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88)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88)

1. 脹滿

證治總例,腹脹心膨者,若因傷寒,或寒熱瘴瘧,或瀉痢大病之後,只是吃食後,便腹脹心膨,不美飲食,噫醋吞酸,縱食些少,亦覺膨脹者,切不可用消食克化之藥。若用藥動下,轉加困重,去生便遠也。但可與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但得氣壯,自能飲食加倍,膨脹自愈。(《和劑指南》)

設冬感寒,胸中痞滿,脈來沉細,為寒脹,治宜溫解寒邪。夏月傷熱,胸腹堅滿,脈來虛弱,為暑脹,治宜清熱除濕。若飢飽傷脾,脾氣若虛,遲於克化,少有停滯,即為脹滿,脈浮滑者,為膨滿也,宜以消導所滯,其病自愈。若其不升降,痞結胸中,三焦相混,大小便不通,卒然脹滿,脈來沉伏,為三焦脹也。

又有虛實之分,虛者皮膚殼殼然而堅,不痛而氣滿,治以升降氣道,溫補脾元,即復矣;實者內挾宿食,邪實於內,按之堅痛,當以疏氣滌實可也。至以久病而脹,脾土已敗,最為危證,治難取效。諸脹當推其原而療之,實者滌之,虛者補之,寒者熱之,熱者清之,結者散之,留者行之,在血分則通其血,在氣分則行其氣,始可萬全,不致殆矣。(《奇效》)

夫風寒之邪,自外入里,寒變為熱,胃實腹脹,譫語,大渴引飲,承氣湯下之。傷暑潛伏,至秋痎瘧,病作脹滿,交加飲子(此方系肉果、草果、厚朴、甘草、生薑)。有內傷飲食停滯,噯飽而脹者,木香檳榔丸,或加味枳朮湯。若傷酒食麵及厚味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化,致令腹脹,胃苓湯,或中滿分消丸。濕多小水不利,加木通、滑石,或大橘皮湯。

熱多者,加黃連、山梔。因於勞倦,傷損脾胃,不能運化而脹,補中益氣湯,加砂仁、神麯。或飲食所傷,脾胃虛弱,以致水穀聚而不化,此寒濕鬱遏而脹,用香砂調中湯。大怒而脹者,分心氣飲。憂思過度者,紫蘇子湯。有因積聚相攻,或疼或脹者,初作,七氣消聚散;日久,元氣虛,脾胃弱而脹者,參朮健脾湯,少佐消導藥。

瘀蓄死血而脹,腹皮上見青紫筋,小水反利,脈芤澀,婦人多有此疾,先以桃仁承氣湯;勢重者,抵當湯;如虛人不可下者,且以當歸活血散調治。濁氣在上,干擾清陽之氣,菀而不伸,則生䐜脹,木香順氣湯,或沉香交泰丸。幽門不通,潤燥丸。大病後飲食失調,脾胃受傷,運化且難而生脹者,先以化滯調中湯,次以參苓白朮散。

瀉痢後並過服通利藥,以致脾胃太弱而脹,專以補脾為主。若瀉痢未止,或胃風湯兼用。(《統旨》)

腹脹諸證,雖屬寒者多,屬熱者少,然世治脹,喜用辛溫散氣藥,即使濕熱作脹,亦必賴辛溫之品以散氣,氣散則脹滿亦寬,但須以去濕熱之藥為主,而兼辛溫為引導則可。然又有火盛陰虛,熱乘血分者,其腹雖脹而不甚大,按之益堅,小便黃赤,大便秘澀,至夜則微熱,其脈數實而細小,不可誤作食積、濕熱治,蓋消導則陰愈傷,去濕則津愈涸矣。

白話文:

[脹滿]

一般治療原則:

腹脹心悶的狀況,如果是由於傷寒、發燒瘧疾,或是腹瀉等大病之後引起的,只是在吃完東西後才感到腹脹心悶、食慾不振、打嗝酸水、即使只吃一點點也覺得脹氣,這時候絕對不能用幫助消化、消除積食的藥物。如果用藥來瀉肚子,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離痊癒更遠。應該用正氣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等藥方來調理,只要身體的氣夠強壯,自然就能食慾大增,脹氣也會自己好轉。

根據不同情況辨證施治:

