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77)
內因類 (77)
1. 水氣
《和劑》五皮散,主治稍與《中藏經》同,於本方去桑白皮、橘皮,加五加皮、地骨皮。(《事證方》陳世德方,用原方云:或加五加皮亦得,蓋欲腫從小便去也。)《雞峰》白朮散,若其人久下利之後(《寶鑑》其人,有「他病瘥後或」五字),卒然身體足脛面目浮腫,小便反快,切其脈大而虛,此由脾肺虛弱,肺虛則不能潮諸氣,脾虛則肌肉空疏,氣無所歸。於本方去桑白皮,加白朮。
《澹寮》曰:予少年時,曾患腹肚面目微腫,及內膨氣急,服鋪家五皮飲無效,歸請益於叔父。叔曰:《局方》五皮飲,有地骨皮五加皮,非也;當如《中藏經》,使陳皮、桑白皮,乃有功於脾肺矣。依而用之,三服即效。後以此活人頗多,最是己未歲,遊清江市中,見一婆子,頭面四肢洪腫,氣喘腹脹,坐臥不安。予就寫五皮飲方與之,不旬日復再至市,乃見其已無恙。
予自忘與之方,但見婆子舉家有愧色而謂予曰:近日病頓自安。予方丁屬其將息法,忽見棹間有大筐盤藥滓,視之即五皮飲方,知其取效於此方,小人不知予之心,乃慮求報,故妄托自愈。又甲子歲至五年,有一知縣女,患證幾似婆子,惟六脈細沉,為用五皮飲,加附子皮及復元丹,亦有效。戊辰歲過封川,歐解元者,病腫而脈沉細,亦取速效於五皮飲加附子皮。
半載後,又有一人腹腫而小腑不快,況其素有白濁便多之患,一旦不流通而鍾聚焉。予以五皮飲加豬苓皮療之,亦取效。乃知此藥不可輕忽。但《三因方》磨木香水煎者,卻反不驗,尤不可曉。
茯苓湯,治脾氣不實,手足浮腫,小便秘澀,氣急喘滿。
赤茯苓(去皮),澤瀉,香附子(去毛),橘紅,大腹皮,乾生薑,桑白皮(細銼炒七味各等分)
上件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
木香分氣湯,治氣留滯,四肢腫滿,腹急中滿,胸脅膨急,虛氣上衝,小便臭濁,神思不爽。
木香(一兩),赤茯苓(一兩),澤瀉(半兩),木豬苓(去皮三分),半夏(湯洗七遍半兩生薑汁浸三宿炒),枳殼(去穗麩炒半兩),紫蘇子(半兩炒),檳榔(半兩炒)
上件為粗飲,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燈心五寸長二十莖,煎至八分去滓,入麝香半字和勻,食前服。(《葉氏》)(《藎齋醫要》不用麝香。)
加減五苓散,治腫疾。
木豬苓,白茯苓,白朮,板桂(各七錢),澤瀉(一兩),南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各七錢),白豆蔻(三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煎白樟柳湯,空心點服。如要取水,加甘遂半錢在藥內,利三、五次,又當以勻氣藥止之。(《朱氏》)
香陸胃苓丸,治腫疾日久不愈,此藥大能實脾導水,多服取效。
白話文:
水氣
《和劑局方》的五皮散,主要治療的病症與《中藏經》的內容類似。這個方子在原本的基礎上,去掉了桑白皮和橘皮,增加了五加皮和地骨皮。(《事證方》中陳世德的方子,也用了這個原方,並說可以加入五加皮,這是為了讓水腫能透過小便排出。)《雞峰普濟方》的白朮散,適用於那些長期拉肚子之後(《寶鑑》中記載,有些人是在「其他疾病痊癒後或」),突然出現全身、腿、腳、臉部浮腫,小便反而順暢,脈象卻大而虛弱的人。這種情況是因為脾肺虛弱,肺氣虛弱就不能推動全身氣的運行,脾氣虛弱則肌肉鬆弛,氣沒有歸宿。這個方子在原本的基礎上,去掉了桑白皮,增加了白朮。
《澹寮筆記》中提到:我年輕時,曾患有腹部、肚子、臉部輕微浮腫,同時感到肚子脹氣,呼吸急促。我吃了藥店賣的五皮飲,但沒有效果,就回去向叔父請教。叔父說:《局方》的五皮飲裡有地骨皮和五加皮,是不對的,應該像《中藏經》那樣,使用陳皮和桑白皮,才能對脾肺有幫助。我照著做,吃了三劑藥就見效了。後來我用這個方法救活了很多人,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己未年,我在清江市集看到一個老婦人,頭、臉、四肢都腫脹得很厲害,氣喘,肚子脹,坐立不安。我給她開了五皮飲的藥方,不到十天,我再次來到市集,看見她已經康復了。
我忘了給她的藥方,但看到老婦人全家都露出愧疚的表情,對我說:「最近病突然就好了。」我正要叮囑她如何調養,忽然看見桌邊有個大竹筐裝著藥渣,一看正是五皮飲的藥方,知道她是因為吃了這個藥才好的。但她們不了解我的心意,擔心要報答我,所以謊稱病是自己好的。另外,甲子年到第五年,有個知縣的女兒,得的病症和那位老婦人很相似,只是她的六脈細而沉,我用五皮飲,加上附子皮和復元丹,也見效了。戊辰年,我經過封川,歐解元也得了水腫,脈象沉細,我也用五皮飲加附子皮,很快就見效了。
過了半年,又有一個人腹部腫脹,小便不暢,而且他平時就有白濁病和頻尿的問題,一旦小便不通暢,水液就積聚起來。我用五皮飲加豬苓皮治療他,也見效了。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這個藥方不容小覷。但是《三因方》中用木香磨水煎的方子,反而沒有效果,這讓人很費解。
茯苓湯,能治療脾氣不足,導致手腳浮腫,小便不暢,氣喘胸悶。
藥材包括:赤茯苓(去皮)、澤瀉、香附子(去毛)、橘紅、大腹皮、乾生薑、桑白皮(切細炒),以上七種藥材等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煎到七分,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服用。(《楊氏醫案》)
木香分氣湯,能治療氣滯,導致四肢腫脹,腹部脹急,胸脅脹滿,虛氣上衝,小便氣味難聞,精神不佳。
藥材包括:木香(一兩)、赤茯苓(一兩)、澤瀉(半兩)、木豬苓(去皮,三分)、半夏(用湯洗七遍,用生薑汁浸泡三宿後炒,半兩)、枳殼(去殼炒,半兩)、紫蘇子(炒,半兩)、檳榔(炒,半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燈心草五寸長二十根,煎到八分後去渣,加入麝香少許攪勻,飯前服用。(《葉氏醫案》)(《藎齋醫要》中不使用麝香。)
加減五苓散,能治療各種水腫疾病。
藥材包括:木豬苓、白茯苓、白朮、桂皮(各七錢)、澤瀉(一兩)、南木香、丁香、沉香、檳榔(各七錢)、白豆蔻(三錢半)。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半,用白樟柳湯煎服,空腹服用。如果需要利水,可以在藥中加入半錢甘遂,排泄三到五次後,再用調和氣血的藥物來止瀉。(《朱氏醫案》)
香陸胃苓丸,能治療久治不癒的水腫疾病,這個藥能夠強化脾胃功能,引導水液排出,多服用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