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內因類 (65)

回本書目錄

內因類 (65)

1. 水氣

水氣之治,古方概用瀉藥而不及補法,自宋南渡後,創立扶脾之劑,迄至明清諸家,無一不主於調補者。顧古今時異,人之稟受有強弱之不同,非古人之略於補,而後人之嫌於瀉也。雖然,今世虛腫固多,而實腫亦間有之,醫者隨證施治,不必株守一格,庶幾乎其可矣。

病起於脾腎,腎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泄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病源論》)

水病者,由腎脾俱虛故也。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盈溢,滲泄皮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按之隨手而起是也。(同上)

水腫為病,皆由真陽缺少,勞傷脾胃,脾胃既寒,積寒化水。蓋脾者土也,腎者水也,腎能攝水,脾能捨水。腎水不流,脾舍堙塞,是以上為喘呼咳嗽,下為足膝胻腫,面浮腹脹,小便不利,外腎或腫,甚則肌肉崩潰,足脛流水,多致不救。(《濟生》)

腎者胃之關,不惟因腎氣不化而後閉,其胃之病者而關亦自閉矣。其水不待腎水而生,所飲之水亦自聚矣。蓋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氣和,則升降出納之氣行,水穀各從其道而輸泄也。胃氣不和,則出納之關皆不利,故水穀之津液,皆積聚而變水也。(《準繩》)

虛人氣脹者,脾虛不能運氣也。虛人水腫者,土虛不能制水也。水雖制於脾,實則統於腎,腎本水臟,而元陽寓焉。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故水腫之證多屬火衰也。(《必讀》)(按:《醫學管見》曰:水腫之證,蓋水盛而火不能化也。

火衰而不能化水,故水之入於脾胃者,皆滲入血脈骨肉,血亦化水,肉發腫脹,皆自然之理也。此李氏所本。又水腫多屬陽虛,景岳有說,錄在《脹滿》氣證水證條,宜參。)

所因多種,(虛實之別)卒腫滿,身面皆洪大。凡此滿,或是虛氣,或是風冷氣,或是水飲氣。(《肘後》)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於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於海,腎氣虛則水散於皮。又三焦壅塞,榮衛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有腫於頭目者(按:目疑面訛),有腫於腰腳者,有腫於四肢者,有腫於雙目者,有因嗽而發者,有因勞而生者,有因凝滯而起者,有因虛乏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目多種而狀各不同。

所以難治者,由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苦人以驕恣,不循理法,觸冒禁忌,不能備矣。(《中藏經》)

白話文:

水氣

古代治療水腫,多用瀉藥,較少使用補法。直到宋朝南遷之後,才開始出現扶助脾胃的治療方法,明清時期的醫家更是普遍重視調補。然而,古今時勢不同,人體的稟賦也強弱不一,並非古人輕視補法,而是現代人對瀉法有所顧忌。儘管現代虛腫的病人很多,但實腫也偶爾出現,醫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施治,不必拘泥於某一方法,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

疾病源於脾腎。腎主水,脾胃俱主土,土能克水。脾胃相表裡,胃為水穀之海。若胃虛弱,無法運化水濕,水氣就會滲入經絡,浸漬臟腑。脾臟受水濕之氣侵襲而致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水氣便積聚於腎,三焦不通暢,經脈阻塞,水氣溢於皮膚而致腫。

水腫病是因腎脾俱虛所致。腎虛不能宣通水氣,脾虛又不能制水,故水氣充盈溢出,滲入皮膚,遍佈四肢,導致全身腫脹。病人會感覺上氣不暢,身體沉重,小便黃赤澀痛,按壓腫脹處,腫塊隨即凹陷下去。

水腫病都是因為真陽不足,勞損脾胃,脾胃寒邪積聚化為水濕所致。脾屬土,腎屬水,腎能攝水,脾能運化水濕。腎水不流,脾的運化功能受阻,就會出現上喘咳,下肢足膝腫脹,面浮腹脹,小便不利,外陰也可能腫脹,嚴重者肌肉潰爛,小腿流水,多數難以治癒。

腎是胃的關隘,水腫不僅因腎氣不能運化而閉塞,也因胃病而導致關隘閉塞。水腫不全賴腎水,所飲用的水也會自行積聚。胃主中焦,為水穀之海,胃氣和調,則升降出納功能正常,水穀都能順利運化排出。胃氣不和,則出納功能失調,水穀的津液積聚而化為水腫。

虛弱者氣脹,是因脾虛不能運氣;虛弱者水腫,是因脾虛不能制水。水雖由脾運化,但實際上由腎統攝,腎是水臟,而元陽存在於腎。命門火衰,既不能制約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陰陽失調,精氣化為水,故水腫多屬火衰。

火衰不能化水,水進入脾胃後,滲入血脈骨肉,血液也化為水,肉體腫脹,這是自然規律。水腫多屬陽虛,這也是古人醫家的觀點。

水腫的原因很多,虛實皆有。突然發作的腫脹,全身面容都腫大,這種腫脹,可能是虛氣,可能是風寒,也可能是水飲。

人體百病之中,最難治療的莫過於水腫。水腫是腎臟失調造成的,腎是人體的根本。腎氣充足,水就能迴歸正常,腎氣虛弱,水就會散佈到皮膚。如果三焦阻塞,榮衛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虛實交錯,水隨著氣的流動而產生病變,就會形成水腫。水腫可能出現在頭面、腰腿、四肢、雙眼等部位,也可能因咳嗽、勞累、氣滯、虛弱、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等原因引起,症狀種類繁多,表現各異。

水腫難治的原因,在於症狀繁多,難以全面掌握;即使明白了病理,也因為病人驕縱放肆,不遵守醫囑,違背禁忌,而難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