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63)
內因類 (63)
1. 痰涎
向使日新不自知醫,則終為泉下人矣,誰謂劉張之法無補於世哉。(《類按》)
諫議姜公(諱性,巴陵人),素患痰證甚奇,每發時,即粒米匙羹不能進,重則四五旬,輕則二三旬,六脈多沉滑,往雖用消痰通膈之藥,然不甚效。戊午春,予過岳陽,適遇公病發,胸膈脹悶,間作水聲。用二陳湯去甘草,加南星、枳實、黃芩、蘿蔔子、香附,再加檳榔、厚朴、白芥子、蒼朮,亦未效,飲食亦不進。至十二日,腎囊與腳俱腫,漸上至腰,大便秘結,脈則間有歇至,非所忌也。
欲得一透關通秘之藥未獲,因思此屬膏痼之痰,非緩藥能瘳,古云快劑攻疾,有病則病受之,真氣何傷。用甘遂直達行水之藥為君,佐以木香、麝香通竅以順氣。公病時,即末藥,胃亦不能納。將上三味共約五分,浸酒徐服,隨覺胸膈有響聲,次日增至八分,遂下彈子糞一碗許,並水數碗而膈通。人咸謂虛極有用人參五分,入調脾養血藥者,服五六劑,反覺脹悶,大便復閉。
予曰:此痰初行時,不宜即補,又非調脾養血所宜,脾藥多塞,血藥多濕故也。當以開胃氣為主,候胃氣開,能進飲食,方可議補。先用豬膽汁入醋數匙,導通大便,再用陳皮、半夏、茯苓、香附、砂仁、白豆蔻、木香開胃,再加丁香、乾薑,飲食漸進,再後用人參、附子、肉桂、茯苓、砂仁、牛膝、陳皮、澤瀉、車前子,人參初用一錢,後用一錢五分,服二三十劑,足冷及腎囊下部浮腫俱消而愈。(《程星海醫按》)
神仙墜痰丸,治痰壅胸痞氣湊,此藥下痰。(《史府判驗》)
黑牽牛(一斤取頭末四兩),皂角(無蟲蛀者去皮弦酥炙黃色去子淨,一兩六錢),生白礬(一兩二錢)
上為細末,清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空心溫酒送下。看病輕重,五日、十日一服。病輕者半月、一月一服,久服永無癱瘓之疾。(《瑞竹堂方》)(按:此方本於王氏《博濟》利膈丸,彼無白礬,見本草。)丹溪墜痰丸,於本方加枳實、樸消、枳殼,用蘿蔔汁丸。
痰飲宿水,桃花散,收桃花陰乾為末,溫酒服一合取利。覺虛,食少粥,不似轉下藥也。(《本草綱目》)(按:此方本出崔氏,既見《腳氣》中。)
烏巴丸,治胸膈間久年頑痰為害,積成痰氣,面目青白色無時,浮腫,全不進食,遍身疼痛,夜間上壅,不得睡臥,寒熱往來,手足疼痛,不能轉側。用南星、半夏、黑鍚、靈砂,不計服數,墜之則不下,取之則不出。此是痰母堅滯,宜服此藥,須臾利下頑痰如魚凍。如未利,再服,決然洞利,可除終身之疾。
大烏梅(取肉三兩),巴豆(五枚去殼皮膜)
上用水二碗,於瓦石器內,將烏梅慢火煮爛,候水稍干,入巴豆在內,將竹篦攪干,直使如干糊方住火,攤冷研爛,就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五丸、二十一丸,不拘時,用生薑湯送下。(《奇效》)
白話文:
痰涎
如果生病了卻不自知,又不尋求治療,那遲早會命喪黃泉。誰說劉完素和張從正的治療方法對世人沒有幫助呢?
