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89)
內因類 (89)
1. 脹滿
宜用極苦極寒之藥,如當歸龍薈丸,或四物湯加宣胡二連、蘆薈,俱用醋製,可一服而效也。有氣虛不能裹血,血散作脹,必其人大便不堅,或時結時溏,溏則稍減,結則漸加,小便清利,甚則渾白如泔,其脈緩大而滯,氣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溫耗氣之藥,宜四君子去白朮,加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以固其氣中之血。
有血虛不能斂氣,氣散作脹,必其人煩熱便燥,小便黃數,其脈浮數而弦,人迎尤甚,慎不可用苦寒傷胃之藥,宜四物湯去地黃,加黃耆、肉桂、甘草、煨姜,以和其血中之氣。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而澀,局方七氣湯。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生薑瀉心湯,加木香、厚朴。
脾胃不溫,不能腐熟水穀而脹,附子理中湯。腎臟虛寒,不能生化脾土而脹,濟生腎氣丸。中滿,腹內堅硬如盤,不能坐臥,大小便澀滯,上氣喘促,面色痿黃,通身虛腫者,此寒熱錯雜膠固於中,營衛血氣凝滯於內也,分消湯、分消丸,詳寒熱多少,或加減用之,諸七氣選用亦可。氣口脈緊滑,噁心飽悶,口乾內熱者,是食積,枳實導滯丸。
飽食奔走,或跌撲凝血不散,或婦人血聚而成腫脹,腹上有青紫筋,腹中按之疼,脈來弦澀,當作蓄血治之。怒甚氣逆,腹脅脹滿,兩手脈弦,青皮、陳皮、木香、山梔、柴胡、枳殼、歸尾、桃仁、芍藥、薄桂。
嗜酒之人,病腹脹如斗,前後溲便俱有血,用利藥轉加,其脈數而澀,此得之濕熱傷脾陰,不能統血,胃雖受谷,脾不輸運,故成痞脹,當理脾氣,祛濕熱,兼養血之劑,如枳實、黃連、炮薑、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之類,白芍、烏梅收脾陰,黃連、枳實瀉脹滿,歸、膠補營血,苓、半去涎飲,砂仁醒脾氣也。倘觸動平昔所蓄之濕熱,脹滿逆上喘急者多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醫通·腹滿門》)
夫脹皆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致水穀聚而不散,故成脹滿。飲食不節,不能調養,則清氣下降,濁氣填滿胸腹,濕熱相蒸,遂成此證。小便短澀,其病膠固,難以治療,用半補半瀉之法,健脾順水寬中為主,不可過用猛烈,反傷脾胃,病再復脹,不可治也,宜分消湯、分消丸,隨寒熱虛實加減治之。
蓄血成脹,腹上青紫筋見,或手足有紅縷赤痕,小水利,大便黑,《金匱》下瘀血湯;不應,抵當丸去水蛭,加樗雞,作丸,空腹日進梧子大三丸,血下止後服,輕則散血消脹湯。婦人血腫煩躁,漱水不欲咽,神昏善忘,小便多,大便黑,散血消脹湯。虛人血蠱,琥珀人參丸。
或因產崩血虛,或瘀血不散,亦成腫脹,其人必脈澀面黑,不可作水濕治之。如面色枯槁,肢體消瘦,單腹脹急而塊壘不平者,皆屬火脹,此非水腫,無慮助腎水之邪也。若脈弦細澀,雖能飲食,終亦必亡。火腫誤服《金匱》腎氣等藥,急投連、柏、金鈴、白芍之類,仍用桂、附少許,為熱因熱用之嚮導,庶可挽回。若喘瀉肢枯,脈無胃氣者,不救。
白話文:
脹滿
應該使用極苦寒的藥物,例如當歸龍薈丸,或是四物湯加上延胡索、黃連、蘆薈,全部都要用醋來炮製,通常吃一次就會見效。有些人是因為氣虛,無法控制血液,導致血液散開而形成腹脹,這種人通常大便不正常,可能時而乾硬,時而稀溏,拉稀的時候腹脹會稍微減輕,大便乾硬時則會加重,小便清澈量多,嚴重時會像米湯一樣渾濁發白,脈象會呈現緩慢、粗大且滯澀,寸口的脈象會更加明顯。絕對不能使用辛辣溫熱、會消耗氣的藥物,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去掉白朮,加入木香、澤瀉、當歸、芍藥,來鞏固體內控制血液的氣。
