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內因類 (55)
內因類 (55)
1. 痰涎
何以然?蓋胃氣亦賴痰積所養,飲食雖少,胃氣卒不便虛故也。亦有治痰用峻利過多,則脾氣愈虛,津液不運,痰反易生而愈盛(按:丹溪曰: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而多),法當補脾胃,清中氣,則痰自然運下(按:《醫統》又曰:治痰用寒涼攻擊藥過多,而痰不去,此必脾氣虛而不運行也,亦須佐以溫補),此乃治本之法,世謂醫中之王道者,正此類也。(《微義》)
愚謂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二者皆治痰之要也,不可偏廢者也。但看痰與氣,孰輕而孰重,故施治有可急而可緩,故曰逐痰理氣,有所先後。(《醫統》)
痰之洶湧上焦,結聚胸中,皆由於氣。故治痰莫先於治氣,治氣又莫先於降火,破氣清火則痰自消,此則言乎六淫七情怫鬱暴積之痰耳。若日積月累,老痰凝結,又當積漸以消釋之,更當相其人之陽虛陰虛,助以調補。苟如前法,將見痰未降而氣已消,為患不可勝言矣。(《醫津一筏》)
治痰之法,須要審察氣體虛實冷熱用藥,若以耗氣之劑太多,脾肺氣虛,痰愈盛矣。世俗不明脈理,類風則治風,見熱則退熱,疼者則止疼,虛者則補血,卒妄治之,不知漫投以祛風退熱止痛補血之劑,則無益反害。故但見痰症與脈明白,投以痰氣之藥,百無不效。(《士林餘業》)
夫精液既凝為痰,則不復生血以周潤三焦,故口燥咽乾,大便秘結,面如枯骨,毛髮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化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然不得過行燥削,使痰濕既消,津液亦槁,去濕留熱,又非其治矣。務使化痰復為津液,猶化盜賊復為良民可也。(《錦囊》)
吐下例,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宜痛擊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婦人良方》)
經曰:客者除之,留者去之。謂非其固有而有之害也。如痰涎敗濁之物,原非津精氣血之類,一旦有之,法當驅逐使之亟去也。苟執痰無補法之說,不審虛實汗下,以寒攻之,則為寒中,以熱攻之,則為熱中,應下而吐者,則傷其上焦之氣,應吐而下者,則傷其下焦之血,舊痰未除,新痰又起矣。
如謂痰不可盡除,偏執專補脾胃之說,使痰涎陳腐,佔住於腸胃之間,養寇入室,寧非正氣之賊邪,非天下之至神,不足以語此。故良工之去痰,在上可吐則吐之,重則瓜蒂散,輕則用丹溪吐法。痰在中下者,可下則下之,重則十棗湯、控涎丹,輕則滾痰丸。設有可吐可下之症,而無可攻之脈,則攻補兼行,不失先後之序可也。
(《保命歌括》)
白話文: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胃氣也需要痰液的滋養,即使吃得很少,胃氣也不會因此變得虛弱。也有些人治療痰液時,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反而導致脾氣更加虛弱,津液無法正常運行,痰液反而更容易產生,而且會更加嚴重(就像朱丹溪說的:凡是治療痰液,如果使用過多的瀉藥,導致脾氣虛弱,那麼痰液反而更容易產生,而且會更多)。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補養脾胃,清暢中焦的氣機,這樣痰液自然就能順利排出(就像《醫統》所說:治療痰液,如果使用過多寒涼、攻伐的藥物,但痰液還是無法去除,這一定是脾氣虛弱、無法運化的緣故,也需要輔以溫補)。這才是治本的方法,世人所說的醫學中的「王道」,指的就是這類情況。《微義》
我認為,有些情況,只要調理氣機,痰液自然會順暢排出,這是治療比較輕微的痰證。有些情況,需要先驅除痰液,氣機才能暢通,這是治療比較嚴重的痰證。這兩種方法都是治療痰液的要點,不可偏廢。但要看痰和氣,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因此治療時,有急需處理的,也有可以緩慢處理的,所以說驅除痰液、調理氣機,要分清先後順序。《醫統》
痰液如果大量湧入上焦,聚集在胸中,都是由於氣機不暢導致的。所以治療痰液,最重要的是先調理氣機,而調理氣機最重要的是先降火。當氣機順暢,火氣下降,痰液自然就會消散。這指的是由於六淫邪氣或七情不暢,積聚而成的痰液。如果是日積月累,形成的頑固痰液,則需要慢慢地消除,更要根據病人的陽虛或陰虛情況,輔以調理和補養。如果像先前說的那樣,只顧攻伐,可能會導致痰液還沒消下去,氣就先被耗散,造成的危害難以言說。《醫津一筏》
治療痰液的方法,需要仔細辨別病人氣體的虛實、寒熱,然後再用藥。如果使用太多耗散氣體的藥物,導致脾肺之氣虛弱,痰液反而會更加嚴重。世俗之人不明白脈理,看到類似風邪的症狀就治療風邪,看到發熱就退熱,疼痛就止痛,虛弱就補血,隨意地進行治療,不知道盲目地使用祛風、退熱、止痛、補血的藥物,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害。所以,只要診斷清楚痰證,並明確脈象,使用針對痰氣的藥物,通常都能見效。《士林餘業》
如果精液凝結成痰,就無法再生成血液來滋養全身,所以會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燥、大便秘結、面色憔悴、頭髮乾枯,婦女則會因此導致月經不調。如果能夠化解這些積聚的痰液,自然就能夠通過服藥獲得療效。但是,不能過度地使用燥烈、削伐的藥物,以免痰濕雖然消除了,津液也隨之耗竭,導致去除了濕邪,反而留下熱邪,那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了。應該要讓化解的痰液,能夠重新轉化為津液,就像是把盜賊轉化為良民一樣。《錦囊》
關於使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痰液在上焦的,可以用瓜蒂散催吐。痰液在下焦的,可以用控涎丹瀉下。雖然說可以用催吐或瀉下的方法,也要觀察病人的體質是強壯還是虛弱,診斷脈象是虛還是實,才能決定使用哪種方法。切記不要過於猛烈地使用瀉藥,所以前人告誡不要像金虎碧霞那樣,使用過於激烈的攻伐方法,就是這個道理。《婦人良方》
經典說:「外來的邪氣要驅除,停留的邪氣要去除」,說的就是那些本不應該存在而出現的危害。像是痰涎這種污濁之物,本來就不是津液、精氣、血液之類的東西,一旦出現,就應該迅速地驅逐。如果固執地認為痰液不能用補法,不辨別虛實而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用寒藥攻擊,會導致寒邪入裡;用熱藥攻擊,會導致熱邪入裡;應該用瀉下卻用催吐,會損傷上焦的氣;應該用催吐卻用瀉下,會損傷下焦的血,這樣舊的痰液還沒去除,新的痰液又產生了。
如果認為痰液無法完全清除,而偏執於專門補養脾胃的說法,就會導致痰液陳腐積聚在腸胃之間,就像是養寇入室一樣,這難道不是在傷害正氣嗎?如果不是非常高明的醫生,不足以談論這個問題。所以,高明的醫生去除痰液,在上焦可以用催吐的方法,嚴重的可以用瓜蒂散,輕微的可以用朱丹溪的催吐法。痰液在中下焦的,可以用瀉下的方法,嚴重的可以用十棗湯、控涎丹,輕微的可以用滾痰丸。如果出現既適合催吐又適合瀉下的情況,但是脈象又顯示不適合攻伐,那就應該攻補兼施,並且分清先後順序。《保命歌括》