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91)
內因類 (91)
1. 脹滿
脹滿多因以漸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須分其有餘不足、新久淺深、寒熱之異,然後或分消,或消導,或升降,或散堅,或健脾胃,或扶正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皆宜隨證加減,切不可妄下。大抵寒脹多,熱脹少,脈浮實者易治,脈沉虛者難治。然因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
如初起大實大滿,氣滯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不可,又不必拘泥。且先以疏利,利後便宜調養。若補之太早,邪氣愈盛,則脹滿漸加,雖欲攻利,邪不能伏而反有所助也。治之者當識先後虛實,斟酌用藥,量其脈證為的確也。(《統旨》)
脹滿之疾,雖亦腹脹,卻不至腫,不如鼓脹之生死相關。或因傷食,消導可已。或因氣滯,行氣即痊。有久有暫,實者峻下之,上鬱則奪之也。蓄血者,用破血藥。病後氣虛作脹,惟補益元氣,使元氣歸元即愈。(《沈氏》)
治宜理脾肺腎不宜利藥,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不察病起於虛,急於作效,衒能希賞。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去死不遠。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亦須順時加減用之云云。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餘年,根深矣,勢篤矣,欲求速效,自求禍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脹病將終,不可與利藥耶?予曰:灼知其不因於虛,受病亦淺,脾胃尚壯,積滯不痼,而又有可下之證,亦宜略與疏導。若援張子和浚川散、禹功丸為例,行迅攻之策,實所不敢。(《格致餘論》)
治宜溫補下元,(治驗)脹滿之疾,穀食不消,小便不利,腹皮脹急而光,內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謂之鼓脹,不察其致之者有由也。《內經》曰: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寒水膀胱經也。《靈樞經》曰:下焦溢而為水。《靈蘭秘典》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歷考三書,可見小便之不利,由下焦元氣虛寒,以致濕氣壅遏於膚里膜外之間,不得發越,勢必腫滿,是腫滿之疾,起於下元虛寒也。若非溫補下元,則小便何能獨利。且夫人之胃,如釜甑然,釜底火旺,則熱氣熏蒸,甑炊易熟。若徒有水而無火,則無氣上升,物何由熟,即此可以例觀矣。故治脹滿者,先宜溫補下元,使火氣盛而溫氣蒸發,胃中溫暖,穀食易化,則滿可寬矣。夫清氣既升,則濁氣自降,濁氣降則為小便也,小便利,脹有不消乎。語謂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惟此氣流行,斯為云為雨也。今之醫者,一遇此疾,則曰《內經》有言,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土虛則濕停,濕停則滲透肌膚,遍身腫滿,不可不通利也。輒用利小便及補中之劑,如五苓散、胃苓湯加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法未為爽,然乎謬乎?顧服之愈多而小便愈少,腫脹愈急,何故哉?不溫補下元,而徒以通利之藥施之也。果若此,豈惟不效,則下元益虛,真氣益弱,死期且至,安望其有瘳乎。余嘗究心《靈·素》。參會易理,憬然有得於中,且施之病者,隨試輒效,故筆之於冊,以公我之同志。(《赤水》)(按:此論為壯原湯而發,其方今錄在《水氣》中。)
白話文:
脹滿這種病通常是慢慢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必須分辨它是屬於「有餘」還是「不足」,是新發的還是久病的,病程是淺還是深,是寒性還是熱性。然後才能分別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像是疏導氣機、消食導滯、調整升降、軟化腫塊、健脾胃、扶助正氣等等。寒性的用溫熱藥,熱性的用寒涼藥。這些都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加減用藥,絕對不能隨意亂用藥。
