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66)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66)

1. 水氣

膜外氣者,或謂之水病,起於他疾,不可常定。或因患瘧,或因積勞,或因腎臟中風,或因肺腑傷冷,或因隔上氣,或因沖熱遠行,或因酒肉中所得。始於肺,終於腎。或因咳嗽,或多涕唾,或因蓄聚冷氣,壅塞不散,遂使肺臟熱氣攻心,五臟冷氣下化為水,流入膀胱,在大腸膜外。所以切脈不能知,針灸不能及。

蓋人腎為命本,不可虛也,本固即葉茂,本虛即易枯,況四時衰旺,皆乘腎臟之氣,腎損即五臟皆衰,是致胃閉而脾不磨,氣結而小便澀。(《聖濟》引徒都子膜外氣方)(按:徒都子大意,謂肺受寒邪,傳之於腎,腎氣虛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然語意不確,姑舉於此。

此病多從久患氣急不瘥,或從消渴,或從黃疸,或從支飲,或從虛損大病瘥後,失於時治,或因產後,或因腳氣腫滿,或因久患癖瘕,久經利下,或因飲水不即消,三焦決漏,小便不利,變成此疾。(《雞峰》)(按:或從虛損大病數語,本於《肘後》,宜參後證候總說。)

凡諸實證,或六淫外客,或飲食內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於數日之間。若是虛證,或情志多勞,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於經月之後。然治實頗易,理虛恆難。(《必讀》)

腫者肌肉之腫也,脹者腹中之脹也,蓋腫屬脾而脹屬肝,腫輕而脹重也。如單脹而不腫,則肝邪橫行,木專剋土,蟲斯成矣,不易治也;惟腫脹兼有之,則陽氣猶行,十可救五,但在分類而酌處之。

予以腫脹之證,治在中宮,故有痰裹食積,以致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成之者;有痰裹汙血,以致榮衛不從,逆於肉裡而成之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之者;有燥熱衝擊,秘結不行而成之者。此四者,皆有餘之證也。

有服寒涼太過,飲食頻傷,以致中氣虛衰,郁遏不運而成之者;有痢疾之後(《醫方集解》作大病後),正氣衰憊,邪熱不息,以致通身浮腫肉硬而成之者;又有始則為氣,終則為水,小便不利,水液遊行,脾莫能制而為水腫者。此三者,皆不足之證也。故有餘者清之消之降之,不足者補之益之,毋混治也。

大抵此證初起易治,以正未虛而邪未旺也;久遂難痊,以邪已熾而正已衰也。(《蒼生司命》)

脈法,水病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水病脹閉,其脈浮大軟者生,沉細虛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脈經》)大要看尺脈,腫盛而尺脈如絲,或洪浮按之無根者,皆不可下,此死脈也。(《朱氏》)

證候總說,水病之初,先目上腫起,如老蠶色,俠頸脈動,股里冷,脛中滿,按之沒指,腹內轉側有節聲,此其候也。不即治,須臾身體稍腫,肚盡脹,按之隨手起,則病已成,猶可為治。此皆從虛損大病,或下痢後,婦人產後,飲水不即消,三焦受病,小便不利,乃相結,漸漸生聚,遂流諸經絡故也。(《肘後》)

白話文:

所謂「膜外氣」,有人稱之為「水病」,它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原因,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而且情況多變。有些是因瘧疾,有些是因過度勞累,有些是因腎臟中風,有些是因肺部受寒,有些是因胸膈之氣不順,有些是因長途奔波、身體受熱,有些是因吃太多酒肉所致。這個病通常從肺部開始,最終影響到腎臟。可能因咳嗽、多痰、或因體內積聚寒氣,阻塞不散,導致肺部熱氣上攻心臟,五臟的寒氣下行變成水,流入膀胱,並積存在大腸外面的組織。所以把脈無法診斷出來,針灸也無法治療。

