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56)
內因類 (56)
1. 痰涎
痰宜逐除,一切氣急喘嗽,咯痰吐涎,世人皆知為痰病,方書備載於痰門。又曰治痰必先理氣、氣順痰消,於理甚明。蓋曰憂思損志,氣鬱涎凝,氣治則痰散也。然而痰因氣結,氣因痰滯,理氣則其如痰何。余故用滾痰丸,逐去滯礙惡物,如用兵討叛,新民也。況有稟賦痰證者,嬰兒出腹,啼聲初出,已有痰涎。又有大善知識,忘形忘骸,無思無慮者,頓抱痰疾,此豈唯因氣而然乎,故學者不可固執一端而不通。(《養生主論》)
按嚴氏謂氣順則痰自下之說,蓋以人之七情鬱結,氣滯生涎,聚為痰飲,治者能使氣道通利,則痰自降下也。然有病人原有痰積,其氣因痰而結滯者,豈但理氣而痰能自行耶。必先逐去痰結,則滯氣自行,豈可專主一說。(《微義》)(按:嚴氏說本為水飲而發,今《微義》本諸王隱居,主痰涎而言,故列於此。)
按痰標也,所以致痰者本也,治病固當求本,然須看痰勢緩急。緩則治本固也,若痰勢盛急,度難行散,非攻無由去者,虛人可標本並治,補攻兼施。若勢甚緊急,則雖虛人亦當先攻後補,如中風之用三生飲控涎丹是也。當此咽喉閉塞之時,不吐去其痰,立即堵塞而死矣。昧者乃畏其虛而不敢用,獨不畏其死耶。
夫人之虛,莫虛於中風者矣,猶必先攻後補,乃於尋常虛人反畏之耶。《準繩》謂治痰固宜補脾,以復健運之常,使痰自化。然停積既久,如溝渠壅遏,瘀濁臭穢,無所不有,若不疏通,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決無是理。(《醫碥》)
痰有宜清潤,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為治痰通用者,所以實脾燥濕,治其標也。然以之而治濕痰、寒痰、痰飲、痰涎,則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氣不清,咳嗽時作,及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滯喉間,吐咯難出,此等之痰,皆因火邪炎上,熏於上焦,肺氣被郁,故其津液之隨氣而升者,為火熏蒸凝濁,鬱結而成,歲月積久,根深蒂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則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間,非中焦脾胃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之比,故湯藥難治,亦非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所能治也。惟在開其鬱,降其火,清潤肺金而消化凝結之痰,緩以治之,庶可效。(《雜著》)(按:原處化痰丸,其方用天門、黃芩、海粉、栝蔞仁、橘紅、桔梗、連翹、香附、青黛、芒硝、薑汁丸。今不取。)
有陰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侮,不得清肅下行,由是津液凝濁,生痰不生血者,此則當以潤劑,如門冬、地黃、枸杞子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宅而息焉,而痰自清矣。投以二陳,立見其殆。(《準繩》)
白話文:
痰應該要盡快排除,所有氣喘、咳嗽、痰多等症狀,一般人都知道是痰病,醫書也有詳細記載。也有說治療痰病一定要先調理氣,氣順了痰自然就消了,這道理很明確。又說憂愁思慮會損傷意志,導致氣鬱結,津液凝滯成痰,氣順了痰就會散開。然而,痰會因為氣鬱結而產生,氣也會因為痰阻礙而滯留,調理氣對痰又能怎麼樣呢?所以我用滾痰丸,來清除體內阻礙的穢物,就像用兵討伐叛亂一樣,是為了讓身體煥然一新。何況有些人生下來就帶有痰病,嬰兒剛出生啼哭時就已經有痰液了。也有一些修養很好、不執著於外在的人,突然也得了痰病,這難道只是因為氣不順嗎?所以學習醫理不能固執於單一觀點而不知變通。
有人說氣順了痰自然就會下降,這是因為人的七情鬱結,導致氣滯產生痰液,積聚成痰。如果能使氣道通暢,痰就會自然下降。然而,有些病人本來就有痰積,氣是因為痰而鬱結,難道光調理氣痰就能自己消失嗎?一定要先清除痰結,氣滯才能自行疏通,不能只偏執於一種說法。 (這裡說明,嚴氏原本說的是水飲,但這裡根據王隱居的說法,講的是痰,所以特別提出來。)
痰是疾病的表象,導致痰的原因是根本。治療疾病固然要追究病根,但也要看痰勢的輕重緩急。痰勢緩和可以從根本治療;如果痰勢嚴重急迫,難以自行消散,就必須用攻伐的藥物才能去除。體虛的人可以標本兼治,攻補同時使用。如果情況非常緊急,即使體虛的人也要先攻後補,就像治療中風時用三生飲、控涎丹一樣。當咽喉被痰堵住時,如果不把痰吐出來,很快就會因堵塞而死。糊塗的人害怕用藥會使身體更虛弱,反而不敢用藥,難道他們不怕死嗎?
人最虛弱的時候,莫過於中風了,尚且要先攻後補,為什麼對一般體虛的人反而不敢這樣做呢?《準繩》說治療痰病應該要補脾,恢復脾胃正常的運化功能,使痰自然化解。然而痰積久了,就像溝渠堵塞,淤積的濁物又臭又髒,如果不及時疏通,想要清除這些污濁的水使它變清,是不可能的。
痰也有需要清潤的,痰的根源是水,源自腎;痰的產生是濕,主於脾。古人用二陳湯來治療各種痰症,是因為它能健脾燥濕,治標。用二陳湯治療濕痰、寒痰、痰飲、痰涎是可以的。但如果痰是因為火氣上升,導致肺氣不清,時常咳嗽,還有老痰、鬱痰,結成黏塊,凝結在喉嚨裡,難以吐出,這些痰都是因為火邪向上侵襲,熏蒸上焦,導致肺氣鬱結,所以津液跟著氣向上升時,被火熏蒸變得混濁,鬱結成痰。時間久了,痰就根深蒂固,所以稱為老痰、鬱痰,而它的根本原因是火邪。病在心肺,咽喉之間,和中焦脾胃的濕痰、冷痰、痰飲、痰涎不同。所以用湯藥難治,也不是半夏、茯苓、蒼朮、枳殼、南星等藥能治好的。只有疏導鬱結,降火,清潤肺氣,才能消化凝結的痰,用溫和的方法治療,才能見效。(這裡提到一個化痰丸,但本文不採用。)
有些情況是因為陰血不足,導致陰火上逆,肺部受到火邪的侵襲,無法清肅下行,津液變得混濁,生痰而不是生血。這種情況就應該用滋陰潤燥的藥物,例如麥門冬、地黃、枸杞子等,滋養陰液,使上逆的火邪平息,這樣痰自然就會清除了。如果投用二陳湯,反而會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