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90)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90)

1. 脹滿

(同上《鼓脹門》)

蟲鼓,(互見蛔蟲門)人有單腹脹滿,四肢手足不浮腫,經數年不死者,非水鼓也。蓋水鼓不能越兩年,未有不皮膚流水而死者。今經數年不死,皮膚又不流水,豈是水鼓之證,乃蟲結於血之中,似鼓而非鼓也。夫此證何因而得?飲食之內或食生菜,而有惡蟲之子,入腹而生蟲,或食難化之物,久變為蟲,血即裹之不化,日積月累,血塊漸大,蟲生遂多,所用食物止供蟲食,即水穀入腹所化之血,亦為蟲之外郭,而不能灌注於各臟腑矣。或問:此等之病既非水鼓,初起之時,何以知其是蟲鼓與血鼓也?吾辨之於面焉,凡面色淡黃之中,而有紅點或紅紋者是也;更驗之於腹焉,凡未飲食而作疼,既飲食而不痛者是也。(《辨證錄》)

變證,久脹不已,則食不消而變下痢。所以然者,脾胃為表裡,脾土消水穀,胃為水穀之海,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故食不消也。而冷移入大腸,大腸為水穀糟粕之道路,虛而受冷,故變為痢也。(《病源論》)(按:《聖濟》曰:脾胃既虛,則難以腐熟水穀,故脹久不已,則令人變飲濕之疾。)

脹滿不已,變證多端,或腸鳴氣走漉漉有聲,或兩脅腰背痛連上下,或頭痛嘔逆,或胸滿不食,或大小便為之不利,未有不因脹滿而枝蔓焉。(《濟生》)

死證,其若久病羸乏,卒然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利頻頻,百藥遍嘗,未見一愈者耳。(《直指》)

脹滿得之未久,或脹或消,腹皮稍軟,不泄不喘,隨治隨瘥。若臍心突起,利後復脹急,久病羸乏,喘息不得安,名曰脾胃俱敗,無有愈期。(《得效》)

前賢論蠱腫之證有五不治者,面黑如黴,肚大青筋,掌中無紋,腳腫無坑,臍中凸起。此五證亦能治之,間有得生者。如敗下黑水者不治,陽事不舉者不治。(《壽世》)

至咳嗽失音,青筋橫絆腹上,及爪甲青,卒腫,頭面蒼黑,嘔吐頭重,上喘下泄者,皆不治。腹脹誤用攻藥,暫寬復脹者,皆不治。(《醫通》)

治法概略,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濕,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蘭室秘藏》)(按:此下文既錄在辨證要領中,宜並參。)

脹滿屬寒,或內傷,或諸氣,或因病數服通利藥,脾胃虛而致者為甚多,屬濕熱者少,至積成者亦甚有之。但古方多不分治,如禹餘糧丸類,燥熱氣血之劑,於內郁之火,豈得不反有所助邪。夫治是疾,遇大實滿燥實,痞閉氣滯,或始由內傷,脈洪實者,非下之不可。然有服下劑過多,或瀉痢後所致,或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而成者,皆宜補脾行濕。

蓋此際正氣已衰矣,況積而脹乎,故云平治之。又如血蓄血瘀致者,當從血藥治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結者散之,清濁混者分消之,或升降其氣,或消導,皆宜適事為故可也。(《玉機》)

白話文:

脹滿

蟲鼓(可參看蛔蟲門):有些人肚子單獨脹大,四肢手腳卻不浮腫,經過好幾年還沒死,這並不是水鼓。水鼓通常活不過兩年,而且都會皮膚潰爛流水而死。現在經過好幾年沒死,皮膚也沒流水,這怎麼會是水鼓的症狀?這是因為有蟲結在血液中,看起來像鼓脹,但又不是真的鼓脹。這種病是怎麼來的呢?可能是因為吃了生的蔬菜,裡面有惡蟲的卵,進入肚子裡就生了蟲。也可能是因為吃了難消化的東西,久了就變成蟲,血塊包住這些蟲不讓它們消化,日子久了,血塊越變越大,蟲也越來越多。人吃的東西都變成蟲的食物,連吃進去肚子裡化成的血,也變成蟲的外殼,無法滋養各個臟腑了。

