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87)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87)

1. 脹滿

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脹亦是熱脹。如或多食寒涼,及脾胃久虛之人,胃中寒則脹滿,或臟寒生滿病。(《蘭室秘藏》)

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丹溪》)

氣脹者,七情鬱結,胸腹滿悶,四肢多瘦。食脹者,穀食不化,痞滿醋心,不能暮食。蟲脹者,腹痛能食,善吃茶葉鹽土等物。積脹者,痞塊有形,心腹堅硬。水脹者,停飲腸鳴,怔忡喘息。瘀脹者,跌撲產後,大便黑色。虛脹者,腹柔軟而食入倒飽。(《匯補》)

又有一種食鼓者,乃是飲食所傷,初起必先雀目(俗傳雞盲入肚者,即此證也),醫家不信,只治眼目,不知乃是鼓之根也,此時當急用清劑以治之。(《四明心法》)

外有血鼓證,醫書俱云是婦人之病,唯喻嘉言謂男子恆有之。(《時方妙用》)

氣證水證,病在氣分者,因氣之滯,如氣血之逆,食飲之逆,寒熱風濕之逆,氣虛不能運化之逆,但治節有不行者,悉由氣分,皆能作脹。凡氣分之病,其色蒼,其內堅,其脹或連胸脅,其痛或及臟腑。或倏而浮腫者,陽性急速也。或自上及下者,陽本乎上也,或通身盡腫者,氣無不至也。有隨按而起者,如按氣囊也。然此雖皆氣分,而氣病有不同。故有氣熱而脹者,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也。有氣寒而脹者,曰胃中寒則䐜脹,曰臟寒生滿病也。有氣濕而脹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也。有氣虛而脹者,元氣虛也,曰足太陰虛則鼓脹也。有氣實而脹者,邪氣實也,曰腎氣實則脹,曰脾氣實則腹脹,曰胃氣實則脹也。凡此雖皆脹病,而治之之要,則全在察其虛實。(按:原文此有虛實辨,今錄在水腫中。)病在水分者,以陰勝於陽而肌膚皆腫,此與氣證本有不同。凡水之為病,其色明潤,其皮光薄,其腫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腫有分界,蓋陰本於下,而浸漬有漸,皆水病之證也。觀《水脹篇》言寒氣之脹,按其腹窅而不起;水腫之病,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狀,此其候也。然以愚見及察之證驗,則若與此論相反。蓋凡是水證,必按之窅而不起,此其水在肉中,如糟如泥,按而散之,猝不能聚,未必如水囊之比。凡隨按隨起者,亦惟虛無之氣,其速乃然,故辨當若此也。凡欲辨水氣之異者,在欲辨其陰陽耳。若病在氣分,則陽證陰證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則多為陰證。何也?蓋水之與氣,雖為同類,但陽王則氣化,而水即為精;陽衰則氣不化,而精即為水。故凡病水者,本即身中之血氣,但其為邪為正,總在化與不化耳。水不能化,因氣之虛,豈非陰中無陽乎,此水腫之病所以多屬陽虛也。然水主於腎,氣主於肺,水漬於下,而氣竭於上,所以下為腫滿,上為喘急,標本俱病,危斯亟矣,此當速救本源,庶保萬一。倘以虛喘作實邪,而猶然泄肺,無不敗矣。(《景岳》)

白話文:

如果腹脹嚴重,大便小便不順暢,可以用寒性或熱性的藥物來幫助排泄。有時候是因為飲酒過多、吃了油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或是生活富裕的人,吃飽飯就躺下,導致濕熱之氣無法正常運作,也會引起腹脹,這種脹氣是屬於熱性的。如果經常吃寒涼的食物,或是脾胃虛弱的人,胃裡寒冷也會引起腹脹,或是因為內臟虛寒而產生腹脹的毛病。

早上腹脹比較鬆緩,晚上比較急迫,通常是血虛;晚上鬆緩,早上急迫,則是氣虛;如果整天都感到腹脹急迫,那就是氣血都虛弱。

因為情緒鬱悶導致的脹氣,會感到胸腹悶脹,四肢比較消瘦。因為消化不良引起的脹氣,會感到腹部脹滿,胃部不適,不能在晚上吃飯。因為肚子裡有寄生蟲引起的脹氣,會感到腹痛但能吃東西,喜歡吃茶葉、鹽土等奇怪的東西。因為有積聚物引起的脹氣,會摸到腹部有硬塊,胸腹感覺堅硬。因為水液停滯引起的脹氣,會感到腸鳴、心悸喘不過氣。因為跌打損傷或生產後引起的脹氣,大便會呈現黑色。因為虛弱引起的脹氣,肚子摸起來柔軟,但吃一點東西就覺得很飽。