一般來說,寒性脹滿比較多見,熱性脹滿比較少見。脈象浮而有力的,比較容易治療;脈象沉而無力的,比較難治療。其中,因為脾胃虛弱引起的脹滿非常多,屬於濕熱的比較少。但也有不少是因為積食造成的。
如果剛發病時,感覺肚子脹得很厲害,實證明顯,是氣滯加上內傷,脈象洪大有力,這種情況非用瀉法不可,不必過於拘泥常規。可以先用疏導的藥物,等瀉下後再進行調理。如果太早補益,邪氣會更盛,導致脹滿加重。到那時即使想用攻瀉的方法,邪氣也難以去除,反而會助長邪氣的勢力。治療的人應當分辨疾病的先後虛實,斟酌用藥,並根據脈象和症狀來確定治療方案。
脹滿這個病,雖然也像腹脹,但不會腫到像鼓脹那樣危及生命。有些是因為吃東西不消化引起的,用消食導滯的方法就可以治好;有些是因為氣滯引起的,用行氣的方法就可以痊癒。病情有輕有重,對於實證,要用峻猛的瀉藥;對於上焦氣機鬱結,要用瀉法使氣機下降。如果是體內有瘀血,要用活血化瘀的藥。如果是病後氣虛導致的脹滿,只要補益元氣,使元氣恢復正常就可以治好。
治療脹滿的原則應該是調理脾、肺、腎,而不是用利尿的藥物。從治療效果來看,調理脾胃是首要的,還要滋養肺金來克制肝木,這樣脾胃就不會受到肝木的侵犯;滋養腎水來克制心火,這樣肺氣才能清肅。還要減少鹽分的攝入,防止助長邪氣;斷絕妄想,保護正氣。這樣病自然就會好轉。有些醫生不了解病是虛引起的,急於求成,想炫耀自己的醫術來獲得獎賞。病人因為肚子脹得難受,喜歡用利尿的藥物來求一時的舒服。他們不知道,雖然可以暫時舒服一天半天,但腫脹會越來越嚴重,邪氣更盛,真氣受損,離死亡就不遠了。古代有個方子叫「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紫金丸」,能夠制肝補脾,非常對症,但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和季節加減用藥。這個病的形成,有的三五年,有的十幾年,病根已經很深,病勢也很嚴重,如果想求速效,那就是自找麻煩。懂得養生之道的人,才能治好這個病。
有人問:脹病將要結束,不能用瀉藥嗎?我說:如果確定它不是因為虛弱引起的,並且病程比較淺,脾胃功能還不錯,只是積滯比較頑固,而且有可以使用瀉藥的證候,也可以稍微用一些疏導的藥物。但像張子和的「浚川散」、「禹功丸」那樣快速攻下的方法,實在不敢使用。
治療脹滿應該用溫補下元的方法。這種病表現為食穀不消化,小便不暢,肚子脹得緊繃發亮,但內部卻空空如也,像鼓一樣。一般人把它叫做「鼓脹」,但沒有仔細研究其原因。《內經》說:「脹,取三陽。」這裡的「三陽」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靈樞經》說:「下焦溢而為水。」《靈蘭秘典》說:「膀胱是州都的官,儲藏津液,氣化功能正常才能排泄。」由此可見,小便不通是由於下焦元氣虛寒,導致濕氣鬱積在皮膚和筋膜之間,無法發散,所以必然會腫脹。所以說,腫脹這個病,是從下元虛寒開始的。如果不用溫補下元的方法,小便怎麼可能通暢呢?人的胃就像一個鍋,鍋底火旺,熱氣就能蒸騰,鍋裡的東西就容易煮熟。如果只有水而沒有火,就沒有熱氣上升,食物怎麼可能煮熟?這個道理可以用來類比治療脹滿。所以治療脹滿,應該先溫補下元,使火氣旺盛,熱氣蒸發,胃裡溫暖,食物容易消化,脹滿自然就會緩解。清氣上升,濁氣自然下降,濁氣下降就會變成小便。小便通暢,脹滿自然就會消失。就像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只有氣機順暢運行,才會形成雲和雨。
現在的醫生,一遇到這個病,就說《內經》說過「諸濕腫滿,皆屬脾土」。認為脾虛導致濕氣停滯,濕氣滲透到皮膚,導致全身腫脹,必須通利小便。他們經常使用利尿和補脾的藥物,像「五苓散」、「胃苓湯」加上木通、車前子、大腹皮、滑石之類,方法看起來沒有錯,但是對嗎?事實上,越吃藥小便越少,腫脹越嚴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沒有溫補下元,只是用通利的藥物來治療。如果這樣做,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使下元更虛,真氣更弱,離死亡就不遠了,又怎麼可能治好呢?我曾經深入研究《靈樞》、《素問》,並結合《易經》的道理,心中有所感悟,並且將這些理論運用到臨床,效果很好,所以我將它們記錄下來,供同道們參考。 (按:這段話是為了闡述「壯原湯」的理論,這個方子記錄在《水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