腎臟是人體生命之根本,不能虛弱。根本強壯,枝葉自然茂盛;根本虛弱,枝葉就容易枯萎。而且,四季的盛衰都依賴腎臟的氣,腎臟受損,五臟都會衰弱,導致胃氣閉塞而脾臟無法正常運作,氣滯不通而小便困難。《徒都子》認為肺部受寒,會傳到腎臟,導致腎氣虛弱,脾土也衰弱,無法控制水分。但說法不夠精確,僅在此提出。

這個病大多是由於長期氣喘不癒、或消渴症(糖尿病)、或黃疸病、或支飲(胸腔積水)、或虛損大病之後,沒有及時治療,或者因產後、或腳氣腫脹、或長期患有腫塊,長期腹瀉、或因喝水後不能及時消化,三焦功能失調,小便不順暢,最後變成這種疾病。《雞峰》提到虛損大病,這個說法出自《肘後》,應該參考後面的證候總說。

凡是實證,通常是因為外感六淫邪氣,或飲食內傷,陽邪來勢兇猛,病發很急,通常在幾天內就發病。如果是虛證,大多是因為情緒不佳、過度勞累、或過度飲酒、沉迷女色,日積月累,病情會慢慢發展,通常在一個月之後才發病。治療實證比較容易,治療虛證則非常困難。《必讀》認為。

腫,指的是肌肉腫脹;脹,指的是腹部脹大。腫屬於脾,脹屬於肝,腫的情況比較輕,脹的情況比較嚴重。如果只有腹脹而沒有腫脹,那就是肝氣過盛,橫行侵犯脾土,容易導致腹部生蟲,很難治療。如果同時有腫脹的情況,說明身體的陽氣還在運行,有五成的機會可以治好,重點在於分類辨證,妥善治療。

關於腫脹的病症,我認為病因在中焦,所以有痰裹著食物積滯,導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而形成的;有痰裹著瘀血,導致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逆行於肌肉內部而形成的;有濕熱相生,阻塞經絡隧道而形成的;有燥熱衝擊,導致大便秘結不通而形成的。這四種情況都屬於有餘的病證。

還有因為過度服用寒涼藥物,經常飲食不當,導致中氣虛弱,氣機鬱結不暢而形成的;有因痢疾之後(《醫方集解》認為是大病之後),正氣虛弱,邪熱未消,導致全身浮腫,肌肉變硬而形成的;還有開始是氣滯,後來變成水腫,小便不暢,水液在體內遊走,脾臟無法控制,而變成水腫的。這三種情況都屬於不足的病證。所以,有餘的要清除、消散、下降;不足的要補益,不能混淆治療。

總體來說,這個病剛開始比較容易治療,因為正氣還沒有虛弱,邪氣還沒有強盛;時間久了就難以治癒,因為邪氣已經很強盛,正氣已經衰弱了。《蒼生司命》認為。

脈法,水病的脈象如果是洪大有力,還可以治療;如果是微細無力,就難以治療。水病導致腹脹閉塞,脈象浮大而柔軟,還可以生存;脈象沉細而虛弱,就難以生存。水病導致腹部脹大如鼓,脈象有力,還可以生存;脈象虛弱,就難以生存。《脈經》認為。總之,要觀察尺脈,如果腫脹嚴重而尺脈細如絲,或者脈象洪大而浮散,按下去沒有根基,都不能用攻下的方法,這是死脈。《朱氏》認為。

證候總說,水病初期,先是眼皮上方腫起,像老蠶的顏色,頸部的脈搏跳動,大腿根部發冷,小腿肚脹滿,按下去會凹陷,腹內腸鳴有節奏的聲音,這是它的徵兆。如果不立即治療,很快就會全身稍微腫脹,肚子完全脹大,按下去會立刻彈起來,這時候病就已經形成,但還是可以治療。這些都是因為虛損大病、或腹瀉之後,婦女產後,喝水後不能及時消化,三焦功能失調,小便不暢,導致水液相互結合,逐漸積聚,然後流竄到各經絡所致。《肘後》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