因喜怒憂思失志,以傷五臟,遇傳克不行而成病也。(《澹寮》)

諸書所載,皆以內為喜怒憂思七情之氣,剋制五臟,結而不散,乃成積聚之證(云云)。余忖度之,必是因氣結聚痰飲,或是積聚之物,而後能堅硬如此。發萌之初,早能辨其脈證,投以藥餌,或以導引之法,猶云庶幾。若其見形於皮膚之下,藥入腸胃,熏蒸之所不及,誠為難治之證。(《大成》)

氣無形故不成塊,然痰與食積死血,多因氣聚而成,是氣雖不為塊,而所以為塊者實由乎氣,故治積之法,以行氣為主。(《統旨》)(按:丹溪曰:氣不能作塊成聚,塊乃有形之物也,痰與食積死血而成也。葉氏實駁此說也。)

五積當從郁論,《難經》所謂因受勝己之邪,傳於己之所勝,適當旺時,拒而不受,因留為積。此皆抑鬱不伸而受其邪,故五積六聚治同郁斷。伏梁者,火之郁。肥氣者,木之郁。痞氣者,土之郁。息賁者,金之郁。奔豚者,水之郁。(按:以上系《儒門事親》節文)郁者,氣不舒而抑鬱成積,不獨聚可以氣言也。

故治積之法,以理氣為先,則津液流行,積聚何由而成。(《錦囊》)

上古穴居野處,無情欲之累,故病多外感,以故《素問》往往謂臟寒生滿病,又謂用力過度則絡脈傷,傷則血外溢於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能散而成積。今人多情欲,痰血氣鬱凝滯者比比皆是,故不敢引經以斷也。(《六要》)

大抵積塊者,皆因一物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盤,按之堅硬也。食積敗血,脾胃有之。痰涎之積,左右皆有之。(《保命歌括》)

病有因熱,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為沉(云云)。然則經言瘕病,亦有熱者也。或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當以脈證別之。(《原病式》)

白話文:

只有謹慎對待疾病的人,才能了解疾病的起因,並在開始時就加以考慮,這才是保護脾胃的好方法。(《景岳》)

病因是飲食不消化,這種情況是由於寒溫失調,導致臟腑之氣虛弱,飲食無法消化,積聚在體內,逐漸形成團塊,固定不動,這就是所謂的「癥」,指的是它的形狀可以觀察驗證。如果積聚的時間長了,人就會變得消瘦,肚子反而會變大,最終導致死亡。(《病源論》)

「瘕」這種疾病,是由於寒溫不適,飲食不消化,與臟腑之氣互相搏擊,積聚在腹內,形成團塊,疼痛且會隨著氣的運行而移動,這是因為它的實質是虛假的、不牢固的,所以稱為「瘕」。(同上)

所謂的「積」,指的是損傷和停滯。損傷和停滯時間久了,就會停留在體內無法消化,形成積聚。而且人的臟腑,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生病,其中脾胃最容易受到影響。因為每天都要飲食,稍有過量,就會停滯難以消化,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在這個時候,應該用藥物推動消化,然後再調養脾胃。所謂的「推蕩」,更應該根據每個人的虛實情況,以及損傷停滯的輕重程度來進行,停滯一旦消除,就不會形成積聚。如果消化功能失調,久而久之必然會形成積聚、癥瘕等病症。(《濟生續方》)

病因是氣鬱和痰血。醫書上說的「五積六聚」,症狀各不相同,並不是說單純的食物積滯不去。所謂的「五積」,是因為喜怒憂思等情緒失調,傷及五臟,導致氣機運行不暢,形成疾病。(《澹寮》)

許多醫書都記載,積聚是由於內在的喜怒憂思等七情之氣,壓制五臟,使氣機鬱結而不散,最終形成積聚的病症。我認為,積聚必定是因為氣結導致痰飲積聚,或是積聚了其他物質,才會變得如此堅硬。在疾病剛開始出現徵兆的時候,如果能夠及早辨別脈象和症狀,用藥物治療,或者使用導引的方法,或許還能有機會治好。如果積聚已經顯現在皮膚之下,藥物無法到達,就成了難以治療的疾病。(《大成》)

氣是無形的,所以不會形成塊狀,但是痰、食積和死血,大多是因為氣的聚集而形成,所以雖然氣本身不是塊狀物,但是形成塊狀物的根本原因還是氣的因素,所以治療積聚的方法,以疏理氣機為主。(《統旨》)(按:朱丹溪說:氣不會形成塊狀或聚積,塊是有形的物質,是由痰、食積和死血形成的。葉天士實際上反駁了這個說法。)

五積應該從情志鬱結方面來論治。《難經》說:如果受到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邪氣侵襲,邪氣就會傳到自身所能克制的臟腑,如果正好趕上臟腑旺盛的時候,臟腑會拒絕接受邪氣,導致邪氣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這都是因為情志鬱悶不舒,才會受到邪氣侵襲,所以五積六聚的治療方法應該與治療氣鬱相同。伏梁指的是火的鬱結,肥氣指的是木的鬱結,痞氣指的是土的鬱結,息賁指的是金的鬱結,奔豚指的是水的鬱結。(按:以上是《儒門事親》節選)鬱結指的是氣機不舒暢,鬱悶而形成積聚,不單單是聚積可以用氣來解釋。

因此治療積聚的方法,應該先疏理氣機,使體內的津液運行順暢,這樣積聚就沒有形成的機會。(《錦囊》)

上古時代的人們居住在野外,沒有情慾的困擾,所以疾病多為外感,因此《素問》經常說臟腑虛寒會產生腹脹的疾病,又說用力過度會損傷經絡,損傷後血液會溢出到腸外,與寒冷的汁液混合,形成凝結,無法消散,最終形成積聚。現在的人多有情慾,痰血和氣鬱凝滯的情況比比皆是,所以不敢引用經典來斷定。(《六要》)

一般來說,積塊都是由於某種物質作為根基,然後被血涎包裹,形成像杯子或盤子一樣的形狀,按起來堅硬。食積敗血在脾胃中形成,而痰涎的積聚則可能出現在左右兩側。(《保命歌括》)

病因也可能是熱。醫書說:小腸的熱會傳到大腸,形成虙瘕和沉積等病症。由此可見,醫書上說的瘕病,也有因熱而形成的。或者是由於陽氣鬱結,導致體內熱氣壅滯,形成堅硬不消的積塊,這就不是寒性瘕病,應該通過脈象和症狀來區分。(《原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