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70)
內因類 (70)
1. 水氣
水腫死證,見一即危(原此舉五傷)。如卵縮向上,陰囊無縫,及莖腫腐者死。大便滑泄,水腫不消者死。加以喘滿,雖暴病亦必不治。泄後腹脹而有青筋者死。鼻扇目青,耳焦面黑,破䐃脫肉者,死期迫矣。如肺氣不能下行,兩足腫潰,而小水全無,腹中之痛不可名狀,以手揉左則痛攻於右,揉右則痛攻於左,當臍揉熨則滿腹俱痛,叫喊不絕,利水敷臍之藥俱不效,無可治矣。(《醫通》)
治法總例,初和甫治水腫等方。經云平治權衡,謂察脈浮沉也。去宛陳莝,謂滌腸胃中腐敗也。開鬼門,謂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脈浮,如秤衡之在上,即發汗。鬼門,汗空也。脈沉,如秤錘之在下,即利小便。淨府,小腸也。(《雞峰》)
治法大要,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身無熱者,水氣在裡,可下。其間通利小便,順氣和脾,俱不可緩耳。(《直指》)
治療之法,先實脾土,脾實則能捨水,土得其政,面色純黃,江河通流,腎水行矣,腫滿自消。次溫腎水,骨髓堅固,氣血乃從,極陰不能化水,中焦溫和,陰水泮流,然後腫自消而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濟生》)
若少壯充實患此,脈來浮大有力,當導去其水。年老虛弱得此,補中行濕為先。若氣下陷者,即當提之。蓋脾者養命之本,腎者乃生氣之原也,不可不究二臟之虛實。(《奇效》)
余於此證,察其實者,直清陽明,反掌收功。苟涉虛者,溫補脾腎,漸次康復。其有不大實亦不大虛者,先以清利見功,繼以補中調攝。又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功,極為危險。(《必讀》)
治水之法,行其所無事,隨表裡寒熱上下,因其勢而利導之。故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宜溫,六者之中,變化莫拘。(《匯補》)
禁峻瀉,此病不宜動大腸峻瀉,醫者多用芫花、大戟、甘遂、葶藶、豬苓、澤瀉之類,故消取雖易,補閉即難,往往致水復來而無以治之也。(《雞峰》)
證雖可下,又當權其重輕,不可過用芫花、大戟、甘遂之劑,一發不收。吾恐峻決者易,固閉者難,水氣復來而無以治之。(《直指》)
水腫因脾虛不能制水,水漬妄行,當以參朮補脾,使脾氣得實,則自健運,自能升降,運動其樞機,則水自行,非五苓、神佑之行水也,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丹溪心法》)
諸家只知治濕當利小便之說,執此一途,用諸去水之藥,往往多死。又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之類大下之,此速死之兆。蓋脾極虛而敗,愈下愈虛,雖收效目前,而陰損正氣,然病亦不旋踵而至。大法宜大補中宮為主,看所挾加減,不爾則死。(《丹溪心法彙集》)
處方諸說,氣虛腫滿者,由脾氣停滯,脾經受濕,氣不流行,致頭面虛浮,四肢腫滿,腹肚膨脹如鼓,上喘氣急者,可與茯苓散、五苓散、三和散、分氣紫蘇飲、木香分氣丸、俞山人降氣湯、小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曹脾散、嘉禾散。(《和劑指南》)
白話文:
水腫危險徵兆