諫議大夫姜公(名性,巴陵人),他一直患有很奇怪的痰病,每次發作的時候,連一粒米或一口湯都吃不下,嚴重時要四五十天,輕微時也要二三十天。他的脈象大多是沉而滑。之前雖然也用過化痰、通暢胸膈的藥,但效果都不太好。戊午年春天,我路過岳陽,剛好遇到姜公的病發作,他感到胸口悶脹,還時不時發出像水聲的響動。我用了二陳湯去掉甘草,加上南星、枳實、黃芩、蘿蔔子、香附,再加檳榔、厚朴、白芥子、蒼朮,但仍然沒有效果,他還是吃不下東西。到了第十二天,他的陰囊和腳都腫了起來,逐漸向上蔓延到腰部,大便也秘結不通,脈象時而出現停頓,但這並不是病情惡化的徵兆。
我想要找一種能徹底疏通閉塞的藥物,但一直沒找到。我思考到這屬於頑固的痰,不是用緩和的藥物就能治好的。古人說,用猛藥來攻克疾病,雖然藥力強勁,但疾病也能因此而減輕,真正的元氣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所以我就用甘遂這種直接利水的藥物作為主藥,輔以木香和麝香來開竅順氣。姜公生病的時候,連藥粉都吃不下。我就把這三種藥磨成粉,總共約五分,用酒浸泡後慢慢服用。他很快就感覺到胸膈發出響聲,第二天增加到八分,就排出像彈珠一樣的糞便一大碗,還排出了好幾碗水,胸膈才通暢了。大家都說,他病得那麼虛弱,應該用人參五分,加入調養脾胃、補氣血的藥。但他服用了五六劑之後,反而感覺脹悶,大便又閉塞不通了。
我說,這痰剛開始排出時,不宜立即進補,而且也不適合調養脾胃和補氣血,因為健脾的藥大多會使氣滯,而補血的藥大多會使身體濕潤。應該以打開胃氣為主,等到胃氣恢復,能夠吃下東西了,才可以考慮進補。我先用豬膽汁加入幾匙醋,幫助他通大便,再用陳皮、半夏、茯苓、香附、砂仁、白豆蔻、木香來開胃,再加入丁香、乾薑,他的飲食才逐漸恢復。之後再用人參、附子、肉桂、茯苓、砂仁、牛膝、陳皮、澤瀉、車前子,人參開始用一錢,後來用到一錢五分,服用了二三十劑,腳冷和陰囊下部的浮腫都消失了,病也好了。
神仙墜痰丸,可以治療痰液壅塞導致胸部痞悶、氣機鬱結的情況,這種藥可以把痰排出來。
黑牽牛(取一斤的頭末四兩),皂角(沒有蟲蛀的,去掉皮和筋,酥炙成黃色,去掉籽,淨重一兩六錢),生白礬(一兩二錢)。
把以上藥物磨成細末,用水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五十丸,可以逐漸增加到一百丸,空腹用溫酒送服。根據病情輕重,每五天、十天服一次。病情輕的可以半個月、一個月服一次,長期服用可以永遠擺脫癱瘓的疾病。(按:這個方子源於王氏的《博濟》利膈丸,但利膈丸沒有白礬,白礬的用法可見《本草》。)丹溪墜痰丸,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增加了枳實、樸消、枳殼,用蘿蔔汁做成丸子。
對於因痰飲和積水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桃花散。把陰乾的桃花磨成末,用溫酒送服一合,可以達到通利的效果。如果感覺身體虛弱,可以吃一些粥。這種藥不像其他瀉下藥那樣猛烈。 (按:這個方子出自崔氏,也見於《腳氣》。)
烏巴丸,可以治療胸膈間多年的頑固痰積,這些痰積聚成氣,導致面色青白,時常浮腫,完全吃不下東西,全身疼痛,晚上氣往上衝,無法入睡,時冷時熱,手腳疼痛,無法轉動身體。可以使用南星、半夏、黑錫、靈砂等藥物,但服再多藥都無法將痰排出。這是因為痰已經堅硬凝結,就像痰的母親一樣頑固,應該服用這個藥,很快就會排出像魚凍一樣的頑固痰。如果還沒有排出,就再服,一定會徹底通利,可以除去終身的疾病。
大烏梅(取肉三兩),巴豆(五枚,去掉殼皮膜)。
把以上藥物用水兩碗,在瓦石器中用慢火把烏梅煮爛,等到水稍微乾的時候,放入巴豆,用竹篦攪拌到像乾糊一樣再停止加熱。放涼後研磨成爛泥,再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丸、九丸、十五丸、二十一丸,不拘時間,用生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