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96)
內因類 (96)
1. 脹滿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陳粟米湯調下。如服補氣藥,不得服犯甘草有鹽氣藥。每日只得吃淡粥,又溫熱之物。一月後得食鹽。(《雞峰》)
治水蠱。
乾絲瓜(去皮剪碎),巴豆(十四粒),陳倉米
上用絲瓜乾者一捧許,去皮剪碎,與巴豆十四粒同炒,以巴豆黃為度,去巴豆,用絲瓜炒陳倉米如絲瓜之多少,米黃色,去絲瓜,碾米為末,清水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數服愈。蓋絲瓜如人之脈絡然,引巴豆之氣入皮膚故也。(《群書鈔方》引鮮于伯機《鉤玄》)(按:《肘後》治水蠱,用巴豆、杏仁二味。)
疏里磨積諸方,枳實湯,治腹脹發熱,大便秘實,脈多洪數,此名熱脹。(《濟生》)(按:即厚朴七物湯。)
《廣濟》療鼓脹,氣急衝心硬痛,鱉甲丸方。
鱉甲(炙),芍藥,枳實(炙),人參,檳榔(各八分),訶黎勒,大黃(各六分),桂心(四分),橘皮(四分)
上九味搗篩為末,蜜和為丸,空肚以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微利為度。(《外臺》)又《必效》青木香丸,療一切氣,腹脹滿,心痛氣冷,食不消。於本方去鱉甲、人參、橘皮,加青木香。
治水氣,心腹鼓脹,木香丸方。
木香(半兩),檳榔(半兩),硇砂(三分細研),青橘皮(二分湯浸去白瓤焙),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釅醋一大盞,熬硇砂、巴豆為膏,入末相和,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前,煎青橘皮湯下五丸。(《聖惠》)
化鐵丸,治諸氣蠱食蠱,腹肚腫脹,緊急如鼓,妨悶氣促,不能坐臥,飲食頓減,手足乾瘦,累治不效者,服之即瘥,兼治翻胃,神驗。
五靈脂(去砂石揀淨者),陳橘皮(不去白揀真者),青橘皮(不去白揀真各一兩),陳糯米(揀淨者一合省),巴豆(去殼並心膜)
上各銼碎,用慢火先炒五靈脂香透,次下青皮,候變色,又下陳皮,亦變赤色,卻下糯米、巴豆在內同炒,唯要糯米色黃赤,取出以紙攤淨地上,出火氣,揀去巴豆不用,或只留三五粒在內亦得,為細末,用好酸米醋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蔥湯或茶湯下,婦人醋湯或艾湯下。(《衛生家寶》)
紅丸子,治一切飲食不化,氣滿膨脹。
紅丸子(二百粒,用巴豆二十粒,去殼同炒,取巴豆色變為度。)
上用橘皮湯送下,(按:此句下脫不字)拘時。煎木香湯下,尤佳。(《朱氏》)
三稜煎丸,順氣寬中,消積滯,化痰飲,治中腕氣痞,心腹堅脹,脅下緊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噫氣不通,嘔吐痰逆,飲食不下,大便不調,或泄或秘。
京三稜(生細銼半斤搗為末以酒二升銀石器內熬為膏),青橘皮(去白二兩),蘿蔔子(微炒二兩),乾漆(炒二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令黃二兩),神麯(碎炒二兩),麥糵(炒三兩),硇砂(飛研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字到半錢,用陳年小米湯調服。如果正在服用補氣的藥,就不能服用含有甘草和鹽分的藥。每天只能吃清淡的粥,而且要溫熱的食物。一個月後才可以吃鹽。(出自《雞峰》)
治療水蠱病。
乾燥的絲瓜(去皮切碎)、巴豆(十四粒)、陳年倉米。