水腫病如果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就非常危險,幾乎等於死亡:睪丸萎縮上縮、陰囊沒有皺褶、陰莖腫脹腐爛;大便持續稀瀉,水腫不消退;加上氣喘胸悶,即使是突然發病也難以治癒;腹瀉後腹部脹氣且出現青筋;鼻翼扇動、眼睛發青、耳朵乾枯、臉色發黑、皮膚潰爛脫肉,都表示壽命將盡。如果肺氣無法下行,導致雙腳潰爛腫脹,小便完全排不出,腹部疼痛難以形容,用手按壓左邊,疼痛會轉移到右邊,按壓右邊則疼痛轉移到左邊,按壓肚臍則整個腹部都痛,並且不斷叫喊,這時吃利尿藥或敷肚臍的藥都沒用,已經無法醫治。
治療原則
初期治療水腫,要以平和的方式調理。所謂「平治權衡」,指的是要仔細觀察脈象的浮沉。「去宛陳莝」指的是要清除腸胃中腐敗的物質。「開鬼門」指的是發汗,「潔淨府」指的是利小便。脈象浮,就像秤的橫桿在上,表示應該發汗;脈象沉,就像秤錘在下,表示應該利小便。所謂「鬼門」是指汗孔,「淨府」是指小腸。
治療水腫的大原則是,身體發熱,表示水氣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身體不發熱,表示水氣在體內,可以用通利大便的方式治療。同時,通利小便、順氣健脾,都不可延遲。
治療的方法,首先要強健脾胃,脾胃強健才能夠運化水濕,脾胃功能正常,面色會呈現健康的黃色,體內氣機順暢,腎水運行正常,水腫自然消退。其次要溫補腎陽,使骨髓堅固,氣血才能夠正常運行。腎陽虛衰不能化水,溫補中焦,使陰水能夠消散,然後水腫就會消退,身體也逐漸強壯,骨肉相連,身體的元氣才能恢復平衡。
年輕力壯、身體強壯的人患水腫,如果脈象浮大有力,應該疏導排除體內的水濕。年老體弱的人患水腫,應該以補益中氣、祛除濕氣為先。如果氣機下陷,就應該提昇陽氣。脾是養命的根本,腎是產生元氣的源頭,一定要仔細分辨這兩個臟器的虛實狀況。
我治療水腫,對於體質強壯的人,就直接清除陽明經的實熱,效果非常快速。對於體質虛弱的人,就溫補脾腎,逐漸使其康復。對於體質介於虛實之間的人,先用清利的方法見效,再用補中調理的方法。還有一種情況是表面看起來是實證,但實際上是虛證,這種情況瀉之無益,補之無功,非常危險。
治療水腫,要根據病情的表裡、寒熱、上下,順應病情發展的趨勢,加以疏導。所以,應該發汗就發汗,應該通利大便就通利大便,應該滲濕就滲濕,應該清熱就清熱,應該燥濕就燥濕,應該溫陽就溫陽。這六種方法,可以靈活變化,不必拘泥。
禁止峻猛瀉藥
治療水腫,不應該使用峻猛的瀉藥來瀉大腸,很多醫生喜歡使用芫花、大戟、甘遂、葶藶、豬苓、澤瀉等藥物,這樣雖然容易消退水腫,但之後很難補回來,往往導致水腫復發,而且沒有辦法再治療了。即使病情可以通利大便,也要權衡輕重,不可過度使用芫花、大戟、甘遂等藥物,因為一旦使用,就很難控制。我擔心峻猛的瀉藥容易使用,但要固守正氣就很困難,水腫復發後就無法治療了。
水腫是因為脾虛不能制約水濕,導致水液妄行,應該用人參、白朮補益脾氣,使脾氣得到充實,功能自然健運,自然能夠升清降濁,使氣機正常運轉,水濕自然消退,而不是使用五苓散、神佑丸等直接利水的藥物。應該以補益中氣、祛濕利小便為主,切不可使用峻猛的瀉藥。
許多醫生只知道治療水濕應該利小便,只執著於這一種方法,使用各種利水藥物,往往導致病人死亡。又使用導水丸、舟車丸、神佑丸等峻猛的瀉藥,這是加速死亡的做法。因為脾胃極度虛弱,越是瀉就越虛,雖然短期內有效果,但會損傷陰氣,損耗正氣,很快就會復發。正確的方法應該以大補中氣為主,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
處方建議
氣虛導致水腫脹滿,是因為脾氣停滯,脾經受濕,氣機運行不暢,導致頭面虛浮,四肢腫脹,腹部脹大如鼓,出現氣喘胸悶等症狀,可以選用茯苓散、五苓散、三和散、分氣紫蘇飲、木香分氣丸、俞山人降氣湯、小降氣湯、蘇子降氣湯、曹脾散、嘉禾散等方劑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