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92)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92)

1. 脹滿

石頑治文學顧若雨,鼓脹喘滿,晝夜不得寢食者二十餘日。吾吳名醫,用大黃三下不除,技窮辭去。更一醫,先與發散,次用消克破氣二十餘劑,少腹至心下,遂堅滿如石,腰脅與䏚中皆疼痛如折,亦無措手而退。彼戚王墨公邀余往診,脈得弦大而革,按之漸小,舉指復大。

詢其二便,則大便八九日不通,小便雖少而清白如常。此由克削太過,中氣受傷,濁陰乘虛,僭據清陽之位而然。以其濁氣上逆,不便行益氣之劑,先與生料六味丸,加肉桂三錢,沉香三分,下黑錫丹二錢,導其濁陰。是夜即脹減六七,胸中覺飢,清晨便進糜粥,但腰胯疼軟,如失兩腎之狀。

再劑胸腹全寬,少腹反覺微硬,不時攻動。此大便欲行,津液耗竭,不能即去故也。診其脈僅存一絲,改用獨參湯,加當歸、枳殼,大便略去結塊,腰痛稍可,少腹遂和。又與六味地黃,仍加肉桂、沉香,調理而安。(《醫通》)

溫中消脹諸方,殿中丞郭中妹十歲,病腹色不變,按之而大,不陷,心腹下痞滿,得之因取轉數多,病已月餘。兆按《甲乙經》云: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殼然不堅。遂與仲景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小其服,凡經二十日,脹消而已。(《雞峰》)

大半夏湯,主胃中虛冷,腹滿塞下氣方。

半夏(一升),大棗(二十枚),甘草,附子,當歸,人參厚朴(各二兩),桂心(五兩),生薑(八兩),茯苓,枳實(各二兩),蜀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又溫胃湯,主胃氣不平,時脹咳,不能食,於本方去半夏、大棗、桂心、生薑、茯苓、枳實,加橘皮、芍藥、乾薑。(《衍義》曰:此治虛寒從下上之脹滿,與寒積在脅下偏痛,用大黃附子湯之法,截然兩途)《直指》溫胃湯,治冷則氣聚,脹滿不下食,干大半夏湯去桂心、茯苓、枳實,加橘皮。

治脾胃不和,中寒虛脹,人參湯方。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肉豆蔻(去殼),檳榔(銼),木香(各一分),白朮,訶黎勒皮(半生半炮),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蓬莪朮(煨銼),京三稜(煨銼各一兩)

上一十味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生薑三片,木瓜一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聖濟》)

冶虛冷䐜脹,及嘔逆醋心,翻胃不能食,面色萎黃,人參湯方。

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白朮(各一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二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去滑焙二兩半),甘草(炙銼三分)

上八味粗搗篩,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再。(同上)《統旨》參朮健脾湯,於本方去桂,加砂仁。又化滯調中湯,於健脾湯去甘草,加神麯、山楂、麥芽。

白話文:

顧若雨是個研究文學的人,他得了肚子脹氣、呼吸困難、胸悶的病,日夜無法躺臥、吃不下飯,已經二十多天了。吳地的名醫曾用大黃瀉下三次都沒效,沒辦法只好辭退。換了一位醫生,先用發散的藥,接著用消食、破氣的藥二十多帖,結果肚子到心窩處反而變得堅硬脹滿如石頭,腰部、脅肋和背部都疼痛得像要斷了一樣,也沒辦法只好退走了。顧若雨的親戚王墨公請我去看診,我診斷他的脈象是弦大而革,按下去會縮小,放開又會變大。

我問他的大小便情形,得知他已經八九天沒大便,小便雖然少但顏色清澈如常。這病是因為先前用藥過於強烈,傷到中氣,導致陰濁之氣趁虛上竄,佔據了清陽的位置。因為濁氣上逆,不適合用補氣的藥,所以先給他服用加了肉桂三錢、沉香三分的生料六味丸,並用黑錫丹二錢來引導濁陰下行。當晚他的脹氣就消減了六七分,胸中感到飢餓,早上就能吃稀粥了。但腰部和髖部卻感到痠軟,好像失去了兩個腎臟一樣。

再服藥後,胸腹完全舒暢了,但小腹反而覺得有點硬,時不時地在蠕動。這是因為大便想要出來,但津液耗竭,所以沒辦法馬上排出來。診斷他的脈象只剩下一絲,就改用獨參湯,加當歸、枳殼,大便排出一些結塊,腰痛稍微好轉,小腹也順和了。之後又給他服用加肉桂、沉香的六味地黃丸調理,才痊癒。


殿中丞郭中妹十歲,得了肚子脹大的病,肚子顏色沒有改變,按下去是脹大但不陷下去,心腹下部脹滿,是因為之前翻來覆去轉動太多次造成的,病已經一個多月了。我依照《甲乙經》所說:「三焦脹,氣滿於皮膚中,像是外殼一樣不堅硬。」於是給他服用張仲景的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減少劑量,大約經過二十天,脹氣就消除了。


大半夏湯,主要治療胃中虛寒、肚子脹滿、氣往下走的症狀。

藥方組成:半夏一升,大棗二十枚,甘草、附子、當歸、人參、厚朴各二兩,桂心五兩,生薑八兩,茯苓、枳實各二兩,蜀椒二百粒。

將以上十二味藥搗碎,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服用。


溫胃湯,主要治療胃氣不調、時常脹氣咳嗽、不能進食的症狀。這個藥方是在原本的方子中去掉半夏、大棗、桂心、生薑、茯苓、枳實,加入橘皮、芍藥、乾薑。

(《衍義》說:這個方子是治療虛寒從下往上引起的脹滿,和寒積在脅下引起的偏痛,用大黃附子湯的治療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況。)

《直指》溫胃湯,治療因為寒冷導致氣聚、脹滿、吃不下飯,是在大半夏湯的基礎上,去掉桂心、茯苓、枳實,加入橘皮。


治療脾胃不和、中焦虛寒引起的脹氣,可以用人參湯。

藥方組成:人參、白茯苓(去黑皮)、肉豆蔻(去殼)、檳榔(磨碎)、木香各一分,白朮、訶黎勒皮(一半生用一半炮製)、陳橘皮(用熱水泡過後去白膜,各半兩),蓬莪朮(煨過磨碎)、京三稜(煨過磨碎,各一兩)。

將以上十味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杯,生薑三片,木瓜一片,一起煎煮到剩八分,去掉藥渣趁熱服用。


治療虛寒引起的腹脹、嘔吐、反胃、吃不下飯、面色萎黃,可以用人參湯。

藥方組成:人參、白茯苓(去黑皮)、白朮各一兩,厚朴(去粗皮用生薑汁炙過二兩),陳橘皮(用熱水泡過後去白膜,烘乾)、桂(去粗皮各一兩),半夏(用熱水洗七次,去除滑膩烘乾二兩半),甘草(炙過磨碎三分)。

將以上八味藥搗碎篩過,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杯半,放入生薑五片,煎煮到剩七分,去掉藥渣,空腹溫服,每天兩次。

(《統旨》認為參朮健脾湯,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掉桂,加入砂仁。又認為化滯調中湯,是在健脾湯的基礎上,去掉甘草,加入神麯、山楂、麥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