如果是冬天感冒受寒,導致胸悶脹滿,脈象呈現沉細,屬於寒性脹氣,治療應該用溫熱的藥來驅散寒邪。如果是夏天中暑受熱,導致胸腹脹滿堅硬,脈象虛弱,屬於暑熱引起的脹氣,治療應該用清熱除濕的藥物。如果是由於飢餓或過飽傷了脾胃,脾氣虛弱,消化功能變慢,食物稍微停留在腸胃就會引起脹氣,脈象浮滑,就屬於腹部膨脹,應該用幫助消化、消除積食的藥來治療,病就會好。如果腸胃的升降功能失調,氣堵塞在胸中,上、中、下三焦的氣混亂,導致大小便不通暢,突然脹滿,脈象沉伏,就屬於三焦脹氣。

另外,脹氣還有虛證和實證之分。虛證的表現是皮膚緊繃,按下去硬硬的,但不痛,只是覺得氣脹,治療應該用疏通氣機、溫補脾胃的藥,就能恢復。實證的表現是體內有宿食積滯,邪氣實於內,按壓腹部會感到堅硬疼痛,應該用疏通氣機、清除積滯的藥來治療。如果是久病導致的脹氣,表示脾胃已經衰敗,情況非常危險,治療效果很差。各種脹氣都應該找出病因來治療,實證應該用清除積滯的方法,虛證應該用補益的方法,寒證應該用溫熱的方法,熱證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氣滯應該用疏散的方法,停滯應該用通暢的方法,如果病在血分,就應該活血化瘀,如果病在氣分,就應該疏通氣機,這樣才能萬無一失,不會有危險。

具體病因與治療方法:

風寒之邪從外部侵入體內,寒邪轉化為熱邪,導致胃熱、腹脹、胡言亂語、口渴想喝水,應該用承氣湯來瀉熱通便。中暑後暑邪潛伏在體內,到了秋天發作瘧疾,引起脹滿,可以用交加飲子(藥方包含肉果、草果、厚朴、甘草、生薑)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吃太多東西積滯在腸胃,導致打嗝飽脹,可以用木香檳榔丸或加味枳朮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喝酒、吃太多麵食和油膩的食物,或者生活富裕的人,吃完飯就躺下,導致濕熱之氣無法消化,引起腹脹,可以用胃苓湯或中滿分消丸來治療。如果濕氣重、小便不順暢,可以加用木通、滑石,或者用大橘皮湯來治療。如果熱氣重,可以加用黃連、山梔。如果因為過於勞累,損傷脾胃,導致無法正常運化,引起脹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並加入砂仁、神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脾胃虛弱,水穀積聚不化,屬於寒濕鬱結引起的脹氣,可以用香砂調中湯來治療。如果因為大怒而引起脹氣,可以用分心氣飲來治療。如果因為過度憂慮而引起脹氣,可以用紫蘇子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積聚在體內的病邪相互攻擊,導致腹痛或脹氣,剛開始發病時可以用七氣消聚散來治療;如果病程較長,導致元氣虛弱、脾胃虛弱而引起脹氣,可以用參朮健脾湯,並少量搭配幫助消化的藥物。

如果是因為體內有瘀血而引起脹氣,腹部皮膚上會出現青紫色的血管,小便反而通暢,脈象虛而澀,這種情況婦女比較常見,應該先用桃仁承氣湯來治療;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抵當湯來治療;如果患者體質虛弱不能用攻下的藥物,可以先用當歸活血散來調理。如果體內的濁氣上升,干擾清陽之氣,導致氣機鬱結不暢,就會引起腹脹,可以用木香順氣湯或沉香交泰丸來治療。如果幽門不通暢,可以用潤燥丸來治療。如果大病後飲食失調,損傷脾胃,運化困難而引起脹氣,應該先用化滯調中湯來治療,再用參苓白朮散來調理。

如果是腹瀉後或者過度服用通瀉的藥物,導致脾胃過於虛弱而引起脹氣,應該專注於補益脾胃。如果腹瀉還沒有停止,可以用胃風湯來輔助治療。

治療時的注意事項:

雖然腹脹的病症多數屬於寒證,熱證比較少,但是一般人治療脹氣時,喜歡用辛溫散氣的藥物,即使是濕熱引起的脹氣,也認為必須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散氣,氣散了,脹滿的感覺自然會減輕。但這時候應該以去除濕熱的藥物為主,搭配辛溫的藥物來引導藥效。然而,也存在著體內火氣旺盛、陰液不足,熱邪侵入血分的狀況,這種腹脹雖然不是非常嚴重,但是按壓腹部會感覺更硬,小便發黃發紅,大便乾澀,到了晚上會微微發熱,脈象快速、有力而細小。這種情況不可以誤診為食積或者濕熱,因為用幫助消化的藥物會更加損傷陰液,用去除濕氣的藥物會更加耗損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