有些人是因為血虛,無法收斂氣,導致氣散開而形成腹脹,這種人通常會覺得煩躁發熱、大便乾硬、小便黃且次數多,脈象會呈現浮、數且弦,人迎脈會更加明顯。絕對不能使用苦寒、會傷害脾胃的藥物,應該使用四物湯去掉地黃,加入黃耆、肉桂、甘草、煨薑,來調和血液中的氣。如果過度憂慮思考,導致脾胃受損,造成心腹脹滿、呼吸急促、煩悶不安、腸鳴且腸胃蠕動時會有聲音、大小便不順暢,脈象虛弱而澀,可以使用局方七氣湯。如果濁氣停留在上部,就會產生胸腹脹滿,可以使用生薑瀉心湯,加入木香、厚朴。
如果脾胃虛寒,無法消化吸收食物,也會造成腹脹,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如果腎臟虛寒,無法生化脾土,也會造成腹脹,可以使用濟生腎氣丸。如果腹部脹滿,腹內堅硬如盤,無法坐臥,大小便不順暢,呼吸急促,面色枯黃,全身虛腫,這是寒熱錯雜交結在體內,導致營衛血氣凝滯,可以使用分消湯、分消丸,需要仔細辨別寒熱的輕重程度,來決定藥物的加減。前面提到的七氣湯也可以選擇使用。如果寸口脈象呈現緊而滑,同時有噁心、飽悶、口乾、內熱等症狀,這是因為食物積滯,可以使用枳實導滯丸。
如果吃飽飯後奔跑,或是跌倒碰撞導致瘀血沒有散開,或是婦女體內血液聚集形成腫脹,腹部會有青紫的筋絡,按壓腹部會疼痛,脈象呈現弦而澀,應該按照瘀血的病症來治療。如果情緒過於憤怒,導致氣逆,造成腹部和脅肋脹滿,兩手的脈象呈現弦,可以使用青皮、陳皮、木香、山梔、柴胡、枳殼、當歸尾、桃仁、芍藥、薄桂。
嗜酒的人,如果腹脹如斗,大小便都有血,使用利水藥物反而會加重病情,脈象呈現數而澀,這是因為濕熱損傷了脾陰,導致脾臟無法統攝血液。雖然胃能接受食物,但脾臟無法將養分運送到全身,所以形成痞脹。應該調理脾氣,祛除濕熱,同時使用養血的藥物,例如枳實、黃連、炮薑、半夏、茯苓、當歸、芍藥、阿膠、烏梅、砂仁等。白芍、烏梅可以收斂脾陰,黃連、枳實可以消除脹滿,當歸、阿膠可以補養營血,茯苓、半夏可以去除痰飲,砂仁可以振奮脾氣。如果觸動了平時積蓄的濕熱,導致脹滿逆上、呼吸急促,通常會死亡;如果腹瀉不止,也會死亡。
總之,腹脹都是因為脾胃的氣虛弱,無法運化精微物質,導致水穀積聚而不散開,所以形成脹滿。如果飲食不節制,沒有好好調養,就會導致清氣下降,濁氣填滿胸腹,濕熱相互蒸騰,於是形成這種病症。如果小便短少澀滯,病情就更加膠固,很難治療。應該使用半補半瀉的方法,以健脾、利水、寬中為主,不能過度使用猛烈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脾胃,導致病情再次復發,那就無法治療了。應該使用分消湯、分消丸,根據寒熱虛實的情況來加減藥物。
如果是因為瘀血導致的腹脹,腹部會有青紫的筋絡,或是手腳有紅色的血絲,小便正常,大便呈黑色,可以使用《金匱》的下瘀血湯;如果沒有效果,可以使用抵當丸去掉水蛭,加入樗雞,製成藥丸,空腹時每天服用三次,每次像梧桐子大小的三顆,等到瘀血排出後停止服用。如果病情較輕,可以使用散血消脹湯。婦女如果因為血瘀而煩躁,漱口後不想吞下,精神昏亂、健忘、小便多、大便黑,可以使用散血消脹湯。虛弱的人因為血瘀導致的腹脹,可以使用琥珀人參丸。
有時候是因為產後崩漏導致血虛,或是因為瘀血沒有散開,也會形成腫脹,這種人一定會脈象澀、面色發黑,不能按照水濕的病症來治療。如果面色枯槁、肢體消瘦、只有腹部脹大且有硬塊不平,這都是因為火熱引起的腹脹,而不是水腫,不用擔心會助長腎水的邪氣。如果脈象弦細而澀,即使能正常飲食,最終也會死亡。如果因為火腫而誤服《金匱》腎氣等藥物,應該趕緊使用黃連、黃柏、金鈴子、白芍之類的藥物,同時少量加入肉桂、附子,作為熱病用熱藥的引導,或許可以挽救。如果呼吸急促、腹瀉不止、四肢枯瘦、脈象沒有胃氣,那就無法救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