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85)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85)

1. 脹滿

蓋虛則氣空浮,故易鼓而大;寒則氣凝滯,故易壅而堅。脾胃居中,以胸腹為宮城,屬土而化濕,性緩氣屯,故亦易脹易滿,此但言其常耳。(《續焰》)

單單腹腫,則中州之地,久窒其四運之軸,而清者不升,濁者不降,互相結聚,牢不可破,實因脾氣之衰微所致,而瀉脾之藥,尚敢漫用乎。(《寓意草》)

鼓脹之病多不治者,何哉?此脾虛之極,真臟病也,如翻胃、癆瘵亦然。(《心法附余》)

病不必屬熱,或曰:諸脹腹大,皆屬於熱者,何也?此乃病機總辭。假令外傷風寒,有餘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而作胃實腹滿,仲景以大承氣湯治之。亦有膏粱之人,濕熱鬱於內而成脹滿者,此熱脹之謂也。大抵寒脹多而熱脹少,治之者宜詳辨之。(《東垣試效方》)(按:此專就新脹而言,然寒多熱少,久脹亦然,《續焰》演論深得其理。)

病因脾胃濕熱,心肺陽也,居上;肝腎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格致餘論》)(按:此主濕熱而立論,殆不免偏見,姑存之。)

病因下焦虛寒,(說見後治宜溫補下元條。)

病不外氣水,(氣血水相因)腫脹之病,原有內外之分。蓋中滿者謂之脹,而肌膚之脹者亦謂之脹;若以腫言,則單言肌表,此其所以當辨也。但脹於內者,本由臟病,而腫於外者,亦無不由乎臟病,第臟氣之病,各有不同。雖方書所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之辨;然余察之經旨,驗之病情,則惟在氣水二字,足以盡之。故凡治此證者,不在氣分,則在水分,能辨此二者而知其虛實,無餘蘊矣。病在氣分,則當以治氣為主;病在水分,則當以治水為主。然水氣本為同類,故治水者當兼理氣,蓋氣化水自化也;治氣者亦當兼水,以水行氣亦行也。此中玄妙,難以盡言,茲雖條列如左,然運用之法,貴在因機通變也。(《景岳》)(按:《景岳》所條列,具載在後。《臨證指南》姚亦陶曰:腫脹證,大約腫本乎水,脹由乎氣。蓋原於此。)

氣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氣滯而後血結者(如婦人先病氣鬱,後致月經不行者是也),有病血結而後氣滯者(如婦人先病月經不通,致氣滯脹滿是也),有先病水腫而血隨敗者(水積日久,滲透經絡,灌入隧道,血亦化水),有先病血結而水隨蓄者(血結則氣滯而熱蒸成水,婦人月經不利,化水腫脹,皮肉赤紋、椒仁丸、人參大黃湯),須求其本而治之。(《醫碥》)

白話文:

脹滿

脹滿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虛弱導致氣往上浮,所以容易腹部膨大;而寒冷則會使氣凝滯,所以容易阻塞而感到腹部堅硬。脾胃位於身體中間,就像胸腹的宮城,屬性為土,能夠化解濕氣,其特性是緩和、氣機停滯,因此也容易發生脹滿的情況,這只是說它一般的情況而已。

單單只是腹部腫脹,是因為脾胃這個中心地帶,長期阻塞了氣機的正常運轉,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互相凝結堆積,難以消除,實在是因為脾氣衰弱所造成的。如果這種情況,還隨意使用瀉脾的藥物,那不是太過輕率了嗎?

鼓脹這種病通常難以治癒,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脾虛到了極點,已經是屬於臟腑的嚴重疾病了,就像是翻胃、癆瘵一樣。

脹病不一定屬於熱症,有人說:各種腹脹腹大的情況,都屬於熱症,這是為什麼呢?這只是總括病機的一種說法。假設是因為外感風寒,邪氣從體表傳入體內,寒氣轉化為熱氣,造成胃實腹滿,張仲景用大承氣湯來治療這種情況。也有平時吃太多肥甘厚味的人,濕熱鬱積在體內而形成脹滿,這就是所謂的熱脹。但總的來說,寒脹的情況比較多,熱脹的情況比較少,治療時應該仔細辨別。 (這是針對新發的脹滿而言,但寒多熱少的情況,長期脹滿也是如此,續焰的論述深入且有道理。)

脹病的原因是脾胃濕熱,心肺屬陽,位於上方;肝腎屬陰,位於下方;脾居中,也屬陰,屬性為土。經典上說:飲食進入胃部後,所產生的精氣會向上輸送到脾,脾將精氣散開後,向上歸於肺,再通過肺調節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使水精散佈到全身各處,五臟經脈正常運行。因此,脾具有坤陰寧靜的特性,同時也具有乾陽健運的功能,所以能夠使心肺的陽氣下降,腎肝的陰氣上升,形成天地陰陽交合的正常狀態,這就是沒有生病的人。而現在,因為七情內傷、外感六淫、飲食不節、房事過勞導致虛損,脾土的陰氣受傷,轉輸的功能失職,雖然胃能接受食物,卻無法運化,導致陽氣自行上升、陰氣自行下降,形成天地陰陽不交的病態。在這個時候,清氣和濁氣混雜,通道阻塞,氣濁血瘀,鬱積而化熱,熱邪停留久了,就會氣化成濕,濕熱相互產生,就形成了脹滿,這就是經典上說的鼓脹。(這是從濕熱的角度來立論的,可能有些偏頗,先保留此說法。)

脹病的原因是下焦虛寒,(具體說法見後面的治療宜溫補下元條。)

脹病不外乎氣和水,(氣、血、水三者相互影響)腫脹這種病,本來就有內在和外在的區別。腹部內部脹滿的稱為脹,而皮膚肌肉的腫脹也稱為脹;如果用「腫」來形容,就單指皮膚表面。所以這兩者應該加以區別。但脹在內部的,根本原因在於臟腑的疾病,而腫在外表的,也無不由臟腑疾病所引起,只是各臟腑的氣機失調不同。雖然醫書上記載有濕、熱、寒、暑、血、氣、水、食等不同的原因,但根據我對經典的理解,並根據臨床病情,認為脹病主要就是氣和水這兩個原因,足以概括所有情況。所以,治療這種病,不是在氣分上出問題,就是在水分上出問題,能辨別這兩者並了解其虛實,就沒有什麼遺漏了。如果病在氣分,就應該以調理氣機為主;如果病在水分,就應該以利水為主。但水和氣本來就相互影響,所以治療水病時,也應該同時調理氣機,因為氣機運行,水自然能運行;治療氣病時,也應該同時兼顧水,因為水能幫助氣的運行。這其中的奧妙,難以完全用言語表達。這裡雖然列出了這些原則,但實際運用時,貴在根據情況靈活變通。(景岳所列舉的詳細內容在後面。《臨證指南》中,姚亦陶說:腫脹的病症,大概腫是因水引起的,而脹是由於氣引起的。他的觀點就是從這裡來的。)

氣、水、血三者,生病時常常相互影響,有的是先氣滯然後血瘀(例如婦女先出現氣鬱,然後導致月經不來),有的是先血瘀然後氣滯(例如婦女先出現月經不通,導致氣滯腹脹),有的是先水腫然後血隨之敗壞(水液積聚久了,滲透到經絡,灌入通道,血也跟著化成水),有的是先血瘀然後水隨之蓄積(血瘀則氣機阻滯而產生熱,熱蒸發成水,婦女月經不暢,會化成水腫,皮膚出現紅紋,像椒仁丸、人參大黃湯這些方子就是針對這種情況)。所以一定要找出病根來治療。(《醫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