有人問:這種病既然不是水鼓,那在剛開始的時候,怎麼分辨是蟲鼓還是血鼓呢?可以從臉色來判斷,凡是臉色淡黃中帶有紅點或紅紋的就是;也可以從肚子來驗證,凡是沒吃飯時會痛,吃飯後就不痛的就是。

變證:脹滿的症狀如果久久不好,就會消化不良,進而拉肚子。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脾胃互為表裡,脾臟負責消化食物,胃是食物的倉庫。如果脾虛,寒氣積久,脾氣衰弱,就會消化不良。而寒氣又會轉移到大腸,大腸是排泄食物殘渣的通道,虛弱又受寒,就會變成拉肚子。

(註:《聖濟總錄》提到:脾胃虛弱,就難以消化食物,所以脹滿久久不好,就會讓人變成喝水都拉肚子的疾病。)

脹滿久久不好,變化很多,可能腸鳴咕嚕作響,或兩脅、腰背疼痛連帶上下,或頭痛想吐,或胸悶吃不下,或大小便不順暢,這些都是因為脹滿而延伸出來的症狀。

死證:如果久病身體虛弱,突然肚子脹滿,喘不過氣來,而且肚臍突出來,或者頻繁拉肚子,吃了很多藥都沒效,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

脹滿發生不久,時好時壞,肚子摸起來還算軟,也沒有拉肚子或喘氣,這樣的話只要及時治療,很快就會好。如果肚臍突出來,拉肚子後又馬上脹滿,久病身體虛弱,喘不過氣來,這就表示脾胃都衰敗了,很難治好。

以前的人說,蠱腫(一種腹部腫脹的病)有五種難治的症狀:臉色黑如煤炭,肚子大而且有青筋,手掌沒有紋路,腳腫起來沒有凹陷,肚臍凸出來。雖然有這些症狀,但還是可以嘗試治療,偶爾也有治好的例子。但如果拉出像墨汁一樣的黑水,或者男性陽痿,就沒辦法治了。

另外,如果出現咳嗽失聲,青筋橫在肚子上,指甲也變青色,突然腫脹,頭臉發黑,嘔吐頭暈,上氣不接下氣又一直拉肚子,這些都是沒救的。肚子脹滿,誤用攻下的藥,雖然暫時緩解,但馬上又脹起來,也是治不好的。

治療方法:肚子脹滿,應該從體內著手治療。所謂「中滿者瀉之於內」,指的是脾胃有病,應該讓身體上下的濕氣分開排出。下焦就像水溝一樣,氣血自然就會分化,不需要用藥去強行排泄。

脹滿的原因大多是寒氣、內傷、氣滯,或是因為生病吃了太多通利藥,導致脾胃虛弱,很少是因為濕熱引起的,但也有因為積累而成的。古代的藥方大多沒有仔細區分病因來治療,像禹餘糧丸之類的藥,太過燥熱,對於體內鬱積的火氣,反而會助長邪氣。

治療脹滿,如果遇到肚子脹滿又乾燥,有痞塊閉塞,氣滯,或是因為內傷,脈象洪大有力,就應該用攻下的藥來治療。但如果是吃太多攻下藥,或是拉肚子之後,或是本來脾胃就虛弱,無法運化而引起的脹滿,就應該用補脾、祛濕的藥來治療。

因為這時候正氣已經衰弱了,更何況還積聚了脹滿,所以說要「平治之」。如果是由於血瘀積聚而引起的脹滿,就要用活血化瘀的藥來治療。總之,寒性的病就用熱藥,熱性的病就用寒藥,有積結就散開,清濁不分就分開來,可以調整氣的升降,也可以用消食導滯的方法,總之要依照實際情況來選擇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