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71)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71)

1. 水氣

亦有雖煩渴而大便已利者,此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以通小便,或分心氣飲。小便多少如常,有赤時,有不赤時,至晚則微赤,卻無澀滯者,亦屬陰也,不可遽補,木香流氣飲,繼進復元丹。若大便不溏,氣急脹滿,宜四磨飲下黑錫丹。

感濕而腫者,其身雖腫,而自腰下至腳重,腿脹滿尤甚於身,氣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多服五苓散吞木瓜丸,間進除濕湯,加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蘿蔔子七分半,碾碎之。有元腎氣根下注而成腳腫,此當就元頭上治,不可妄以腳氣藥施之。蓋氣入腎,則先腳腫而後腎疼;腎氣注,則失腎疼而後腳腫。

病後浮腫,此係脾虛,用二分平胃散,一分五苓散,和勻湯調;或生料煎服;或用生料平胃散,加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或六君子湯,加木香半錢。腫甚者,木香流氣飲。(《要訣》)

誤用峻利,小便不通者,理苓湯和之。不伏水土而腫,胃苓湯。病後腰腳浮腫,為有水氣,胃苓湯加黃連。(《醫通》)

瘡變為腫證治,又有年少血熱生瘡,變為腫滿,煩渴小便少,此為熱腫,《素問》所謂結陽者腫四肢是也。(《濟生》)(按嚴氏處有赤小豆湯,見後。)

有患生瘡,用干瘡藥太早,致遍身腫,不可妄施他劑。若大便不通,升麻和氣飲(按:此方引《和劑》,即於五積散中,去麻、桂、樸、芎,加乾葛、大黃、升麻、燈心煎)。若大便如常,或以自利,當導其氣,自小便導之。(《要訣》)

今多有生瘡,因洗浴迫毒歸內而腫,此非水氣,乃毒氣也。有敗毒散十六味,上腫加蔥,下腫加燈草,甚能泄毒去風清熱。(《醫宗粹言》)

通聖散,治身有惡瘡,或用水洗,或用藥熏,以致毒入腹而腫,本方加金銀花、升麻、乾葛、木通,去芒硝。(《保命歌括》)

發表方法,若止皮膚水,腹內未有者,服諸發汗藥,得汗便瘥,然慎護風寒為急。(《肘後》)

《古今錄驗》麻黃湯,療風水,身體面目盡浮腫,腰背牽引髀股,不能食方。

麻黃(五兩去節),桂心(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內藥煎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外臺》)

治風水,遍身腫滿,骨節痠疼,惡風腳弱,皮膚不仁,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石膏(二兩),白朮(二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漢防己(二兩),桑根白皮(二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棗三枚,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論時候溫服。(《聖惠》)

治水氣通身腫,麻黃湯方。

麻黃(去根節二兩半),白朮(銼碎微炒二兩),甘草(炙一兩),石膏(碎三分),赤茯苓(去黑皮一兩)

白話文:

水氣

有些人雖然口渴,但大便已經通暢,這種情況不能再用瀉下的藥物,應該使用五苓散,並加入木通、大腹皮來疏通小便,或是使用分心氣飲。小便的量和平常一樣,有時呈現紅色,有時又不紅,到了晚上會稍微帶點紅色,但沒有排尿困難的感覺,這種情況屬於陰虛,不適合馬上補益,可以使用木香流氣飲,接著服用復元丹。如果大便不稀溏,但感到氣喘急促、腹部脹滿,應該使用四磨飲,並配合服用黑錫丹。

因為感受濕邪而引起的腫脹,雖然全身都腫,但從腰部以下到腳部特別沉重,腿部脹滿的程度比身體更嚴重,氣息有時急促有時不急促,大便可能稀溏也可能不稀溏,這種情況應該以疏通小便為治療重點,多服用五苓散,並吞服木瓜丸,間隔服用除濕湯,加入木瓜、腹皮各半錢,炒蘿蔔子七分半,研磨成粉。還有一種情況是腎的元氣下注而導致腳腫,這應該從源頭的腎來治療,不能胡亂使用治療腳氣的藥物。因為當邪氣侵入腎臟時,會先出現腳腫,然後才感到腎痛;而腎氣下注時,則是先出現腎痛,然後才出現腳腫。

病後出現浮腫,這是因為脾虛引起的,可以使用平胃散二分,加上五苓散一分,混合後用湯水調服,或者直接用水煎服生藥。也可以使用生料平胃散,加入木瓜、腹皮、人參各半錢,茯苓一錢。或者使用六君子湯,加入木香半錢。腫脹嚴重的話,可以使用木香流氣飲。(《要訣》)

如果誤用了過於強烈的瀉藥,導致小便不通,應該用理苓湯來調和。如果因為不適應當地水土而腫脹,可以使用胃苓湯。病後出現腰腳浮腫,這是因為有水氣,可以使用胃苓湯,並加入黃連。(《醫通》)

瘡變為腫的治療,另外還有年輕人因血熱而生瘡,瘡變成了腫脹,並伴有口渴、小便量少的情況,這是屬於熱腫,《素問》所說的「結陽則腫四肢」就是這種情況。(《濟生》)(按照嚴氏的記載,可以使用赤小豆湯,詳見後面。)

有些人長了瘡,過早地使用了乾燥瘡面的藥物,導致全身腫脹,這種情況不能胡亂使用其他藥物。如果大便不通,可以使用升麻和氣飲(這個方子出自《和劑》,是在五積散的基礎上,去掉麻黃、桂枝、厚朴、川芎,加入葛根、大黃、升麻、燈心草煎煮)。如果大便正常,或已經腹瀉,應該疏導氣機,通過小便來排出。(《要訣》)

現在很多人長瘡,是因為洗澡導致毒邪內侵而腫脹,這不是水氣,而是毒氣。可以使用敗毒散(十六味藥組成),上身腫脹加入蔥,下身腫脹加入燈草,這種方法能夠有效泄毒、祛風、清熱。(《醫宗粹言》)

通聖散可以用來治療身上有惡瘡,或是因為用水洗或藥熏導致毒邪侵入腹部而腫脹的情況,這個方子可以加入金銀花、升麻、葛根、木通,去掉芒硝。(《保命歌括》)

發汗的方法,如果只是皮膚表面有水,腹部內沒有水,可以服用各種發汗藥,出了汗就好了,但要特別注意防寒保暖。(《肘後》)

《古今錄驗》記載的麻黃湯,可以用來治療風水,全身、面部都浮腫,腰背牽引到大腿,無法進食的情況。

麻黃(五兩,去節),桂心(四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製)

以上五味藥切碎,用水一斗,先煮麻黃減少二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到剩下三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外臺》)

治療風水,全身腫脹,關節酸痛,怕風,腳軟,皮膚麻木的,可以用麻黃散。

麻黃(一兩,去根節),石膏(二兩),白朮(二兩),附子(一兩,炮製,去皮臍),漢防己(二兩),桑根白皮(二兩,切碎)

以上藥材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加入三枚棗子,半份生薑,煎煮到剩下五分,去渣,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溫服。(《聖惠》)

治療水氣導致全身腫脹,可以使用麻黃湯。

麻黃(去根節二兩半),白朮(切碎微炒二兩),甘草(炙一兩),石膏(碎三分),赤茯苓(去黑皮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