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84)
內因類 (84)
1. 脹滿
脹有新久:仲景所敘,大抵病之新成者也;膚脹、鼓脹之屬,病之經久者也。諸家惟石頑《醫通》以腹滿、鼓脹析為二門,然未能判然辨白。今之所纂,亦姑仍其舊,併合為篇,要在讀者分別之耳。如其治法,往往與水氣相出入,須彼此互相參云。
名義,(腫脹之別)古方書鼓疾,俱作鐘鼓之鼓,非三蟲下著皿字也。蓋以斯疾,本因鬱氣,自腹中鼓起而為膨脹。況諸腫疾,每以手按之有指痕,唯此疾按之,而腹皮迫急如鼓皮,故論云腹脹如蘿(疑籮字),皮緊如鼓,即此而謂鼓疾也。三蟲之蠱,乃南荒之蠻,以蛇、蜈蚣、蝦蟆,三蟲相制而為毒,中之者,蟲啖其胝血而死,故病乃名蠱字也。醫者治疾,不可不究其名義,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也。(《澹寮》)(按:水蠱之目,見《肘後》、《巢源》。然考《千金》,蠱脹言蠱毒而腹脹者,既名以蠱,則水蠱亦不俟別雲中毒,而其義自見。後人不知,遂牽合鼓脹之鼓,《澹寮》所辨當矣。《格致餘論》曰: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蠱侵蝕,有蠱之義。此說非。見《醫統》有說亦誤。特《永類》以水蠱為蠱毒,宜從。)
許學士云:臍腹四肢悉腫者,為水;但腹脹,四肢不甚腫,為蠱(按:此《千金》文,蓋許氏即為鼓脹看)。蠱即脹也,然脹亦有頭面手足盡腫者。大抵先頭足腫後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脹也。(《準繩》)
脹因陽虛陰積,(脾胃虛弱)腹脹者,由陽氣外虛,陰氣內積故也。陽氣外虛,受風冷邪氣,風冷陰氣也,冷積於腑臟之間不散,與脾氣相壅,虛則脹,故腹滿而氣微喘。(《病源論》)
久腹脹者,此由風冷邪氣在腹內不散,與臟腑相搏,脾虛故脹,其脹不已,連滯停積,時瘥時發,則成久脹也。(同上)
胃氣脹則令人腹滿不能食,此蓋脾胃虛弱,冷氣搏於陰經,故胃脹滿塞而不能飲食。其氣虛者,但虛脹而膨滿於腹肋也。(《聖濟》)。
《內經》謂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清陽為天,濁陰為地,二者不可相干。今濁氣在上,為陰氣干擾,清陽之氣鬱而不散,所以䐜塞腸滿而常若飽也。(同上)
大抵人之脾胃,主於中州,大腹小腹,是其候也。若陽氣外強,陰氣內正,則臟氣得其平,病何由生。苟或將理失宜(以上《集成》作大抵脹滿之證,多是脾胃素弱,或病後失調),風寒暑濕得以外襲,喜怒憂思得以內傷,食啖生冷,過飲寒漿,擾動沖和,如是陰氣當升而不升,陽氣當降而不降,中焦痞結,必成脹滿。更有五疸水氣,及婦人血膨,皆令人脹滿。
(《濟生》)
脹謂脹於外,滿謂滿於中,排臟腑而郭胸脅,急皮膚而露筋脈,臍凸腰圓,鼓之如鼓,胸腹之疾也。間亦有脹及於頭面四肢者,與水腫大同小異,而此則無水耳。大抵飲食不節,起居失宜,房室過勞,憂思無極,久久皆足以耗其陰守,衰其陽運,致氣壅滯留中,而脹滿之疾漸起矣。故實者少虛者多,熱者少寒者多,成於他臟腑者少,成於脾胃者多。
白話文:
脹滿
脹滿的病程有新久之分:張仲景所描述的,大多是疾病初期的情況;而膚脹、鼓脹等,則是疾病發展到後期的情況。歷代醫家只有石頑在《醫通》中將腹滿和鼓脹分作兩類,但並沒有明確區分。本書沿用舊法,將其合為一章,讀者需自行區分。其治療方法,往往與水氣相關,需互相參照。