還有一種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腹脹,剛開始一定會先出現夜盲症(俗稱雞盲入肚,指的就是這種情況),但醫生不相信,只治療眼睛,不知道這其實是腹脹的根源,這時候應該趕快用清熱的藥物來治療。

另外有一種血鼓脹,醫書都說是婦女才會得的病,但喻嘉言認為男人也會有這種病。

關於氣引起的脹氣和水引起的脹氣,如果是因為氣的問題,可能是因為氣的運行不順暢,例如氣血逆亂、飲食停滯、受到寒熱風濕的侵擾、或是因為氣虛無法正常運化,只要是氣的運行不順暢,都會導致腹脹。凡是屬於氣分的病,臉色會比較蒼白,腹部會比較堅硬,脹氣可能會連帶到胸部和脅肋,疼痛可能會影響到內臟。有時候會突然出現浮腫,這是因為陽氣的特性是快速的。有時候浮腫會從上到下蔓延,這是因為陽氣本來就往上走,有時候全身都會腫脹,這是因為氣無處不到。有時候按下去會馬上彈起來,就像按壓氣囊一樣。雖然這些都是氣引起的脹氣,但氣的病症有所不同。有因為氣熱而脹的,例如「各種腹脹都是熱引起的」。有因為氣寒而脹的,例如「胃裡寒冷就會腹脹」,或是「內臟寒冷會產生腹脹的毛病」。有因為氣濕而脹的,例如「各種濕引起的腫脹都是脾虛造成的」。有因為氣虛而脹的,例如「脾氣虛弱就會導致腹脹」。有因為氣實而脹的,例如「腎氣旺盛會脹氣」、「脾氣旺盛會腹脹」、「胃氣旺盛也會脹氣」。這些都是脹氣的症狀,但治療的關鍵在於辨別是虛證還是實證。 (這裡原文有虛實辨證,現在記錄在水腫部分)。如果是因為水分停滯引起的脹氣,是因為陰氣勝過陽氣,導致全身肌肉浮腫,這和氣引起的脹氣有根本的不同。凡是因為水液停滯引起的疾病,臉色會比較明亮潤澤,皮膚會比較光滑,腫脹的速度比較慢,通常會從下往上蔓延,按壓腫脹的部位會感覺像泥巴一樣,腫脹的邊界比較明顯,這是因為陰氣本來就在下面,慢慢地滲透,這些都是水液引起的疾病。從《水脹篇》可以知道,因為寒氣引起的脹氣,按壓腹部會凹陷而且不會彈起來;水腫的疾病,按壓腹部會馬上彈起來,就像按壓一個裝滿水的水袋一樣。但以我自己的看法和驗證,實際上和這個論點相反。凡是水腫的疾病,按壓下去一定會凹陷而且不會彈起來,這是因為水分在肌肉裡面,像泥巴一樣,按壓下去會散開,無法馬上聚攏,所以並不是像水袋一樣。凡是按壓下去馬上彈起來的,通常是因為虛弱的氣,才會這麼快彈回來,所以要這樣辨別。總而言之,想要區分是水引起的脹氣還是氣引起的脹氣,關鍵在於辨別是陰證還是陽證。如果屬於氣引起的脹氣,陰證和陽證都有可能;如果屬於水引起的脹氣,通常屬於陰證。為什麼呢?因為水和氣雖然屬於同一類,但陽氣旺盛就能夠氣化,水就會轉化為精華;陽氣衰弱就無法氣化,精華就會變成水。所以凡是水液引起的疾病,原本就是身體裡的血氣,但它是邪還是正,取決於能否氣化。水無法轉化,是因為氣虛,這難道不是陰中無陽嗎?所以水腫的疾病多數屬於陽虛。然而,水歸腎管,氣歸肺管,水在下面積聚,氣在上面衰竭,所以下面會腫脹,上面會喘不過氣,這是標本都病了,非常危險,必須要趕快治療根本,才能保住性命。如果把因為虛弱引起的喘氣當成實證來治療,反而還用藥物去瀉肺,一定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