取乾燥絲瓜一把的量,去皮切碎,和十四粒巴豆一起炒,炒到巴豆呈現黃色時,取出巴豆。再用絲瓜炒陳年倉米,量與絲瓜相當,炒到米呈現黃色時,取出絲瓜。把米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丸,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百丸,連續服用幾次就會痊癒。絲瓜像人體的脈絡一樣,可以引導巴豆的藥性進入皮膚。(出自《群書鈔方》引用鮮于伯機《鉤玄》)(備註:《肘後》治療水蠱,只用巴豆和杏仁兩種藥。)
《疏里磨積諸方》中的枳實湯,可以治療腹脹發熱、大便乾硬不通、脈象多洪大且跳動快的病症,這種情況稱為熱脹。(出自《濟生》)(備註:其實就是厚朴七物湯。)
《廣濟》記載治療鼓脹病,這種病會出現氣喘急迫、心臟部位疼痛、腹部硬滿的症狀,可以用鱉甲丸。
鱉甲(炙烤)、芍藥、枳實(炙烤)、人參、檳榔(各八分)、訶子、大黃(各六分)、桂心(四分)、橘皮(四分)
以上九味藥材搗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丸,空腹用酒送服,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到三十丸,一天服用兩次,以微微腹瀉為度。(出自《外臺》)另外,《必效》中的青木香丸,可以治療各種氣病、腹部脹滿、心痛氣冷、消化不良的症狀。在原方中去除鱉甲、人參、橘皮,加入青木香。
治療水氣引起的心腹鼓脹,可以用木香丸。
木香(半兩)、檳榔(半兩)、硇砂(磨成細末三分)、青橘皮(二分,用熱水浸泡後去除白色部分再烤乾)、吳茱萸(半兩,用熱水浸泡七次後烤乾並稍微炒過)、巴豆(三十枚,去除外殼和心膜,研磨後用紙包裹壓榨去除油脂)。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一大杯濃醋,熬煮硇砂和巴豆成膏狀,再加入藥粉混合,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在飯前,用煎好的青橘皮湯送服五丸。(出自《聖惠》)
化鐵丸可以治療各種氣病、蠱病、食積引起的腹部腫脹、腹部如鼓般緊繃、胸悶氣促、無法坐臥、食慾大減、手腳乾瘦、多次治療無效的病症,服用後就能痊癒,同時也能治療胃病,效果神奇。
五靈脂(去除砂石,挑選乾淨的)、陳年橘皮(不去除白色部分,挑選好的)、青橘皮(不去除白色部分,挑選好的,各一兩)、陳年糯米(挑選乾淨的,一合)、巴豆(去除外殼和心膜)。
將以上藥材分別切碎,用小火先炒五靈脂到香味透出,然後放入青皮,等到變色,再放入陳皮,也炒到變赤色,最後放入糯米和巴豆一起炒,只要糯米炒到黃赤色就可以取出,放在紙上散開去除火氣。挑出巴豆不用,或者只留三五粒在裡面也可以。將藥材磨成細末,用好的酸米醋浸泡蒸熟的餅,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用蔥湯或茶湯送服,婦女則用醋湯或艾草湯送服。(出自《衛生家寶》)
紅丸子可以治療各種飲食不消化,氣脹腹滿的症狀。
紅丸子(二百粒,用巴豆二十粒,去除外殼一同炒,以巴豆變色為度。)
用橘皮湯送服,不拘時間。用煎好的木香湯送服,效果更好。(出自《朱氏》)
三稜煎丸,可以順氣寬中、消除積滯、化解痰飲,治療胃脘部氣滯、心腹脹滿、脅下緊硬、胸悶不暢、氣喘氣短、打嗝不順暢、嘔吐痰液、飲食不下、大便不正常(或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京三稜(生用,切細,半斤,搗成粉末,用二升酒在銀器中熬煮成膏)、青橘皮(去除白色部分,二兩)、蘿蔔子(稍微炒過,二兩)、乾漆(炒過,二兩)、杏仁(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炒黃,二兩)、神麯(搗碎炒過,二兩)、麥芽(炒過,三兩)、硇砂(飛研成粉,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