腫脹的區別:古代醫書中所說的“鼓疾”,指的是像鐘鼓一樣鼓起來的病症,不是指蟲子在腹中造成的疾病。因為這種疾病,本是由於氣鬱積在腹部,從而鼓起膨脹。其他腫脹疾病,按壓後會有指痕,但這種疾病按壓時,腹部皮膚緊繃如同鼓皮,所以說“腹脹如蘿蔔,皮緊如鼓”,這就是所謂的“鼓疾”。而“蠱”,則是南方的蠻族地區,因蛇、蜈蚣、蟾蜍三種蟲子互相作用而產生的毒,中毒者,蟲子會吞噬其精血而死,所以得名“蠱”。醫生治療疾病,必須要弄清楚病名的含義,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引自《澹寮》)(按:水蠱的記載,見於《肘後備急方》、《巢氏病源》。但考查《千金要方》,蠱脹講的是蠱毒引起的腹脹,既然稱為蠱,則水蠱也不必另立名稱為中毒,其義自然顯明。後人不知其義,便將其與鼓脹的“鼓”字牽扯在一起,《澹寮》的辨析是正確的。《格致餘論》說:因為鼓脹雖然外觀堅硬飽滿,但內部空虛無物,像鼓一樣,其病症頑固難治,因此又稱為蠱,仿佛蠱蟲侵蝕一樣,這是錯誤的說法,見於《醫統》的說法也是錯誤的。只有《永類保元總錄》將水蠱歸類為蠱毒,比較合理。)
許學士說:臍腹四肢都腫脹的,是水腫;只有腹部腫脹,四肢腫脹不厲害的,是蠱脹(按:這是《千金要方》中的文字,許學士將其視為鼓脹)。蠱脹就是脹滿,但脹滿也包括頭面手足都腫脹的情況。總之,先頭足腫脹後腹部膨大的,是水腫;先腹部膨大後四肢腫脹的,是脹滿。(引自《醫學準繩》)
脹滿的原因是陽虛陰盛:(脾胃虛弱)腹脹是由於陽氣不足,陰氣積聚造成的。陽氣不足,容易受風寒邪氣侵襲,風寒陰邪之氣積聚在腑臟之間不能散去,與脾氣相阻,虛則脹滿,所以腹部脹滿,氣短喘息。(引自《病源論》)
久病腹脹,是因為風寒邪氣滯留在腹部不能散去,與臟腑相搏,脾胃虛弱因此脹滿,脹滿不斷,氣血停滯積聚,時好時發,就成了久脹。(同上)
胃氣脹滿會導致腹脹不能進食,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寒氣阻滯於陰經,所以胃脹滿堵塞而不能飲食。氣虛的人,則只是虛脹,腹部肋部膨脹。(引自《聖濟總錄》)
《內經》說濁氣在上則會產生脹滿,這是陰陽失調,疾病逆行的表現。清陽之氣如同天,濁陰之氣如同地,兩者不能互相干擾。現在濁氣在上,陰氣干擾清陽之氣,清陽之氣鬱結不散,所以腸胃堵塞脹滿,總是感覺飽脹。(同上)
總之,人體的脾胃,主管中焦,大腹和小腹,是其反應部位。如果陽氣充足,陰氣正常,則臟腑氣血平和,疾病就無從產生。如果因為生活起居不規律(以上引自《醫學集成》作:大抵脹滿的證候,大多是脾胃素來虛弱,或者病後調理失當),風寒暑濕從外侵襲,喜怒憂思導致內傷,飲食生冷,過度飲用寒涼飲料,擾亂了人體的平衡,這樣陰氣該升不升,陽氣該降不降,中焦氣機阻滯,必然會導致脹滿。此外,五疸、水腫,以及婦女的經血停滯,都會導致脹滿。(引自《濟生方》)
脹是指外在的膨脹,滿是指內在的充實,脹滿會使臟腑膨脹,胸脅脹滿,皮膚緊繃,筋脈顯露,肚臍凸出,腰部圓鼓,敲擊腹部如同敲鼓一樣,是胸腹部疾病。有時也會脹滿到頭面四肢,與水腫很相似,但這種情況沒有水腫的症狀。總體來說,飲食不節制,起居不規律,房事過度,憂思過度,久而久之都會耗傷陰精,損耗陽氣,導致氣機阻滯,從而產生脹滿。所以實證少,虛證多;熱證少,寒證多;由其他臟腑引起的少,由脾胃引起的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