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99)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99)

1. 積聚

癥即積,瘕即聚,痃與癖則稍異其狀,大略如是已,後世更立痞塊之目,殊為無謂。至其治方,則積聚二證鮮能區別者,要不過就消磨一途而分輕重,今之所纂亦此忘也。如婦人之病,其類不一,具列於彼門,茲仍不登載。

源由總說,癥瘕癖結者,積聚之異名也,證狀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類,但從其所得或診其證狀以立名爾。且癥者為隱見腹內,按之形證可驗也。瘕者為瘕聚,推之流移不定也。癖者僻側在於脅肋(按:三證詳見後)。結者沉伏結強於內(按,此亦積,不須別立名)。然有得之於食,有得之於水,有得之於憂思,有得之於風寒,凡使血氣沉滯留結而為病者,治須漸磨潰消,使氣血流通,則病可愈矣。(《聖濟》)(按:《中藏經》曰:癥者繫於氣也,瘕者繫於血也。)

積聚之病,凡飲食血氣風寒之屬,皆能致之,但曰積曰聚,當詳辨也。蓋積者積迭之謂,由漸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堅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積;或聚或散者,本無形也,故無形者曰聚。

諸有形者,或以飲食之滯,或以膿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症塊者,皆積之類,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靜也;諸無形者,或脹或不脹,或痛或不痛,凡隨觸隨發,時來時往者,皆聚之類,其病多在氣分,氣無形而動也。故《難經》以積為陰氣,聚為陽氣,其義即此。凡無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積,其破難。

臨此證者,但當辨其有形無形,在氣在血,而治積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景岳》)

病因腑臟受邪,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腑臟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腑臟之氣所為也。腑者陽也,臟者陰也。陽浮而動,陰沉而伏。積者陰氣,五臟所生,始發不離其部,故上下有所窮已。聚者陽氣,六腑所成,故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有常處。諸臟受邪,初未能為積聚,留滯不去,乃成積聚。(《病源論》)

六腑屬於三陽,太陽利清氣,陽明泄濁氣,少陽化精氣,有如都會之府,主轉輸以為常也。夫苟六腑失常,則邪氣聚而不散,始發既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亦無常處,故在上則格,在下則脹,旁攻兩脅,如有痞塊,易於轉動,故非五積之比也。(《濟生》)

風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積。如經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息而成積。又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由此觀之,凡今人以瘧後成痞者,是即風寒之屬,類可推矣。但瘧由風寒,固易知也,而諸積於風,若不相干涉。不知飲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積,而風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

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過於飲食,邪食相搏,而積斯成矣。經曰: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信乎致積之由,多由於此,即血症氣痞之由,亦無出於此。然積以寒留,留久則寒多為熱;風以致積,積成則證已非風。故治此者,亦但當治其所留,不可發散,以再傷其真氣也。

白話文:

積聚

積聚二證,本質上指的是同類疾病的不同表現形式,後世增設「痞塊」一說實屬多餘。治療方面,積聚的區分並不明顯,主要以消散為主,輕重程度有所不同,現行醫學也沿用了這種方法。婦科疾病種類繁多,已另行詳述,在此不再贅述。

癥、瘕、癖、結都是積聚的不同名稱,症狀各有不同,但病因大致相同,只是根據病因或症狀來命名。癥是指隱藏於腹部,按壓可觸及的腫塊;瘕是指腫塊游移不定;癖則指位於脅肋的腫塊(詳見後文);結是指沉伏於體內、堅硬的腫塊(這也是積聚的一種,不必另立名稱)。積聚的病因包括飲食、水液、憂思、風寒等,導致氣血凝滯而發病,治療需逐步消散,使氣血通暢,疾病即可痊癒。(《聖濟總錄》)(《中藏經》認為:癥與氣有關,瘕與血有關。)

積聚的病因涵蓋飲食、血氣、風寒等因素,但「積」與「聚」需區別。「積」指逐漸形成的堆積,「聚」指聚集與消散不定。因此,堅硬不移的腫塊是有形的,稱為「積」;而或聚或散的腫塊是無形的,稱為「聚」。

有形的「積」,可能是飲食停滯或膿血積聚,形成腫塊,多屬血分病變,因血液有形且靜止;無形的「聚」,可能脹或不脹,痛或不痛,隨觸摸而出現,時有時無,多屬氣分病變,因氣無形且動。所以《難經》將積歸於陰氣,聚歸於陽氣,其義即在此。無形的「聚」較易消散,「積」則較難消除。

診斷積聚時,需辨明其有形或無形,以及是氣分還是血分病變,然後再針對性治療,即可掌握治療的大致方向。(《景岳全書》)

積聚的病因是陰陽失調,腑臟虛弱,感受風邪,邪氣搏於腑臟所致。腑屬陽,臟屬陰。陽氣浮動,陰氣沉伏。「積」是陰氣,源於五臟,初發時局限於某一部位;「聚」是陽氣,源於六腑,沒有固定的根源,遊走不定,疼痛部位也不固定。臟腑受邪初期並非積聚,邪氣停滯不去才形成積聚。(《病源候論》)

六腑屬於三陽,太陽主疏泄清氣,陽明主傳化濁氣,少陽主化生精氣,如同人體的交通樞紐,負責轉輸氣血。如果六腑功能失常,邪氣就會聚集而不散,初發時沒有固定的根源,遊走不定,疼痛部位也不固定,上則氣逆,下則腹脹,兩脅疼痛,如痞塊般,易於移動,與五積(指五種積聚)不同。(《濟生方》)

外感風寒也能導致積聚。經書記載:「虛邪入於人體,停滯不去,停留於腸胃之外、募原穴之間,停留在經絡之中,就形成了積聚。」又說:「病名伏梁,這是風寒之邪。」由此可見,現代人認為瘧疾後形成痞塊,就是風寒之邪導致的,其他積聚也大致如此。瘧疾由風寒引起很容易理解,但許多積聚與風寒似乎沒有關係。其實,飲食停滯不一定是寒邪引起的積聚,風寒之邪也不一定會形成積聚。

因此,只有飲食停滯遇上寒邪,或寒邪遇上飲食停滯,或者表邪未清而過食,邪氣與飲食相互搏結,才會形成積聚。經書記載:「虛邪之風與體虛相合,就會入侵人體。」確實,導致積聚的原因多與此有關,血症、氣痞的成因也與此相同。但積聚多因寒邪停滯,久之寒邪可化為熱;風邪導致積聚,積聚形成後,症狀就與風邪無關了。因此治療積聚,應治療其停滯的邪氣,不可發散,以免傷及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